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是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陜西局全面履行非煤礦山安全監察職責的第一年,陜西局結合全省非煤礦山實際情況,統籌謀劃、積極部署、深入實踐,有效推動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工作順利開局起步并取得實效。
一是站穩“國家監察”站位,確保監察權威性。陜西局開展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堅持采用以“督政”和“查企”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監督檢查地方政府落實非煤礦山安全監管職責情況,抽查檢查重點區域、重點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情況,查找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存在的共同性、突出性和深層次根源問題,向各級地方政府提出加強和改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意見建議。
二是建章立制,確保監察規范化。陜西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對地方政府非煤礦山安全監管工作監督檢查的實施意見(試行)》《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工作暫行辦法》等制度文件,明確了7 種文書模板,有效指導了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工作規范化開展。
三是制定監察計劃,確保監察有序化。國家礦山安監局陜西局將全年監督檢查市縣政府、抽查檢查非煤礦山和上級公司計劃細化到每個月、每個執法處,制作了《非煤礦山計劃分配圖》,做到計劃明確、一目了然,確保非煤礦山安全監察工作有序開展。
四是法律、法規匯編成冊,確保監察有依據。陜西局梳理匯總了非煤礦山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國家強制性標準和重要文件,將14 項法律法規、16 項部門規章、2 項國家強制性標準和22 份重要文件納入《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法律選編》;制定了針對監督檢查政府監管工作、地下礦山、露天礦山、尾礦庫和通用的5 類《檢查清單》,做到對標對表全面實施表格化監察。
五是提升非煤監察能力,確保監察精準化。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陜西局制定了非煤礦山年度培訓計劃,參加和組織專家教授集中講學、網絡課件自主學、集體研討相互學和礦山現場實踐學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活動,全面提升全系統監察人員業務能力,有效提高監察實效性。
六是分析研判安全風險,確保監察針對性。針對監管力量薄弱、非煤礦山數量多、礦業秩序亂、近年來發生事故的礦山企業和事故多發的重點地區加大監督檢查抽查頻次,緊盯采深超800m、單班下井人數超30 人的地下礦山、邊坡高度超200m的露天礦山和尾礦庫“頭頂庫”等高風險礦山,確保監察取得實效。在全國兩會前夕,國家礦山安監局陜西局超前防范,向重點非煤市、縣級政府及安全監管部門提出做好安全監管工作的警示提示建議。
七是不間斷開展安全督導,確保重點時段安全形勢穩定。國家礦山安監局陜西局在全國兩會前,對礦山安全生產督導工作專題安排部署,成立了以陜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巍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陜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軍昌帶隊,分4個小組對3 個市、13 個縣(區)級政府非煤礦山安全監管工作開展不間斷督導檢查,同時延伸抽查檢查了41 處非煤礦山,發現隱患問題252 條,其中涉嫌重大隱患22 條。針對重大隱患和安全風險依法采取了現場處置措施,責令立即排除事故隱患7 次、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1 次、停止設備使用9 臺(套)。對所有的問題隱患進行梳理,制作了《抽查檢查問題清單》34 份,下達《抽查檢查問題移交書》29 份,提出處置意見59 條,將《抽查檢查問題清單》和《抽查檢查問題移交書》按照安全監管權限依法移交市、縣級政府非煤礦山安全監管部門,要求各地、各監管部門督促整改、依法查處,對涉嫌構成重大隱患的按照《礦山重大隱患調查處理辦法》掛牌督辦,同時向6 個市、縣級政府及非煤礦山安全監管部門提出了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監管建議,督促各市、縣政府落實落細屬地監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