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澳慶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隨著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我國城市化的水平越來越高,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一方面,導致我國城鄉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我國的農村村落數量驟減,幾乎每天都有幾十個村落消亡或轉變為城鎮,其中甚至有許多具有傳統文化價值的古老村莊。農村現居人員多為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兒童,農村的發展也缺乏青年人才力量,現有的農村發展模式單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大量資源被浪費和破壞。
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的穩定、平衡發展,我國對農村的建設愈加重視,農村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多樣化城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每一位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提升。新農村規劃建設是基于我國現有的農村發展形勢及未來需求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對于指引我國農村改革實踐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對新農村規劃建設重視程度不足。新農村規劃建設是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部分農村仍然忽視對新農村的規劃建設,僅僅是為了應付新農村規劃建設的任務,并沒有立足于農村的實際需求。在思想上忽視新農村規劃建設的重要性,以形式化規劃建設應付,沒有真正做到改善農村村民生活、推動農村發展。
其次,對新農村規劃建設的認識浮于表面。部分鄉村對于新農村規劃建設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認為新農村規劃建設就是建新房、建新路,因此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在建設新房屋、鋪設新道路上,僅僅考慮了農村的住房和交通兩個層面的建設,而缺乏系統的規劃。
最后,缺乏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思想指引。新農村的規劃建設離不開村民的配合,但是許多農村村民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并不能自主體會到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必要性,在農村呼吁規劃建設,使大多數農民不易產生責任感,而怠于呼應規劃建設管理,在落實相關規劃建設任務時會隨性實施,從而導致新農村規劃建設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受到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缺乏對農民的思想認識引導,農民對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思想認識普遍落后,進行正確引導相關措施很難落實規劃,但是許多新農村都將精力集中在規劃建設的措施上卻忽略了對村民思想的提升,只有思想認識統一,才能為新農村規劃建設鋪平道路。
我國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探索之路雖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是大多數農村規劃建設仍然沿用城市規劃建設的傳統模式,或者是直接套用省市的農村建設政策,這些規劃建設雖然對新農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相較于既有的農村規劃建設有較大進步,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第一,城市的規劃建設模式或是省市層面的農村規劃建設政策脫離了各個農村的實際現狀,在適用的過程中極易產生規劃建設“水土不服”的情況,使得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際效用無法發揮。第二,我國農村的分布范圍廣,不同村落之間無論是習俗、文化認知、地理位置、經濟水平都存在較大差異,以普適性的政策來規制所有農村的規劃建設顯然是不現實的,普適性的政策規定只是為了給予新農村規劃建設原則性的指引,而并非為了造就千篇一律的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千篇一律磨滅了每個獨有的農村的特色,固定的新農村規劃建設模式使得多樣化的農村建設趨于一致,沒有針對性地對新農村的個性優勢予以發揮和展現,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村發展的桎梏。我國新農村規劃建設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人才儲備不足,無法對政策進行專業化的調整和落實;對政策的理解因文化差異或管理人員素質參差等因素而出現偏差;相關設施配置不健全,導致政策落實缺乏硬件支撐;管理體系不健全,無法順暢地將政策貫徹到位等各類問題,從而導致新農村規劃建設的相關規范落實不到位。部分新農村規劃建設的規范被農村規劃建設管理等相關職能部門濫用職權隨意更改,導致新農村規劃建設不合理、不科學的現象發生。也有部分鄉村脫離規范標準,自發性地采取措施進行規劃建設,偏離了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際需求和目標。部分農村的規劃建設雖然出發點是為了提升村民生活質量,但是卻缺乏系統、整體的規劃,僅僅是在部分領域進行優化,沒有考慮到新農村建設整體的銜接和配合,不合理的規劃建設事倍功半,造成了規劃建設投入大、收益小的不良局面。
農民是農村的主體,新農村的規劃建設發展本身就是為了服務農民,因此,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農民公眾參與必不可少,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大量的新農村規劃建設公眾參與度低,普遍忽視村民的真實需求。一方面,部分新農村規劃建設照搬城市規劃建設,只看到城市規劃建設的成熟、全面的一面,卻忽略了農村的居民真實需求。農村的經濟狀況和居民素養等方面都與城市大為不同,其對規劃建設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加之新農村也存在城市所不具有的特色,不以新農村真實需求出發的規劃建設只會是浪費資源,消耗人力。另一方面,部分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沒有設置公眾參與環節,作為新農村規劃建設受益者的村民沒有途徑去表達自身的真實需求。往往是管理人員的自身意志決定了新農村規劃建設的走向,缺乏對農村情況和村民需求的了解,公眾參與度被大幅度削減,村民只能確保最低程度的知情權,新農村的規劃建設脫離實踐需求,缺乏公眾參與,實際效用較低。即使有公眾參與的環節,通常也只是形式化的流程,村民的真實感受無法全面、有效的表達,新農村的規劃建設也極少采納村民意見。
