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月,張淼,趙云,張勝男,馬姝麗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藥學已經從單純的藥品供應向藥學服務轉型,藥學服務模式正在由“以藥品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1]。為此,藥師熟練掌握臨床用藥相關知識,為患者提供用藥咨詢、用藥信息宣教等服務十分必要。由于生理結構和代謝特點,兒童患者更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兒童用藥劑型少和家長用藥知識缺乏是造成兒童用藥安全事故的兩大主要因素。由于各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國相關政策鼓勵兒童用藥的研發和生產,保障和規范兒童用藥,但我國依然存在諸多如超說明書用藥、適宜規格和劑型不足、新藥研發慢等問題[2],加之家長對用藥知識的缺乏,兒童不合理用藥問題尤為突出,提示藥師應該對患兒家長進行針對性的用藥指導和宣教。近年來,互聯網高速發展,移動互聯技術逐漸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藥師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外界提供藥學服務,包括藥物咨詢、藥品推薦、健康科普等,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3]。微信作為目前國內第一大社交信息平臺,具有用戶廣、黏性強、使用方便等特點,是一個能夠實現特定群體雙方的互動、提供良好交流的平臺[4]。
河南省兒童醫院(本院)為兒童專科三甲醫院,依托微信平臺,開設了“河南省兒童醫院公眾服務號”,構建了本院用藥服務平臺。通過開通“服務”功能,實現藥師實時在線,為用戶提供用藥咨詢解答、健康科普宣講等,以期做好兒科藥學服務工作,打造兒童專科藥學服務品牌。
本院微信公眾號“河南省兒童醫院服務號”設有“就醫服務”功能,主要從3 個方面構建用藥服務平臺:①用藥咨詢服務:在“門診服務”下設“藥品咨詢”版塊,患兒家長可以點擊“我要咨詢”進行用藥咨詢。用藥服務小組通過藥師端口進行實時解答。用藥服務小組由科主任、臨床藥師、處方審核、門/急診藥師共同參與,共有成員16 人。門/急診藥師負責提供科普素材進行創作,臨床藥師收集用藥信息進行用藥咨詢回復,科主任負責審核。② 科普教育服務:在“藥品咨詢”版塊,開展科普教育服務,分別設有“藥師推薦”“用藥寶典”“知識講堂”“視頻專欄”4 部分內容,上傳的科普作品來自微信公眾號“兒科藥點”和科普號“福堂兒童用藥咨詢中心”。藥師結合兒童專科醫院的特點,選取本平臺用戶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上傳。③推送服務:用藥服務平臺方通過加設后臺推送功能,對門/急診取藥人群提供用藥服務,當患兒家長門診繳費取藥后,本用藥服務平臺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用藥交代,提供所取藥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相關信息。
收集本用藥服務平臺的藥品在線咨詢記錄,從后臺導出數據,通過Excel 軟件對記錄進行整理,2020 年11 月~2021 年3 月共收集1272 條門診用藥咨詢。按照性別、年齡、咨詢內容、咨詢藥品種類等進行歸納和分析,刪除無效咨詢內容后,得到947 條用藥咨詢。無效咨詢的判別標準包括:①用藥咨詢問題表述不清。② 咨詢問題與用藥無關。③所咨詢藥品非本院使用藥品。
本院藥師以當下熱點事件、兒科常見用藥問題、咨詢人數較多的用藥問題等作為切入點,定期進行科普創作,發布至微信公眾號“兒科藥點”。截至2021 年3 月,共發布179 篇原創科普文章,其中文字類136 篇,視頻類43 篇。訂閱人數達到2057 人次,涉及科普知識面廣泛,其中有多篇科普如《家中常備小藥箱》《拆封后的藥品有效期,你了解么?》等閱讀量2000 余次。此外,科普團隊還創作了系列作品,如前段時間討論比較多的話題“海淘藥品”“兒童常用皮膚用藥”等。這些科普作品經用藥服務小組篩選上傳至“藥師推薦、用藥寶典、知識講堂、視頻專欄”4 個欄目,供患兒家長學習參考。通過用藥服務平臺進行科普展示,促進合理用藥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本院藥師的影響力。
2.2.1 咨詢對象的基本情況
947 條用藥咨詢信息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涉及患者年齡在28 天~17 歲,其中1~12 歲者高達945 例,包括男童372 例,女童575 例。本平臺咨詢對象以患兒家長為主。
2.2.2 咨詢內容
咨詢內容多樣,排名前3 的分別是藥物用法用量(354 例,37.38%)、藥品不良反應(281 例,29.67%)和疾病癥狀詢問(55 例,5.81%);其他咨詢內容包括藥物適應癥(33 例,3.48%)、相互作用(33 例,3.48%)、注意事項(14 例,1.48%)、配伍禁忌(7 例,0.74%)。
2.2.3 咨詢藥物分類
咨詢藥物種類繁多,由于不同咨詢案例可能會涉及同一種藥物,因此涉及藥物數遠小于咨詢案例數,共涉及藥物131種。按照《新編藥物學》[5]藥品分類方法對咨詢涉及藥物進行分類,其中外用藥物(168 例,40.29%)、解熱鎮痛抗炎藥(67 例,16.07%)、抗生素(53 例,12.71%)、消化系統用藥(40 例,9.59%)居多;其他藥物種類包括營養類藥物(38 例,9.11%)、神經系統藥物(27 例,6.47%)以及其他(24 例,5.76%)。
本院作為兒童專科醫院,患者年齡普遍較小,免疫力相對較低。對于年紀小的患兒,注意事項較多,尤其需要藥師的正確宣教和指導,來保證合理用藥。
