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農業農村局(415300) 李霞
石門縣積極作為,充分利用自身養殖大縣和種植業大縣的優勢,成功申報為2021年全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開啟了6667公頃糞肥還田工作,有力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1年10月開始,石門縣通過招標購買“技術+服務”的方式,確定4家第三方服務機構在畜牧大鎮或畜禽糞污資源量大鎮中的糧食和蔬菜主產區,開展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獎補試點,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等市場主體提供糞肥收集、處理、施用服務,計劃年收集處理畜禽糞污15萬噸,其中固態糞肥5萬噸、液態糞肥10萬噸,完成綠色種養循環試點面積6667公頃,畜禽糞污資源綜合利用率超過90%。據統計,截至2022年4月,石門縣已完成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固糞61524噸,收集商品有機肥和堆漚肥還田50005噸,收集還田沼液100029噸,糞肥還田面積8206公頃,畜禽糞污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90.76%,從源頭上減少畜禽糞便濫排污染土壤、水源的現象,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提高農村生活質量,讓農戶直接受益。
該項目實施后,可使石門縣6667公頃農作物受益,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525萬元,既能有效解決傳統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嚴重問題,有效治理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還能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1.規范收集,無害處理 畜禽糞污由養殖戶自行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由第三方服務組織提供輔料和無害化處理技術,其中干濕分離后的干糞主要由第三方服務組織提供專用車輛轉運至固定場所,經無害化處理制作成達標的堆漚肥或商品有機肥;干濕分離后的分離液、沼液和含固率大于8%的畜禽糞水(主要是沼液),經養殖戶沼氣設施無害化處理后,由第三方服務組織提供專用車輛轉運施用到田。
2.服務種養兩端,達標再還田 第三方服務組織負責協調種養兩端——對養殖場糞污原料開展取樣檢測,在原材料質量合格的情況下同養殖場簽訂處理協議,處理好的糞肥運輸到種植基地前同種植戶簽訂有機肥施用協議,糞肥收集、施用進行現場拍照,所有協議、照片上傳至石門縣綠色種養循環農業信息管理系統。
3.開發監管系統,還田可追溯 石門縣農業農村局創新性地開發了糞肥收集轉運信息化管理技術系統,利用智慧農業物聯網信息技術,開發綠色種養循環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手機App,讓域內養殖戶、種植戶、第三方社會化服務機構通過安裝手機App共享供需信息,構建養殖場(戶)、社會化服務機構、種植業主、政府監管部門四方信息交流平臺,項目組織者(農業農村局)可通過后臺實時監督項目進度,從而建立信息化的糞肥還田可追溯臺賬。
4.制定技術指南,施肥有據可查 石門縣農業農村局根據《畜禽糞便還田技術規范》(GB/T 25246—201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NY/T 1118—2006)、農業農村部《2019年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指導意見》,制定了《石門縣畜禽糞肥還田技術指南》,對畜禽糞肥質量要求、畜禽糞肥還田最高限量、合理施肥量、施肥次數、配方肥施用數量等提出指導意見。
1.推行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 石門縣在養殖規模大且密集程度高的鄉鎮(街道)推行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即第三方服務組織接受政府部門委托,主動對接種養兩端,負責收集處理養殖場超出自身處理能力的糞肥資源,然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再運輸到種植戶的農作物基地,幫助種植戶測算施肥量和施肥時間,指導他們采用合適的施肥方式將有機糞肥施用到田。養殖場有義務配合第三方服務組織入場收集糞污,為糞污收集提供便利條件,建立生產記錄檔案,推行糞污處理和糞肥利用臺賬管理。種植主體應積極與第三方服務組織進行對接,確定種植作物,由服務組織測算種植作物的需肥量及施肥時間,測算糞肥施用量及時間,做好還田計劃,并建立糞肥施用臺賬,記錄糞肥施用效果。
2.創新投融資引導機制 石門縣統籌資金資源,加大對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的支持,積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主體投入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設施建設,形成工作合力。比如:第三方服務機構湖南湘佳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大量購置密封式好氧發酵罐對畜禽糞污和秸稈進行無害化處理還田;常德市堅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進新型生物發酵輔料和土壤改良劑提高堆肥生產進度和產品質量;長沙廣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本地糞肥收集處理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能力,有力促進項目順利實施。
3.建設信息服務管理體系 為了保證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數據準確真實,項目建設以建立開放式信息管理平臺為核心,采用信息化手段,通過物聯感知端——車載稱重系統實時開展糞肥收集,運輸過程中的重量、位置和還田現場等信息即時傳送給服務器,對采集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使糞肥還田高效、便捷、準確、透明,大大地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監管壓力。
4.建立宣傳培訓體系 為強化技術培訓,成立了由耕地保護、糧油、柑橘、茶葉、植保、蔬菜等多個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技術指導組,廣泛利用多種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加強政策宣傳,凝聚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糞肥還田的實踐,重點指導第三方試點服務組織的糞肥收集、處理、運輸和還田工作。同時,技術指導組采取科技講座、進村入戶、蹲點包片、現場觀摩等形式,指導專業化服務主體、種植主體提高技術水平。目前,全縣由縣鄉級技術人員、第三方實施主體到鄉(鎮、街道)、村(居委會)、戶(合作社、種植大戶)開展的技術培訓覆蓋率在80%以上。
5.嚴控糞肥質量 各試點單位在生產前和生產后把好糞肥質量關,在開展自檢的同時,委托第三方檢測單位對糞肥生產原料和成品進行質量抽檢工作,按堆肥、沼肥、有機肥料等標準進行全檢,確保“不處理的不下地,不達標的不下地,農民不接受的不下地”。重點檢測pH、有機質、氮、磷、鉀、砷、汞、鉛、鎘、鉻、糞大腸桿菌菌群數、蛔蟲卵死亡率等限量指標是否符合標準《有機肥料》(NY/T 525—2021)。計劃全年抽檢糞肥生產原料與成品的數量不少于100批次,目前已抽取100個批次的糞肥原料和成品樣品,經檢測全部合格。
6.加強監督管理 由石門縣農業農村局和鎮、村干部以及農戶代表組成的項目監管小組,負責調查核實項目實施面積、作業秩序與進度、作業質量與實施效果,公示項目資料信息,協調處置與項目實施相關的民生事宜等;重點督促檢查乙方是否嚴格按技術要求實施,是否及時完成糞肥還田示范任務,是否及時完成糞肥質量檢測、監測田和試驗田任務。在項目實施全程,特別是糞肥還田關鍵時點,不定期組織開展現場督導,重點督導堆肥場地建設情況、收集處理情況、糞肥還田情況、示范片建設情況,對工作不重視、推進不力、成效不明顯的試點單位予以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