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清原滿族自治縣農業機械化學校,遼寧 清原 113300)
清原縣耕地面積為4萬hm2,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多年來,農機推廣工作從清原縣實際出發,明確發展思路,抓住工作重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時俱進,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堅持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圍繞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加快實現機械化進程兩大目標,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
試驗、示范、推廣是農機推廣工作的三部曲,也是比較成功的推廣經驗。推廣工作依照山區特色、特點、農民需求進行,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普及推廣,取得理想效果。由傳統的翻耙壓農機作業模式,向農機高新技術應用領域發展,由原來單一的玉米水稻生產機械化,向多種經濟作物中藥材等生產加工機械化方面發展,全面提升了清原縣的農機化整體水平。
在清原縣農機化事業發展進程中,往年只重視整地和播種主要環節,對機械播種、機械收獲認識不夠。2013年,為了適應水稻集約化經營,在土口子鄉荒地村、南山城鎮南山城村建設水稻培訓示范基地2個,以水稻機械收割為主,示范面積各667 hm2,輻射面積達一定規模。為切實做好水稻生產機械化,推廣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引進購置水稻插秧機和水稻聯合收割機各2臺,示范推廣盤育苗,機械化插秧,機械化收割,組建了技術服務隊,在水稻播種和收獲季節集中連片作業,讓農民看到機械化生產的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在示范基地舉辦水稻插秧和機收現場會兩次,舉辦農機技術骨干培訓班,培訓100人,舉辦機手培訓班,培訓30人次,培訓農民500人次,讓機手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和技術要求,使廣大農民充分了解水稻機械化內容、作用及重大意義等。
水稻聯合收割機每天可收獲水稻3~4 hm2,與人工收割比較提高效率40倍,減去了單獨脫粒工序。手工收割、脫粒費用1 000元·hm-2,而機械收獲費用750元·hm-2,節支250元·hm-2。機收水稻可將水稻及時運離稻地,避免了鼠吃、丟粒、小鳥吃等損失,減少水稻損失150 kg·hm-2左右,約人民幣195元,機收水稻直接增效445元·hm-2。
2013年,在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推廣成功的基礎上,又在南山城鎮、大孤家鎮、南口前鎮建立了105 hm2玉米生產機械化示范區。實現玉米生產耕、種、收環節機械化水平達到100%。通過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探索清原縣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規范和耕作模式。通過示范基地的輻射示范、引導作用,采取梯度推進,逐步在清原縣推廣普及玉米機械化技術。在項目布局上,實施地點選擇在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鄉鎮。具體地點為:南山城鎮三道嶺村35 hm2,大孤家鎮王大堡村和王小堡村共35 hm2,南口前鎮康家堡村35 hm2,共計105 hm2。以村為單位,實行35 hm2集中連片,整鄉推進的發展模式,其他鄉鎮作為輻射區。在機具選配上,由農機推廣站牽頭,在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現有機具的基礎上,負責選型引進開發適合本地區及設定技術模式要求的各種機具,主要有秸稈粉碎還田機、旋耕機、免耕播種機、打藥機、中小型收割機等。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向承擔示范區作業的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保證作業機具數量。向撫順市農委財政爭取項目資金7.5萬元,每個項目區補助2萬元,3個項目區共計6萬元,主要用于機械作業補貼,其余資金1.5萬元用于項目區發動宣傳、對比試驗、指導培訓、驗收、總結等費用支出。
項目的經濟效益評估:該項目實施可提高玉米單產5%以上,作業程序規范,比人工作業降低成本10%~13%,增加農民收入10%~20%。
項目生態效益評估:實施該項目,可節約水資源,增加土地休閑期儲水量10%~1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0%~15%,增加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02%,土壤中速效鉀、速效氮的含量有所提高,改善了土壤結構,土壤毛口間隙和團粒結構增加。
項目社會效益評估:實施該項目,減少雨水流失30%,水土流失40%,不燒秸稈,有利春季防火,減少農田揚沙,減輕大氣污染,抑制“沙塵暴”。
為加大地方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農民富裕的目標,農機推廣部門研發、生產和推廣了經濟作物苗木、中藥材等適宜的機械化生產機具。結合本地農村實際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與企業合作研發推廣了12Q-160型農田清石整地機、2BS-C型播種施肥鎬、4QYS-600C型液壓翻轉雙側起苗機、振動式中藥材起獲機、滅茬機、作床機、木屑機等十幾種新型農機具。完成“12Q-160型農田清石機研發與推廣應用項目”,獲遼寧農業科技貢獻一等獎和多項實用新型及發明專利;研制完成4QYS-600C型液壓翻轉雙側起苗機為國內首創,設計合理、節本降耗、實用高效,有關部門鑒定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獲遼寧農業科技貢獻二等獎;播種施肥鎬、新式追肥鎬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播種施肥鎬研發與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獲撫順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和撫順市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這些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提高了清原縣農機化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為農戶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技術培訓作為農機推廣的一個重要措施和手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農機推廣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以現場會、技術服務、電視專題、技術培訓班等不同形式,對農民、機手進行培訓。深入鄉鎮村屯進行技術服務,宣傳國家有關惠民政策,講解保護性耕作、深松等有關知識,現場手把手幫助農民調試機具,解決農民群眾很多技術難題,先后舉辦農機技術培訓班超過100期,共培訓農機技術人員5 000多人次,為清原縣農機化發展培養了大量實用技術型人才。