基于倫理學方面的考慮,兒童用藥臨床試驗一直受限,導致兒童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嚴重缺乏[6]。用藥咨詢中,排名第1 的是藥品的用法用量,說明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患兒家長對如何用藥、用藥多少、何時用藥越來越關注。如家長詢問“孩子5 歲,體重46kg,服用馬來酸氯苯那敏片(4mg/片),具體服用量是多少?”藥師回復“本品說明書無明確用藥劑量,通常可以根據患兒體重、年齡、體表面積綜合考慮用藥量,按照孩子體重,建議每次1/2 片,每天服用3 次”。又如某些藥品說明書中關于兒童用藥的信息較少,并存在“遵醫囑”“兒童用量酌減”等模糊用語,藥師需要查閱處方集、文獻等專業資料后給出建議。
用藥咨詢中,排名第2 的是藥品不良反應,產生藥品不良反應的情況有多種。由于兒童肝腎臟器處于發育階段,對藥品耐受程度存在差異,正確服用藥物時仍有可能發生藥品不良反應,藥師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指導。此外,由于家長用藥知識缺乏導致的藥品不良反應也比較常見,如患兒家長咨詢“孩子2 歲,因感冒服用藍芩口服液、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用藥后患兒腹瀉不止。”藥師回復“這2種藥品都是中成藥,且都含有黃芩。黃芩性寒,具有瀉火解毒的作用,孩子胃腸道功能不完善,重復用藥會加重不良反應,故而服用后導致腹瀉。”除了重復用藥導致藥品不良反應外,超劑量用藥、多藥聯用等也有可能導致藥品不良反應,需要藥師的正確指導,遠離用藥誤區。
用藥咨詢中,患兒疾病癥狀詢問占第3 位,患兒家長通過描述疾病癥狀,詢問如何選擇藥物。如家長問“孩子1 歲,體重10kg,最近出現感冒伴有咳嗽,該選用什么藥物進行治療?”針對這個問題,藥師回答“感冒的病因有多種,細菌、病毒感染都會引發感冒,另外喉炎、支氣管炎、鼻竇炎等都可能出現咳嗽的癥狀,建議明確病因再用藥。”藥師能夠幫助患兒家長了解藥品的適應癥,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藥物是否適用于該患兒當前癥狀,還需要到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斷。此外,患兒家長還會咨詢藥品的其他相關問題,如藥品的適應癥、注意事項、配伍禁忌等,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會在藥品說明書中呈現。藥品說明書是藥品信息最重要的法定文件,是藥品的法定指南,是醫護人員、患兒家長獲取用藥信息最重要的參考依據[7]。但是,說明書的表述比較專業,有時還需要藥師用更通俗易懂的話進行解釋。
兒童常患過敏性皮膚病、呼吸道疾病、胃腸道疾病等,這些疾病的特點決定了兒童常用藥物類別。在咨詢藥物分類方面,位于前3 的是外用藥物、解熱鎮痛抗炎藥和抗生素。對于外用藥物,尤其是外用乳膏、鼻噴劑、眼膏等,即使說明書有詳細的使用方法或示意圖,有的患兒家長看后也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8],需要藥師進行專業的指導和宣教,可以通過將說明文字制成短視頻等簡潔易懂的方式指導用藥。小兒發熱是極其常見的疾病癥狀,針對解熱鎮痛抗炎藥,患兒家長更關注的是藥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聯合用藥。兒童時期,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的侵襲。抗生素是兒童常用藥物,而且抗生素的用量較小,經常會出現1/2、2/3包等用藥劑量。對于此類藥物,患兒家長詢問較多的是用法用量。此外,兒童肝腎功能不完善,家長會擔心服用抗生素會產生不良反應。
以往藥師用藥指導服務主要分2種:調劑窗口藥師指導和電話咨詢。調劑窗口藥師指導時間短、交流少、用藥指導不全面;電話咨詢容易出現漏接、用藥指導不及時等情況,而且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反饋,想要通過面對面進行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在短期內還有些難度[9]。《“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0]提出,要持續改進服務質量,推進合理用藥,加大健康科學知識宣傳力度,利用新媒體拓展健康教育[11]。本院作為兒童專科醫院,咨詢對象多為患兒家長,年齡分布多在30~45 歲左右,具有年輕化、高學歷的特點,更傾向于接受互聯網智能服務及健康教育。本院用藥服務平臺科普創作團隊,結合兒童專科用藥特點及用藥咨詢,尋找工作和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創作一些簡單易懂、有趣實用的科普作品,反響良好,得到患兒家長的廣泛認可。這種藥學科普服務與傳統藥學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高效便捷,既能達到宣傳健康用藥的目的,又能更好地發揮藥師價值,實現了雙贏。
在互聯網+藥學服務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逐步發現了一些不足。隨著平臺關注人數的增加,用藥咨詢人數不斷上漲,導致藥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無法及時回復問題。此外,系統不能有效地對咨詢問題進行分類整理,需要藥師后續進行大量的統計工作。對此,我們將借助第三方平臺繼續進行改進。本院通過建立用藥服務平臺,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使藥學服務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同時提升藥學服務質量,樹立藥師形象,助力藥學發展。今后,我們會繼續研發和維護本院用藥服務平臺,提升藥師團隊的整體能力,探索藥學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提高本院的藥學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