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第7期第7頁)
堅守1.2億公頃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建立健全耕地數量、種糧情況監測預警及評價通報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明確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等谷物種植。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高標準農田全部上圖入庫并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支持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在水土資源適宜地區有序新建一批大型灌區。
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因地制宜推廣保護性耕作,提高黑土地耕作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推進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南方酸化耕地降酸改良治理和北方鹽堿耕地壓鹽改良治理。加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嚴禁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等。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監管機制。
發展現代畜牧業。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將豬肉產能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實施牛羊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優化乳制品產品結構。穩步發展家禽業。建設現代化飼草產業體系,推進飼草料專業化生產。
加快漁業轉型升級。完善重要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嚴格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水域灘涂養殖證核發制度,保持可養水域面積總體穩定,到2025年水產品年產量達到6900萬噸。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漁業和鹽堿水養殖。加強漁港建設和管理,建設漁港經濟區。
促進果菜茶多樣化發展。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以南菜北運基地和黃淮海地區設施蔬菜生產為重點加強冬春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以高山、高原、高海拔等冷涼地區蔬菜生產為重點加強夏秋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的供應格局。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提升茶業發展質量。
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以東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地區為重點,建設水稻生產功能區。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力度,相關農業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以產糧大縣集中和基礎條件良好的區域為重點,打造生產基礎穩固、產業鏈條完善、集聚集群融合、綠色優質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以東北地區為重點,黃淮海地區為補充,提升大豆生產保護區綜合生產能力。以新疆為重點,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沿海沿江環湖地區為補充,建設棉花生產保護區。以長江流域為重點,擴大油菜生產保護區種植面積。積極發展黃淮海地區花生生產,穩定提升長江中下游地區油茶生產,推進西北地區油葵、芝麻、胡麻等油料作物發展。鞏固提升廣西和云南糖料甘蔗生產保護區產能。加強海南、云南、廣東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膠園建設。
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發掘特色資源優勢,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完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體系。強化科技支撐、質量控制、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糧經作物、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產業帶。(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