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德 市 畜 牧 水 產 事 務 中 心(415000) 梁丹 賀亮 張雪蓮
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415137) 楊清
常德市自然條件優越,養殖業基礎扎實,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的重要城市,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和畜禽養殖大市。本文以論述新時期下常德養殖業現狀和重點龍頭企業發展情況為主,分析養殖業發展潛力,為產業服務鄉村振興以及適應環境需求提出建議思考,以期助力養殖業發展。
1.養殖業是大有可為的“潛力股” 養殖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性、保障性產業,是國民肉、蛋、奶等食物的重要來源。以我國大多數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豬肉為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豬肉40千克,我國正常年份豬肉進口量不足3%,這就要求中國生豬存欄需常年維持在4億頭左右,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龐大的市場規模。受非洲豬瘟的影響,養殖業環保成本和防疫成本急速上升,唯有走生態環保發展道路的養殖企業才有生存空間。在這個時期,常德市成功引進了正大畜牧(石門)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鑫廣安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食食品有限公司以及湖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養殖集團,一個集養殖、屠宰、冷鏈加工和運輸為一體的產業鏈初步形成,前景十分可觀。
2.養殖業是農民增收的“頂梁柱” 2020年常德市養殖業產值達到416.93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50.1%,成為廣大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常德市積極引導養殖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貧困群眾抱團發展,通過土地租賃、資金入股、托管服務、務工就業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湖南湘佳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實施“5000萬羽石門土雞精準扶貧項目”,形成了“山村建基地,家庭辦農場,城里拓市場”的扶貧模式,3年時間吸納4224戶貧困戶參與石門土雞養殖,向1500多名貧困群眾提供生鮮家禽促銷員崗位,帶動上萬人實現增收,公司先后被評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漢壽縣華樂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組建漢壽縣華樂昌隆養豬專業合作社,每年為縣內外養殖戶提供種豬7800頭,入社養殖戶發展到217戶,分布在漢壽縣21個鄉鎮,社員養豬收入比入社前提高25%以上,另通過向養殖戶提供半價優惠和保底收購方式推廣龍陽母豬,輻射帶動2500多戶農戶增收。常德市河洲水產有限公司龜鱉專業合作社有成員151戶,簽約養殖中華鱉的農戶1500余戶,解決就業崗位近2000個,年產值近5億元。石門縣養殖蜂群達10萬群,規模專業合作社有26家,蜂蜜年產量2000余噸,產值近2億元,其中蜜蜂養殖有2萬戶,半數以上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近3萬名貧困群眾直接通過養蜂賣蜜而脫貧致富。
3.養殖業是美麗鄉村的“新引擎” 當下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增長。過去養殖業總是被貼上污染的標簽,被當成是生態環保的對立面,直到一個個山清水秀、牛健豬壯、瓜果飄香、四季如畫的生態養殖園出現在大眾視野,人們才逐漸刷新了對現代養殖業的認知。河洲甲魚生態養殖產業園,面積近200公頃,園區分生態養殖區和休閑漁業區,內部綠樹環繞、亭臺水榭、環境幽靜,先后獲得“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點)”“湖南省五星級休閑農業莊園”“湖南省休閑漁業示范點”等多項榮譽。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看到生態甲魚養殖的過程,品嘗到各種口味的甲魚,還可以深刻感受到養殖給鄉村帶來的美麗變化。湖南德人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奶牛養殖輻射帶動常德市西湖管理區形成了上游牧草種植及青貯飼料加工,下游鮮奶制作、奶產品銷售及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格局,還利用牛糞和回收的秸稈制成有機肥,解決了秸稈焚燒這個“老大難”問題。而今走進常德市西湖管理區,處處綠意盎然、牧草豐美。西湖管理區西洲牧業小鎮也成功入選為湖南省農業特色小鎮,并先后獲得“湖南省五星級休閑農業莊園”“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點)”稱號,年均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
自2016年以來,常德以洞庭湖區養殖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為契機,開展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河湖圍網拆除、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等一系列行動,根據全省糞污資源利用管理平臺最新統計數據,常德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達到93.13%。養殖企業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生態治理和高效發展兩篇文章,走出一條促產能、提品質、控污染、促生態的轉型升級之路,如津市佳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展“豬-沼-林(果、菜、草、漁)”的循環農業模式、湖南眾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加工雞糞有機肥替代化肥、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生物循環代謝等技術進行全面水體綜合治理。常德養殖業正蓬勃發力,推動全市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
1.提高對養殖業發展重視程度 養殖業是穩定“菜籃子工程”的基礎性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更是當前鄉村振興的主抓手。但是相較種植業,養殖業始終處于邊緣地位,雖然市財政自2009年起每年安排500萬元養殖專項發展資金支持養殖業發展,但想達到撬動養殖業全面發展的目的還遠遠不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廣大養殖戶的積極性和投入信心。縣(市、區)因財力有限,直接投入養殖業的資金較少,很少主動引進養殖項目。建議常德市委、市政府將養殖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出臺支持政策,強化發展保障,適當提高養殖業發展專項資金,在招大引強中注重引入實力雄厚的大型養殖企業,特別是深加工企業,不斷強鏈補鏈,助推養殖業發展。
2.重點支持打造生態休閑漁業 甲魚和小龍蝦是常德市兩大特色養殖產業,根據業務部門統計,養殖面積分別為1.45萬公頃和3萬公頃,綜合產值分別達到40億元和16億元。常德市甲魚產量占全國甲魚產量的一半以上,種苗占全省的80%。2021年,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正式為常德頒發“常德甲魚”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常德甲魚”被市委市政府納入重大農產品品牌重點培育項目。長江“十年禁漁”為水產養殖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加之魚類生產過程中碳排放密度大大低于牛、羊等畜牧養殖,則更能滿足雙碳目標的長遠需求。常德市境內江河縱橫,湖庫密布,水域面積遼闊,為水產養殖提供了絕佳的地理條件。為此,建議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推動水產養殖與餐飲加工、熟食生產、休閑垂釣、觀光旅游、親子活動等有機結合,打造完整生態漁業產業鏈,培育更多的水產示范基地,努力把廣闊的鄉村建設成為生態環保、物產豐富、三產融合、山清水秀的現代化新農村。
3.加快構建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體系 桃源黑豬2007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4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是地地道道的桃源地方特色土豬品種。此外,常德濱湖水牛、桃源雞、石門馬頭羊、臨澧黃花魚、常德中華鱉等都是寶貴的地方品種資源。近年來,常德市加大了對桃源黑豬的保種力度,其能繁母豬、后備母豬數量均顯著上升。建議加大對桃源黑豬等地方品種提純復壯的投入,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加快種苗“育、繁、推”科技攻關,增強各類種苗本土化供應能力。
常德市養殖產業實力雄厚、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發展前景持續向好,“十四五”期間相關部門應該在養殖區域品牌崛起、示范園區建設、產業高效融合、生態環境優化等方面布好局、起好步,進一步夯實基礎、把握趨勢、創新發展,走出特色化綠色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養殖業,為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