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胡熳華,周文霞,李雅君
(1.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2.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北京 100045)
政府購買科技服務,是適應科技服務業市場化與社會化進程,應對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一種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對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體制機制改革頗具意義[1]。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之后,作為政府購買科技服務、引導和支持科技人員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科技部、中央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5部門在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的總體部署下,聯合組織實施科技人員專項計劃(以下簡稱“‘三區’科技人才專項”)。該專項計劃自2014年實施以來,學術界涌現出大量關于“三區”科技人才的研究成果。
李斌[2]引入專業社會工作理念,創新“三區”基層社會治理機制與社會服務提供方式、探索“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在貧困地區的實施路徑。王理德等[3]以人才選派數量、層次類型、服務方式與周期等“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提出化解人才短板問題的措施。陳軍義等[4]圍繞年齡結構、專業技術職稱和工作領域3個方面開展“三區”科技人才資源統計調查及研究分析,為實現科技人才更好助力貴州省“大扶貧”戰略提供支撐。吳德勝等[5]通過文獻調查與專家訪談法,構建“三區”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對湖北省“三區”科技人才進行實證研究。嚴娟等[6]系統梳理云南省“三區”科技人才相關的政策文件,總結主要做法及在科技扶貧、帶動農戶、培訓技術骨干、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建立示范基地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姚麗萍等[7]對云南省農業科學院2014—2018年“三區”人才計劃實施中人員數量、職稱、年齡、服務地區等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剖析農業科技人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并結合實際提出了推動農業科技人員“三區”人才項目更好地實施對策與建議。綜上所述,“三區”科技人才專項對推動基層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三區”科技服務水平成效顯著,學術界的關注度也逐步上升。
全面深入分析2014—2020年“三區”科技人才專項實施情況,破解選派科技人員服務“三區”鄉村振興面臨的實際困難,完善“十四五”期間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鄉村人才振興的長效機制,成為新時期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助力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2014—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下達21.4億元專項經費,與東部和中部省份地方財政共同支持,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際向1 268個“三區”縣累計選派14萬余名科技人員,培養基層技術骨干46萬余人。平均每年中央財政投入3億多元,支持2萬余名科技人才投身脫貧攻堅,有效緩解了貧困地區中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不足的困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組織了一支穩定的科技服務隊伍。
“三區”科技人才專項以“三區”縣特色扶貧產業發展需求和貧困群眾期盼為導向,有計劃、有組織引導和支持中高級科技人才從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向脫貧攻堅一線流動,采取“雙向選擇”“訂單式”精準服務,形成了柔性引才和需求精準配置模式,實現了“五個一批”,即圍繞種植養殖、企業管理、農機農藝、電子商務等推廣了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實施了一批科技扶貧項目,幫助引進了一批發展資金,培養了一批致富帶頭人,保證了扶貧產業益貧帶貧作用的有效發揮[8]。2014—2020年,“三區”科技人才專項實施以來,累計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超過20萬項(次),建立了5.56萬個示范基地,為受援地引進項目2.49萬個,幫助引進資金超過80億元,以開展種植技術、企業管理、農機農藝、電子商務、產業扶貧、科技培訓為重點,為服務單位舉辦20萬余場培訓,持續推動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受援地集聚。
各地將“三區”科技人才專項作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要抓手,結合本地區實際積極創新工作機制,整合人才工作資源。江西和湖南按照“一縣一團”“一業一團”的方式組團選派科技人員,提升對全產業鏈的科技支撐。四川將選派的科技人才均納入“科技扶貧在線”服務平臺,為貧困村和貧困群眾提供遠程在線服務。河南建立了“廳領導包片、各處室負責”的分片聯系市縣工作機制,上下聯動促使人才專項的順利實施。西藏按照“首席專家+支撐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特派員”模式選派科技特派團395個,實現全區74個縣區全覆蓋。寧夏圍繞“五縣一片”170個深度貧困村脫貧產業實際需求,為每個縣組建了1個專家服務團,為每個產業組建了1個專家服務隊。重慶搭建“特農淘”電商平臺,推薦科技人員認為好的、安全的、保證質量的農產品,探索“科技扶貧+電商扶貧”新模式。山西搭建了“山西科技扶貧 特派員服務平臺”,打造形成“互聯網+選派專家+特色產業”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引領基層科技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
