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周 潔,喬新立,陳 宏,唐 玲,王晶晶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急診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 100078)
急性藥物中毒屬于內科急癥之一,是急診科常見的危重癥,具有發病急驟、病情變化快、且發展迅速的特點,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急性藥物中毒常因誤服、濫用或過量服用藥物尤其是有毒藥物所致,并且目前絕大多數藥物或毒物尚無有效拮抗劑或特異性解毒劑[2]。患者藥物中毒發生后,急診搶救是患者存活和進一步康復的關鍵。急診接診必須爭分奪秒,有效迅速開展分診、評估患者情況及生命體征,確保危重患者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救治[3]。治療藥物過量和中毒的常用方法包括洗胃、催吐、導泄、利尿等。醫院科室在常規急救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特色技術治療急性藥物中毒,旨在積極有效控制患者中毒癥狀,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和死亡風險,達到促進機體功能恢復的目的,現將中藥灌腸治療8例藥物中毒患者的急救和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科室2021年6月—12月收治8例藥物中毒患者,其中男2例,女6例,年齡20~46歲,平均(35.10±11.90)歲;過量服用佐匹克隆藥物患者2例,4例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4例,過量服用艾司唑侖藥物患者1例,誤服烏頭堿患者1例;服藥后至就診時間為0.5~4 h,平均(2.25±1.31)h。
8例中毒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其中深昏迷1例,淺昏迷2例,譫妄2例,嗜睡3例。6例患者出現口干癥狀,5例患者出現流涎癥狀;3例患者出現心動過速,2例患者血壓降低;3例患者出現癲癇發作,經靜脈推注安定針抗癲癇治療后癥狀緩解,其后未再發作;1例患者合并肝損傷,1例患者合并吸入性肺炎,因存在低氧血癥行氣管插管,經機械通氣治療后病情好轉。
2例過量服用佐匹克隆藥物、1例過量服用艾司唑侖藥物、1例誤服烏頭堿的患者,經急診洗胃、導瀉、補液等治療,加速藥物代謝及促進藥物經腎臟排泄。4例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住院期間使用碘解磷定注射劑0.5 g,每2 h靜脈注射。碘解磷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活化劑膽堿,能夠有效達到解毒效果,使用30 min后即可發揮藥效,能夠使中毒癥狀得到明顯抑制,促進血清膽堿酯酶活力恢復[4]。3例出現癲癇發作的患者使用安定針5~10 mg靜脈推注控制癲癇發作;2例血壓偏低患者經快速補液等治療后恢復正常,均未使用血管活性藥物。8例患者均給予中醫特色治療中藥灌腸,經積極搶救治療后好轉,癥狀逐漸緩解,最終 出院,住 院時 間3~23 d,平均(7.90±6.20)d。
2.1.1 洗胃和建立靜脈通道:洗胃是搶救口服藥物中毒患者的關鍵一步。洗胃目的是盡快清除胃內毒物,因此越早實施效果越好,最佳時間為服藥6 h內[5],超過6 h者也應積極洗胃,但可減少洗胃液體用量。患者入急診室后,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服藥時間和劑量,立即準備洗胃,以阻止胃黏膜繼續吸收藥物。患者取左側臥位,頭偏向一側,從口中置入胃管,置入深度45~55 cm。使用25~38℃清水洗胃,洗胃必須及時、徹底,直至洗出胃液澄清無味為止。在洗胃同時,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道,遵醫囑大量補液。血壓低者快速補液,維持血壓穩定,必要時可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保證重要臟器灌注;血壓穩定者給予速尿靜推利尿,加快藥物隨尿液排泄,并記錄24 h出入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此外,應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脈搏、呼吸頻率、血壓,注意觀察意識、瞳孔的變化,觀察心率、心律及血壓情況,進行床邊心電監護。病情穩定后可延長監測間隔時間。
2.1.2 氧氣吸入:給予鼻導管吸氧2~4 L/min或面罩給氧,氣道內分泌物多合并低氧血癥者經機械通氣給氧能夠改善缺氧癥狀;及時有效吸痰,避免分泌物堵塞氣道引起窒息。
2.1.3 體位及安全防護:昏迷期間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舌后墜堵塞氣道。每2 h變換體位1次,積極預防壓瘡和墜積性肺炎。意識模糊、譫妄躁動時,除使用藥物控制外,加床檔以防撞傷及墜床,必要時給予約束,定時查看約束部位皮膚情況,松緊度以“一指”寬度為宜。
