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 艷,唐 玲,蘆 琳,李蘇茜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風濕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8)
風濕關節炎(RA)屬中醫"痹癥"范疇,有“尪痹”之稱,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1],可以累及全身多關節,主要以侵犯小關節,腕關節及近端的指間關節最為常見,主要的表現為慢性的關節炎,疾病進程緩慢,亦可出現關節的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其身心健康[2]。慢性、致殘率高、多以對稱性外周多關節炎病變為主要特征是RA的發病特點。目前治療RA常用的藥物有生物制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雖然能夠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各關節的癥狀,但長期應用可能會導致消化道潰瘍、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3]。RA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感染等因素相關[4]。RA的治療方向仍然是風濕病學方面研究的難點,目前主要是通過減輕關節炎性反應和延緩疾病進展,以減緩骨質的破壞,維持關節及肌肉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中藥熱奄包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具有祛風散寒,行氣活血,利濕消腫,通絡止痛等療效。本文總結中藥熱奄包技術治療1例尪痹患者的護理體會,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66歲,主訴“反復多關節腫痛10年”。患者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多關節腫痛,由外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經藥物治療后病情進展尚可,近10年前每遇勞累及氣候變化有波動。1月前病情加重,為求進一步系統治療收入本院風濕科。患者雙膝關節腫痛,輕度腫脹,下蹲困難,晨僵5~10 min,睡眠稍差。神志清楚,發育正常,形體正常,步入病房,入院時體溫36.4℃,脈搏7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壓122/64 mm Hg。查體配合,對答切題,全身皮膚及淺表黏膜無黃染,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頭部及五官對稱,雙鞏膜無黃染,對光反射靈敏。口唇無紫紺,咽部無充血。雙扁桃體無腫大,雙甲狀腺適中。胸廓對稱,呼吸對稱,雙肺呼吸音正常。雙下肢無水腫,無明顯活動性障礙。神經系統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雙上肢及下肢肌肉壓痛,雙肩、雙手、雙肘、雙膝關節壓痛,雙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舌苔脈象:舌紅苔黃稍干,脈弱。
患者入院后給予對癥治療和綜合護理,治療第5天,患者NRS評分由入院時的6分降為4分,Barthel評分由入院時的75分提高至88分;治療第10天,患者NRS評分降至2分,Barthel評分提高至95分。
護理人員采用NRS和Barthel對患者進行評估,NRS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0~3分為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為重度有較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Barthel:0表示生活自理(100分);1表示輕度功能障礙為(61~99分);2表示中度功能障礙(41~60分);3表示中度功能障礙(≤40分)。本病例患者入院時NRS得分6分,屬于中度疼痛。Barthel得分75分,屬于輕度功能障礙。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身體評估情況及主訴分析問題:病程長且間斷發作,生活質量受到了輕度的影響。現存的護理診斷:①疼痛:與關節腫脹疼痛有關;②睡眠型態紊亂:與關節疼痛,影響睡眠有關;③軀體移動障礙:與關節疼痛行走困難有關。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在中藥熱奄包治療期間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生活、飲食、心理護理,指導患者日常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并對患者的療效進行實時觀察。
2.4.1 中藥熱奄包技術:中藥熱奄包由威仙靈30 g、羌活20 g、獨活30 g、天麻15 g、制草烏15 g、鐵線透骨草30 g、醋莪術30 g、肉桂30 g、醋延胡索30 g、續斷片30 g、川牛膝30 g、紅景天20 g中藥組成。將上述中藥裝入透氣布口袋,以濕潤不滴水為宜,用蒸鍋加熱至70℃,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溫度過高會灼傷皮膚,溫度太低則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取出后用治療巾包裹中藥藥包至50~60℃敷于治療部位,取穴梁丘、膝眼、血海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祛瘀消腫。護理人員囑患者取舒服的體位,暴露治療部位,在患者上述穴位上進行點按揉,時間共3分鐘左右,中藥熱奄包治療20 min/次,2次/d,7 d為1個療程[6],治療14 d[7]。熱敷的過程中要密切監測中藥熱奄包的溫度,隨時詢問患者對中藥熱奄包的感受[8]。熱敷治療后若有局部發紅屬與正常的反應,告知患者不必擔心,不久即可自行消退[9]。
注意事項:①治療操作前詳細評估患者皮膚狀況,有出血傾向以及治療處皮膚有傷口、炎癥或治療處有皮膚病者忌用,以免引起出血加重和破損皮膚感染。②在操作過程中控制環境溫度在18~22℃,因治療過程需要暴露治療部位,應叮囑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感冒。③中藥熱奄包溫度應不高于70℃,年老體弱及小兒不超過50℃。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治療時的反應、面色、出汗情況,若患者感到患處局部疼痛或有頭暈、胸悶、燙傷、水泡等不適癥狀時應停止操作并告知醫生給予對癥處理[10]。
2.4.2 生活護理:注意關節部位保暖,避免寒涼刺激;平常活動中注意保護關節,避免關節長時間的負重,必要時佩戴保護雙膝的用具;糾正不良姿勢,減少彎腰、深蹲等動作。
2.4.3 飲食護理:飲食應按時適量,少量多餐,可選擇進食清熱利濕、活血通絡[11]、清淡易消化的溫熱食物,宜補中益氣、補益肝腎之品,如山藥、大棗、核桃、牛奶、南瓜、豆制品等,適當采用姜蔥、胡椒、大蒜等食材作為調味品。湯藥應溫熱服用,微微出汗為佳[12]。忌生冷、寒涼及辛辣刺激的食物,禁煙、酒。
2.4.4 心理護理:RA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發病時行動不便,患者容易出現焦慮,保持精神的面貌、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恢復與好轉有極大的幫助[13]。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關心與安慰,使其保持愉悅心情,并向患者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因素、發展的過程以及轉歸,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4.5 關節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平時多注意坐、臥、立姿勢的正確性有助于疾病的恢復,可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適宜的功能鍛煉,比如散步、打太極、八段錦等有氧運動。
入院后根據對患者關節疼痛的程度、耐受度、年齡及關節活動度的評估來指導患者進行關節的功能鍛煉。患者進行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從活動小關節開始逐漸過渡到活動大關節,比如屈曲指關節、舒展腕關節,旋轉肘關節等[14]。
尪痹是指具有關節畸形、關節腫大、骨質受損、肢體僵硬的痹病[8]。尪痹的發生,多為正虛邪犯,正虛以腎氣虧虛為主,邪犯以寒邪侵襲多見。此外,內生虛熱,外感他邪,亦可致本病。如明·龔信《古今醫鑒》記載:“蓋由元精內虛,而為風寒濕三氣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入而為痹”[15]。
中藥熱奄包熱敷是應用藥物滲透達到通經活絡,驅寒止痛,祛瘀消腫的功效。中藥熱奄包組方中威靈仙可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制烏草可以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醋莪術可以破血氣行、消積止痛、保護肝腎,川牛膝可以活血祛瘀、通利關節、利尿通淋。藥物和熱敷聯合作用于疼痛關節,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更好地激發藥效。
中藥外敷屬中醫外治法的范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不適癥狀。中醫外治法僅對患處局部用藥,對患者肝腎功能的影響較小,治療方式有一定優勢,更容易得到患者的認識和接受,也更有利于臨床工作者推廣和應用外治法治療RA。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