“三區”縣是科技人才服務的主戰場,“三區”縣的科技管理部門是落實科技人員專項在基層管理服務和監督考核的責任單位。但是,隨著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大部分縣級科技管理部門被撤并,只有1~2名工作人員,工作力量明顯減弱,遠遠不能滿足科技人員對管理服務的需要,導致選派到“三區”縣的科技人員服務工作分散在個別村莊或企業、合作社,選派人員的技術服務地域受限,只解決點上的技術問題,不能將選派到本縣的科技人員力量進行統籌整合,服務縣域整體創新發展。
政府通過給予適當工作經費購買科技人員對“三區”縣的科技服務。雖然經費總量不多,但科技人員仍然面臨著三大報銷難題。一是缺乏統一的經費管理辦法;二是到鄉村開展服務獲取正規發票是個現實困難;三是自駕車下鄉服務不能報銷汽油費和過路過橋費。有的科技人員為了減少報銷花費的時間和麻煩,會自主放棄一部分經費的使用,導致項目經費使用效率低,科技經費效益產出未能實現最大化,制約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造成局部財政資金沉淀。
絕大多數科技人員服務意識強,憑著事業心和家國情懷認真完成科技服務任務。在補助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參與下沉服務的科技人員更希望在精神方面給予鼓勵和激勵,但“三區”科技人才專項的科技服務績效考核結果在職稱晉升、項目申報、評優選模、績效分配等方面缺乏相應的傾斜政策。面對選派單位日益強化的績效管理,有些科技人員只好將其作為“副業”來完成。
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職責分工,完善以組織部門為核心、科技部門牽頭的部門間協調機制,切實加強“三區”科技人才專項在各層級的統籌協調和督導指導,完善在人才計劃組織實施、經費管理和考核激勵等方面的溝通協調。明確落實“三區”縣科技部門工作管理專干,安排固定聯系人員做好選派科技人員的管理和服務。鼓勵各省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統籌協調工作任務,溝通銜接服務需求,形成“縱向管理+橫向聯合”的服務機制,扎實推動人才計劃總體目標和年度任務落實落地。
適當提高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按照服務距離、產業類型等分類設定工作經費檔次。創新實行以目標、績效和貢獻為導向的經費包干制,完善相關經費管理制度,實現“經費以人為核心、經費為人而服務”的管理模式[9]。鼓勵有條件的“三區”縣為下沉服務的科技人員配套科技示范推廣項目,將引進的新技術新成果實實在在應用到鄉村特色產業中,進一步釋放科技人員下沉服務的巨大活力,使政府購買服務真正成為支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的助推器。
按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任務要求,將“三區”科技人才專項明確納入區域人才工作內容,與省級鄉村振興項目相結合,實現科技人員選派與科技幫扶項目有效對接。依托專項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要素和資源向欠發達地區集聚,以創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精準幫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鼓勵各省根據實際情況,創新科技人員精準幫扶機制,加強業務培訓,著力提高科技人員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戰能力和業績水平[10]。
研究制定以幫扶工作成效和完成質量及服務對象滿意度為導向,建立以績為主、以勤為輔的績效考核激勵機制,以獎勵突出成就的方式和底線不容突破的懲罰方式簡化過于復雜繁瑣的考核評價制度。建議統一制定傾斜支持政策,參與“三區”科技人才專項的科技人員在申報科技項目、職稱評定、職位晉升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部省市縣各級要加強多元化典型示范宣傳,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典型,聯合定期通報表揚一定比例的先進典型,大力宣傳典型事跡和奉獻精神,引導“三區”科技人才向鄉村振興的基層一線流動,激發其投身科技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科技部門、企業和合作社等與“三區”科技人才的良好合作意愿,大力助推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是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政府通過實施專項人才計劃,有針對性地購買科技人員服務,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目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人才支持計劃是推進欠發達地區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舉措。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各級政府應堅定不移地支持科技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下沉服務鄉村創新發展,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每位科技人才對鄉村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的智力支持作用,推動欠發達地區堅定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