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蓉,劉興炬,張 巖,趙東紅,范艷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 100070
腦卒中是我國老年患者重要致死、致殘性疾病[1]。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及栓子脫落,與其有關的因素主要是頸動脈斑塊[2]。與目前較為常用的頸動脈支架置入術相比,較多研究明確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價值,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再狹窄率低、無需服用抗凝藥及社會經濟學效益高等優勢[3-4]。腦高灌注綜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指CEA術后出現血壓升高、頭痛、癲癇、精神癥狀和短暫局灶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的癥候群,與頸動脈狹窄斑塊去除后顱內腦血流量增加、超過腦組織正常代謝需求有關[5]。CHS發生率在1.5%~7.0%,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給醫療及護理帶來挑戰[3]。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收治545例行CEA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其中10例發生CHS,經治療和護理,預后較好。現將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本組10例,男7例、女3例;年齡53~73歲,平均(64.1±6.0)歲;既往高血壓史6例,糖尿病史3例,吸煙及飲酒史分別為5例及4例。首發癥狀:無癥狀1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7例,腦梗死2例;首發至就診時間2~6年,平均(4.3±1.2)年;臨床診斷為頸內動脈狹窄7例(狹窄率70%~98%),頸內動脈閉塞3例(狹窄率≥99%)。7例患者行CEA,3例患者行CEA+術中腦血管造影術,10例患者術后頸內動脈均開通良好。3例患者在術后0~12 h出現不同程度的CHS癥狀,7例患者在術后>12~72 h出現CHS癥狀,平均(35.24±18.75)h出現CHS癥狀。患者腦灌注CT檢查明確腦灌注較術前明顯增加。CHS癥狀包括意識障礙4例,頭痛4例,癲癇發作2例,言語功能障礙3例,腦出血1例。
密切監測患者意識狀態和神經系統癥狀,持續動態監測患者血壓(建議收縮壓控制在120~140 mmHg)(1 mmHg=0.133 kPa),給予丙戊酸鈉預防并治療癲癇發作。1例患者因腦出血遺留右側肢體偏癱及言語功能障礙(可簡單語句交流),9例患者肢體癥狀均較術前不同程度改善,肌力4或5級。10例患者均順利出院,住院時間20~38 d,平均(26.3±6.8)d。
CEA術后12~24 h內極易發生CHS,護士應重點關注患者術后的意識狀態和神經系統癥狀。CHS時意識障礙發生率占35%,常見神經系統臨床癥狀有嚴重的單側頭痛、癲癇、局灶性神經功能損害[6]。應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估患者術后的病情嚴重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術后功能恢復情況[7-9]。GCS評定為術后2 h內每15 min 1次,術后3~4 h每30 min 1次,手術4 h后每60 min 1次。NIHSS評分多用于評估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可以評估腦卒中的嚴重程度及治療效果,評分>16分表示死亡風險極高,<6分表示恢復良好。NIHSS評分每增加1分,預后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10]。NIHSS評估為術前、手術完畢即時評估,以及患者發生病情變化隨時評估,由經專科培訓且工作3年及以上的責任護士進行評估、記錄。mRS評分為0~6分,可評估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嚴重殘疾的評分為mRS>3分,輕度到中度的殘疾評分為2~3分,功能正常患者為0~1分[11]。本組10例患者中,出現意識障礙4例,頭痛4例,言語功能障礙3例,癲癇2例,腦出血1例。l例患者術后2 h即出現一過性煩躁,隨后呈現嗜睡狀態;2例患者術后12 h發生一過性肢體抽搐,其中1例繼癲癇發作后轉入嗜睡。經過治療及護理,10例患者GCS評分由術后7~13分逐漸恢復到出院前15分;NIHSS評分由8~17分下降到出院前2~4分;9例患者mRS評分由3~4分降低至出院前0~1分,1例因偏癱出院前mRS評分為3分。
術后血壓與CEA術后CHS的發生存在重要關聯,建議術后收縮壓波動在術前基礎血壓的20%以內,以收縮壓在110~140 mmHg接受程度較高[12]。在CEA術后持續動態監測患者血壓。血壓增高時,遵醫囑首先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1~2片口服以降低血壓,若患者收縮壓降低效果不明顯,則改用靜脈微量泵泵入藥物。常用的降壓藥物是鹽酸烏拉地爾,建議收縮壓穩定在130~140 mmHg。使用鹽酸烏拉地爾期間,注意及時、動態監測血壓,并根據收縮壓的變化調節泵入速度。初始泵入速度宜慢,間隔15 min或者30 min調整1次,根據血壓監測值調節劑量2~40 mg/h,建議目標血壓比術前血壓低10%~20%。患者在鹽酸烏拉地爾用藥過程中出現頭痛、頭暈、煩躁、心律失常或呼吸困難等情況時,多因血壓降低過快導致,通常在數分鐘內即可消失,無需停藥;必要時可適當抬高下肢,補充血容量。CHS患者血壓控制8~12 h后加用口服降壓藥,如硝苯地平緩釋片,并根據血壓監測值逐步減慢靜脈用藥速度,直至血壓平穩。在靜脈用藥降壓過程中,禁用血管擴張劑,如硝酸甘油和硝普鈉等,避免因血壓快速降低導致腦灌注不足;同時關注藥物對靜脈的刺激性,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嚴格按照醫囑給藥時間、方法、劑量用藥,逐步使血壓保持穩定在目標范圍。本組患者術后收縮壓150~180 mmHg 7例,180~200 mmHg 2例,>200 mmHg 1例;10例患者在控制液體入量及泵入鹽酸烏拉地爾后5~10 h血壓緩慢下降,血壓控制在120~140/80~90 mmHg以下,患者意識障礙、頭痛及言語功能障礙癥狀逐漸好轉,但仍有1例患者因腦出血遺留言語功能障礙及肢體肌力下降。
CHS癥狀以頭痛、意識障礙、局灶性神經功能損害等多見,臨床易忽視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的CHS。臨床上對于首次癲癇發作的CEA術后患者,應考慮是否存在CHS。急診頭顱CT檢查早期排除腦出血、腦梗死,并盡快完善CT腦灌注檢查以明確CHS診斷。既往研究認為術前腦血管的狹窄程度與術后CHS發生呈正相關,狹窄率在95%~99%時發生CHS的危險性較高[13]。備齊急救用物;監測患者意識、瞳孔、心率、血壓、呼吸變化及有無肢體抽搐等,盡早進行干預,避免因癲癇發作影響CEA術后的臨床康復進程。本組2例患者在CEA術后12 h出現癲癇發作,其中1例單純表現為肢體抽搐;另1例為癲癇大發作、癲癇持續狀態,患者意識不清、言語混亂、雙上肢抽動、牙關緊閉、雙眼上翻,持續10~15 s,經皮血氧飽和度80%~90%。醫生聯合責任護士立即予以開放氣道、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等急救治療,并予地西泮注射液5 mg靜脈注射,后以地西泮注射液10 mg+ 0.9%氯化鈉注射液46 mL,2 mL/h持續微量泵維持;注射用丙戊酸鈉400 mg+ 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2 mL/h持續微量泵維持,患者癲癇發作逐漸停止。急診頭顱CT檢查示無腦出血及腦梗死,予以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靜脈滴注緩解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上述2例患者經治療恢復良好,未遺留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
CHS是CEA術后嚴重的并發癥,癥狀復雜多變,應盡早診斷,并予以重點監測與護理,通過密切監測神經系統癥狀,強化CHS患者的血壓監測與收縮壓控制,降低過度灌注導致的神經損傷,做好癲癇發作的護理,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