中藥灌腸技術是將中藥藥液自肛門灌入直腸及結腸,使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作用的藥液保留于腸道內,通過局部或全身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對藥物過量或藥物中毒的患者行中藥灌腸,能發揮疏肝清熱,通里攻下的作用,可有效加快腸道內的細菌及毒素排除體外,刺激腸部蠕動,降低腸源性內毒素的吸收量,有效改善患者腸道和臟器微循環,避免疾病對患者組織的進一步傷害。此外中藥灌腸能夠促進膽囊收縮及胃腸蠕動,肝臟可將毒物轉換并儲存在膽囊中,并排出體外。中醫理論認為,一般藥物過量屬陰寒性,對人體陽氣損傷嚴重,黨參、芒硝、干姜、附子、當歸、大黃均具有溫陽之功效,吳茱萸、肉桂等成分能夠祛寒,藥物成分中含有的硫酸鈉等成分可增加腸道內水分,促進腸蠕動,及時將毒素排出,達到改善體內微循環、吸附有機磷的功效[6]。
科室采用中藥灌腸治療,其方劑組成:吳茱萸10 g、肉桂4 g、甘草6 g、芒硝6 g、黨參20 g、附子6 g、干姜9 g、當歸9 g、大黃20 g。操作方法:水煎灌腸,取汁200 mL,患者左側臥位抬高臀部10 cm,藥液溫度39~41℃,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 cm,用石蠟油潤滑肛管前端,插肛管時囑患者深呼吸,使肛門松弛,插入10~15cm,緩慢滴入藥液,滴注時間15~20min,藥液滴完后夾緊并拔出肛管,擦干肛周皮膚,用紗布輕揉肛門[7]。
灌腸藥液的溫度應控制在39~41℃,應根據患者年齡(偏小或偏大)調整灌腸藥液溫度,提升舒適度。人體直腸局部溫度36.8~37.8℃[8],灌腸藥液溫度過高或者過低均會刺激已經有局部炎性反應的腸壁細胞,進而產生刺激性反應,引起不適。若藥液溫度過低(<34℃),會對患者的腸道造成冷刺激,從而影響其腸道對藥液的吸收,還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腸痙攣等癥狀;若藥液的溫度超過直腸內溫度6℃以上,會對腸黏膜造成熱刺激,從而可導致其出現便意[9]。對于保留灌腸的灌注液量,文獻報道每次為50~200 mL,《臨床技術操作規范·護理分冊》中對灌注液的灌注量要求為≤200 mL[10]。由于直腸壁對壓力感受較敏感,當藥液在直腸內積聚至150~200 mL時即可刺激壓力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不利于藥物長時間保留,故臨床認為灌腸液的量應控制在≤200 mL。
除因誤服藥物導致中毒的患者,藥物過量或藥物中毒患者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多為悲觀失望、孤獨、厭世心理、自卑心理、報復心理等,在臨床救治過程中表現為拒絕救治、不配合救治。在救治過程中,應針對患者服藥的不同原因進行適宜的心理疏導,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問題予以關注,利用共情、傾聽、提問、表達等手段,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11]。
中醫認為中毒是指有害毒物經人體食管、氣道、皮毛肌腠或血脈侵人人體,損傷人體正氣,造成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甚至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癥[12]。過量服用藥物導致中毒者,毒邪首先積聚于食道,經食道入胃,使得氣血生化無權,毒邪假脾胃之途,侵入氣血,彌漫三焦,內而臟腑,外達肌腠,致正氣受損,氣血失和,三焦樞機不利,津液輸布無權,心、肺、脾、腎、膀胱等臟腑功能失調,甚則出現真陽亡失,真陰耗傷,陰陽離決,病位多見于肺胃,累及心腦、肝腎等。藥物中毒者,毒邪積聚于胃腸,又肺與大腸相表里,故可使肺氣閉阻,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水液輸布失調,則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悶氣促等證。若毒邪逆傳,內陷心包,則心失所養,元神逆亂,甚則毒閉清竅,上擾清宮,閉塞竅絡甚者陰陽離決,出現神情淡漠、神志昏迷或昏迷譫語、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等危重癥。中藥灌腸采用通下法或通腑瀉下法,減輕毒副作用,促進毒物盡快從腸道排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在下者,引而竭之”,臨床常給予大黃類方藥或承氣湯類方藥通腑泄下祛毒,如《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大黃甘草湯、大承氣湯等。科室采用中藥灌腸的方劑組成中包含大黃,可改善胃腸微循環,又可將殘留在胃腸道黏膜的毒物及時排出[13]。本組8例藥物中毒患者,在給予常規急救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特色護理可有效控制中毒癥狀,對提高急救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和死亡風險、促進機體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