靳振菲,陳建設,陳 玥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任脈、沖脈,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其中沖脈上滲諸陽,下灌三陰,與十二經脈相通,為十二經脈之海,且為五臟六腑之海,臟腑經絡氣血皆下注于沖脈,故稱其為血海;任脈循腹面而行于正中線,總任人體諸陰經,故稱其為陰脈之海。《太平圣惠方》記載:“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有“任主胞胎”之說。沖、任二脈通暢,胞宮氣血充盈,則胞宮發揮其正常的生殖功能。本研究探討沖、任二脈與女性生殖的關系,以期為臨床診治女性生殖疾病提供新思路。
《靈樞·五音五味》云:“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張景岳認為:“所謂胞者,子宮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唯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可見,沖、任二脈起源于女子胞。女子胞為奇恒之腑,功能似臟,形態似腑,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主持月經及孕育胎兒。現代醫學中的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均屬于女子胞。女子胞藏泄有序,則功能運行正常。女子胞藏精是女子受孕及孕育胎兒的前提,子宮內膜的厚度即是胞宮“藏”功能的表現,而子宮“泄”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血流方面[1]。子宮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現象即為月經,其標志著女子生殖發育功能成熟,可生育后代。月經的規律來潮是女子排卵的重要條件,也是受孕的前提。胞宮的血流主要依靠沖、任二脈調節,沖為血海,蓄溢陰血下注于胞宮,為胞宮的生理活動提供物質基礎;任主胞胎,為陰脈之海,匯聚陰經氣血于胞宮,以孕育胎兒。在女子生長發育至衰老的生理活動過程中,沖、任二脈儲蓄臟腑經絡氣血,下注于胞宮,藏而孕胞胎,泄而為經血,胞宮藏泄有度,則女性生殖功能正常。《針灸大成·奇經八脈》記載:“任脈者,與沖脈皆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任脈循腹里上至膻中,沖脈夾臍上行散布胸中,參與乳房的生長發育[2]。咽喉、唇口為沖、任二脈的共同節點,其中咽喉受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使女性與男性的嗓音有別。可見沖、任二脈在循行過程中影響著女子的生理及生殖功能。
2.1 沖任與肝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疏泄正常,可以促進血液運行及女子排卵行經,使全身氣血運行通暢有序,月事正常,按時排卵。若肝失疏泄,則氣機失調,女子經行不暢,經期紊亂,排卵不暢,故肝主疏泄功能對女子的生殖尤為重要。肝主藏血,沖脈起于胞中而通于肝,故肝與沖脈并稱“血海”。女子以血為本,肝藏血充足,沖脈血液充盛,是女子月經按時來潮的前提,肝血之余匯入沖脈,下注胞宮,泄而為經血,藏而孕胎兒。《醫學真傳》云:“蓋沖任之血,肝所主也。”沖為血海,為十二經脈之海,任為陰脈之海,主胞胎,總調陰經氣血,沖、任二脈氣血通盛,女子排卵行經及生殖功能正常。任脈與足厥陰肝經并行于毛際、少腹、咽喉等部位,且任脈為陰脈之海,蓄積陰經氣血。總之,沖、任二脈在氣血運行上與肝相資為用,在經脈循行上相互聯系,共同影響全身氣血的運行。
2.2 沖任與脾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景岳全書》曰:“經血為水谷之精氣……凡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脾屬土,居中焦,脾土健運,氣血生化充足,則胞宮按時滿盈,為子宮內膜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3]。脾失健運,氣血運化不暢,聚而為濕為痰,痰濕下注沖任,胞脈受阻,經行不暢,排卵受損,引起多囊卵巢綜合征,進而導致女性不孕。對于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導致的不孕患者,以健脾化痰方結合針灸治療,通過健脾助孕,使氣血調和、沖任通暢,可獲滿意療效[4]。脾經在經脈循行上,通過八脈交會穴之公孫穴與沖脈相聯系,而任脈為陰脈之海,總任人體諸陰經,與足三陰經在中極、關元穴交會。
2.3 沖任與腎 腎主生殖,為先天之本。《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腎藏精,精化氣,腎精足則腎氣充,而人體的生殖能力取決于腎精與腎氣的盛衰。腎精、腎氣充盈到一定程度而產生天癸,天癸可促進機體生殖器官的成熟,加之沖、任脈通盛,滿足女性生育后代的條件[5]。《靈樞·動輸》記載:“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起于會陰,與足少陰腎經并行。《靈樞·憂恚無言》記載:“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足少陰腎經與沖、任二脈相交通,且胞宮通過任脈連屬于腎。