二是加強農機推廣隊伍的自身培訓。農機推廣人員是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新知識的宣傳員、推廣員、服務員。農機推廣人員是農機技術推廣、操作技能培訓的主體,必須具備豐富的宣傳組織能力,專業技術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機推廣工作的開展。為了適應現代農業巨大變革,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的高素質農機技術推廣隊伍,是農機化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只有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掌握新技術,才能引導農民向高新技術發展,由被動推廣向主動推廣。在培訓形式上力求體現專業化、多樣化,積極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推廣新式農機具。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多次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農機產品研討會、展覽會、推介會,引進先進技術,帶回先進機具,樹立全新理念,同時邀請專家、學者、生產廠家技術人員進行指導,進一步開闊視野,增強創新思路,轉變思想觀念,創建新模式,推動工作開展。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發展多種經營已經成為農村改革方向。調整種植業,發展中藥材產業,果樹產業,畜牧業產業,完善服務業。實現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三頭并進的格局,發展糧食以外的機械化已成為當前重要工作。農機推廣工作下大精力,開辟了種、養、加、蓄、運大農業機械的農機推廣新途徑。
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是大勢所趨。農機推廣工作把推廣重點轉移到全過程機械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高的投入產出比,才能適應更快的結構調整需要。近幾年,先后推廣了水稻、玉米、中藥材全程機械化。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根據農民所盼、所需,及時引進、推廣、研制了菌種粉碎機、食用菌裝袋機、飼料粉碎機、中藥材床式/壟式起獲機、秸稈揉絲機、苗木起獲機、煙草烘干機、播種施肥鎬等各種農業機械。研制的4QY-600C型雙側液壓起苗機列入遼寧省農機具補貼推廣目錄。這些機具的研制,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推廣到周邊省市縣,通過推廣農業機械提高了農業生產管理水平,促進了多項產業的發展,深受廣大農戶的歡迎,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以往的農機推廣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問題,如農民急需的機具無處生產或買到的機具不適用,新機具推廣后,出現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等情況。農機推廣站設立了維修車間。一是生產一些簡單的適應本地區農民需要的農機具;二是與撫順云帆農機生產企業聯合,對外地引進的機具進行技術改造,以適應本地區的要求;三是對推廣有問題的機具進行維修,實現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在推廣過程中,農民對機具遇到困難,只要一個電話,就能上門服務,安裝調試到位,走科研、生產、推廣、服務四位一體的道路。
所謂被動推廣,主要表現為順從農民習慣的種植方式,而缺乏超前主導意識。在推廣過程中,變被動推廣為主導推廣。通過建立示范基地,教育培訓農民,推廣綜合配套的新機具、新技術。當前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農民尋求新機具、新技術,不失時機地選擇適應市場需求的項目,引導農民走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
2016—2017年協助撫順市農機中心在清原縣引進水稻旱直播技術,引進各種類型的直播機械在南山城鎮進行了播種水稻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解決了水稻旱直播技術農機農藝融合應用問題。
旱直播不用育苗和移栽,省工、減排、省力、節約成本,節省了育苗和插秧所需的育秧設施、大棚材料、農藥、肥料和水等材料,節省相應的機械作業費用和人工費用,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人工消耗,節省育苗和插秧費用3 000元·hm-2。旱直播可以規避春季水稻育秧插秧用水高峰,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可以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
深松整地技術能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改善耕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及抗旱排澇能力。農機推廣工作廣泛宣傳實施深松整地作業的重要意義和增產增收效果,加大深松整地作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提高廣大農民開展深松整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因地制宜選擇作業模式、作業深度、時間、周期等技術要求,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合理銜接作業環節,采取碎土、合墑、鎮壓等整地技術措施,防止作業后水分蒸發。做好技術培訓和跟蹤指導服務工作,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深松作業機具裝備使用效率,在推動示范引領等方面下功夫,隨時解決技術難題和作業問題。鼓勵農機服務組織開展深松作業,保障作業任務完成和實施效果。2019年在土口子鄉、南口前鎮景華農機合作社安裝了深松遠程監控設備7臺,完成深松整地補助項目作業39 hm2,全縣完成深松整地作業1 734 hm2。
為做好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工作,結合各鄉鎮實際,按照自愿原則開展工作,2017年清原縣秸稈打捆投入機具6臺(套),完成秸稈還田3.286萬kg,完成秸稈打捆燃料化7.4萬kg。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達到了預期效果,大部分秸稈得到了廣泛利用,避免了焚燒等污染環境,農村循環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推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農機龍頭企業有較強的輻射帶動功能,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的中堅力量。農機推廣工作以服務大農業為突破口,圍繞做大做強農機龍頭企業,加大爭取力度,積極開展農機項目建設。
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意義重大,能保障民生,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應用新型農機化機具和技術的能力,加大組建專業推廣隊伍力度,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