許多新農村規劃建設僅僅注重當下的實際效果,而沒有考慮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部分農村規劃建設缺乏垃圾分類處理的理念,沒有將垃圾分類處理作為規劃內容之一,而多數農民也欠缺垃圾分類處理的理念和知識,大量生活和生產的垃圾被隨意處理,環境更容易被污染,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身體健康都十分不利。其次,部分村民由于欠缺安全意識和專業知識和能力,在進行建設工作時,對房屋、道路等的安全性考慮不周,使得建造出的房屋、道路等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在日后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安全問題,如房屋間距過小,導致火災極易大范圍蔓延,道路寬度不夠從而易出現交通事故,違章建筑占用消防通道從而影響安全救助等,造成極大損失。最后,部分農村的規劃建設缺乏節能減排的考慮,在進行規劃建設時,僅僅考慮當下的現實需求和成本控制,而沒有對未來的使用如何降低能耗、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加以研究。燃燒木材、煤炭仍然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主要供能手段,農民會選擇焚燒的方式處理秸稈等等,新農村規劃建設缺乏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考慮。
新農村規劃建設應當注重提升思想認識,正確的思想認識能夠為新農村規劃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方面,要認識到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并非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廣大農村農民謀福祉的重要舉措,其對農村發展的利好影響是無可估量的,應當在思想上重視新農村規劃建設,只有真正認識到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質,才能夠以先進理念指引實踐行為,做到全方位、系統性地建設和規劃。新農村規劃建設離不開農村農民的積極配合,只有農民在思想上認可新農村規劃建設,愿意主動參與到新農村規劃建設的進程中,積極打造適宜本農村發展的建設項目,才能夠使新農村規劃建設之路更加暢通無阻。
我國大量的農村由于其地域分布差異,風俗習慣、文化發展、經濟水平都存在差別,千篇一律的新農村規劃建設方案一方面會磨滅農村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使我國的農村發展更加單一化;另一方面,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農村實際情況,加大了新農村規劃建設的難度。在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因地制宜,充分了解農村的實際,不能夠紙上談兵。從農村自身的特色出發,立足于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適宜該農村的規劃建設。對于政策的落實也需要因地制宜,將省市的新農村規劃建設規范作為工作的原則性指引,在不違背原則性規定的前提下,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還要積極引入專業的新農村規劃建設人才,確保對政策的解讀能夠準確無誤,并且采取適宜的手段將政策融入到農村實際發展中去。新農村的規劃建設不能以短期的效果來評判好壞,還要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對文化的傳承等諸多因素,因此,采取針對性的新農村規劃建設十分必要。
新農村規劃建設應當以“農”為本。這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公眾參與,讓農民能夠參與到規劃和建設當中去。二是新農村規劃建設應當充分尊重農民的需求和意愿,從農民的需求出發,了解農民的意愿并且以服務農民為建設宗旨。譬如可以開展新農村規劃建設代表大會,讓每家每戶派出一個代表對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提出幾個意見和建議;也可以開展問卷調查、入戶訪談等工作,一來可以使新農村規劃建設貼近農民生活需求,深入基層了解農民和農村,貼近農村實際情況;二來也能夠讓農民感受到新農村規劃建設對農民的關愛和重視,從而更樂于參與和出力。農民通過自身的親身經歷和真實需求為新農村規劃和建設提出建議、出謀劃策,使新農村規劃建設符合實際需求,能夠發揮實效,做到新農村規劃建設從群眾中來并且到群眾中去,真正為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起到幫助作用。以“農”為本的理念讓農民參與到新農村規劃建設中,使農民感受到新農村規劃建設與自身的農作、生活息息相關,更易于其對新農村規劃建設產生責任感,在實施過程中也會積極配合。
新農村規劃建設應當注重可持續發展。第一,要做到整體規劃,避免浪費。新農村規劃建設首先要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助力農村的農業發展;其次要進行生活方面基礎設施的建造,如水、電、氣等,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質的提升;最后應當盡量滿足農民精神需求,建設圖書館、體育場等,為農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豐富農民農作之外的精神生活。新農村建設規劃應當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在宏觀層面,應當對新農村規劃建設設立全面、科學的方針政策,以其作為具體細節處理的參照,使新農村規劃建設能夠井然有序地進行,從而減少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例如,對于新農村規劃建設中的水、電、熱等設施的規劃,應當根據建筑功能進行整體規劃,在確保滿足農民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盡量做到節能降耗,避免因為重復建設的浪費。第二,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應當多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如可以普及垃圾分類處理的知識并在農村中設置垃圾分類的站點,避免因為垃圾處理不當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又如,可以指引農民在建設過程中多采用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引入現代化技術來便利農民生活,減少對木材、煤炭等資源的使用頻率,做到節能減排。第三,在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安全意識,以安全為首要原則。按照安全標準建設房屋,保證充足的房屋間距,應當在建設房屋時考慮到未來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積極采取手段加以避免。房屋建設在選址時也應當盡量遠離具有安全隱患的地址,譬如,山腳處可能會有山體塌陷的風險,應當遠離;在房屋建設時,應確保不妨礙正常交通,不堵塞應急服務通道等。
新農村規劃建設關系著我國社會的整體穩定與和諧,關系著農村的全方位發展,以及眾多農民的切身利益,雖然我國農村已經在規劃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但是還存在對新農村規劃建設的重視程度不足,思想認識浮于表面,對村民引導不到位;新農村規劃建設缺乏針對性,不能根據農村自身的獨特性采取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內容,在落實規劃建設規范時缺乏全面考慮,政策落實具有隨意性和自發性,效果不佳;沒有做到以“農”為本,新農村的規劃建設缺乏公共參與,對農民的真實需求缺乏了解和幫助;對可持續發展考量不足,規劃建設過程中節能意識低等諸多現實問題。為了能夠促進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有效實施,應當提升思想認識,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公眾參與,加強可持續發展,營造一個利于現代農業發展、適宜農民居住的優質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