女性生殖功能的正常運行,離不開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調控。在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調控下,子宮內膜出現周期性變化,卵巢按時排卵,為新生命的開始創造條件。1982年,羅元愷教授在全國首屆中醫婦科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提出“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的觀點,認為腎、天癸、沖任三者作用于子宮,機體才能正常產生月經和生殖[6]。《靈樞·本神》云:“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也。”父母之精為父母的生殖之精,父母生殖之精結合可孕育新的生命。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論述了沖、任二脈在女性生殖中的重要作用,如“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沖、任二脈不暢,女性生殖功能異常,出現子宮容受性受損、排卵不暢或月經紊亂等,均會導致不孕癥。沖任受損,氣血虧虛,若胎元不固,則致流產。
4.1 在不孕癥中的應用 不孕癥指夫妻雙方未采取避孕措施,且有規律性生活至少12個月未獲得臨床妊娠[7]。該病屬于中醫“全不產”“斷續”范疇,前者指原發性不孕,后者指繼發性不孕[8]。不孕癥的發生主要為氣血不調,產生虛、瘀等病理特征,從而影響卵子排出與運行。治療上多重視調理氣血,沖任氣血通暢,肝、脾、腎精氣充足,月經按時而下,卵子排出有時,則可受精成孕。研究表明,輸卵管性不孕癥在針灸治療時多選用任脈上的腧穴,通過疏通經絡、調暢氣血,改善盆腔微循環,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從而提高妊娠率[9]。曾彬[10]運用理沖湯灌腸聯合神闕灸可有效治療輸卵管堵塞性不孕癥,其中理沖湯選用血中之氣藥三棱、氣中之血藥莪術為君藥,調理沖脈氣血,配合任脈要穴神闕進行艾灸,可使不孕癥患者輸卵管通暢性明顯改善。楊玉玲等[11]治療卵巢早衰性不孕常采用調補沖任之法,且重視補益肝、脾、腎三臟,通過養肝腎、健脾胃以益沖任之源,從而促進患者卵巢功能恢復。余瀛鰲教授認為,不孕癥多由沖任氣血虧虛、胞脈寒冷所致,采用自擬暖宮促孕方治療,對于氣血虧虛者,另加艾葉、阿膠以溫經養血、滋補沖脈,取得良好療效[12]。臨床對于不孕癥的治療,常以健脾之法養氣血生化之源,疏肝以調暢氣血,補腎以養先天之精,選用補氣活血、補血行氣的藥物,使沖脈氣血充盈順暢,胞宮氣血充盈,故而有子。
4.2 在復發性流產中的應用 復發性流產是指與同一性伴侶連續發生3次及以上的妊娠24周前胎兒丟失[13]。中醫將本病歸屬于“滑胎”范疇,認為其由腎虛、肝郁、脾虛等因素,導致沖任不固。《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病諸候》記載:“若血氣虛損者,子臟為風冷所居,則氣血不足,故不能養胎,所以致胎數墮。”屢次胎滑導致沖任受損、氣血虧虛,以致胎元不固。治療時多重視調理沖任,使機體氣血充盈。陳瑞雪教授認為,復發性流產的主要病機為腎虛,腎氣不足,沖任失固,胎元失養,故而反復發生流產,治療上常采用壽胎丸合芍藥甘草湯加減以培腎固元、調補沖任[14]。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壽胎丸中的菟絲子對雌性生殖系統具有保護作用[15]。杜惠蘭教授常以“通補奇經、補脾益腎”兩步法治療復發性流產,未孕期通補奇經以調經,妊娠期固帶升提以安胎,強調奇經八脈在復發性流產中的重要性;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直接影響女性生殖功能的狀態[16]。此外,臨床醫師常結合針灸治療,選穴多以足三陰經、足陽明胃經,以及沖、任二脈腧穴為主。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以及小腸的募穴,是機體生命的原動力,具有調理沖任、溫通氣血、培腎固本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電針關元穴可以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有助于胚胎著床,提高受孕率,降低流產率[17]。
沖、任二脈功能直接影響女性的經、帶、胎、產等生理活動。因此,在女性生殖疾病的治療中以沖、任二脈為要,通過健脾、疏肝、補腎,使機體氣血充盈、經脈通暢,胞脈得養,發揮正常的生殖功能。近年來,中醫藥治療不孕癥及復發性流產的臨床案例越來越多,且療效顯著,但從沖、任二脈論治的案例較少,且多數為個人的經驗總結,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而對于多種療法聯合治療女性生殖疾病也未有統一的定論,還需進一步研究與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