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香 崔國強
(北京市懷柔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1400)
學校是人群較為集中的場所,加之發病癥狀不典型,學生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較少,及時主動就診發現病例較為困難;一旦發生很容易傳播,發生結核病聚集性疫情甚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結核病防治是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結核病疫情的發生,不僅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學校一旦發生肺結核疫情,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到早發現,早隔離,規范治療對控制疫情尤為重要。2020 年9 月懷柔區某高校發生一起肺結核聚集性疫情苗頭,現將調查、處置情況報告如下。
2020 年9 月15 日,懷柔區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科接到轄區某高校的報告,該校研一學生王某于9 月11 日入學體檢,胸片顯示右上肺斑片狀密度不均勻,懷疑肺結核,轉至北京懷柔醫院就診胸部CT顯示:右肺上葉尖后段可見密集斑點影、斑片影,考慮肺結核遂轉至北京胸科醫院繼續診治。9 月17 日該生被北京胸科醫院診斷為“肺結核病原學陰性”。因該校于9 月13 日曾報告過一例學生肺結核病例,依據《北京市結核病防治規范(2020 年版)》學校結核病聚集性疫情苗頭定義(指同一學校3 個月內發現2 例及以上肺結核報告病例),判定該校為一起學校結核病聚集性疫情苗頭,懷柔區疾控中心立即開展調查核實。
該高校為一所全日制公立寄宿制學校,位于北京市懷柔區,學校占地面積4600 畝,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該校有教學樓6 棟、辦公樓1 棟、圖書館1 棟、食堂3 棟、學生宿舍樓9 棟,設有醫務室。在校學生共計9500 人,均為研一學生,4 個年級,190 個班級,平均每班50 人;教職員工總數2104 人,其中教師394 人,保健醫1 人,其他職員1709 人。
患者,代某,女,22 歲,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學專業學生,原籍湖北省,宿舍為本校區6 號公寓樓。患者于2020 年9 月11 日入學體檢時發現右上肺結節及斑片影,病變內空洞形成,患者無自覺癥狀(自訴在大學時曾做過PPD 篩查,結果為強陽性),初步考慮為“肺結核”,于2020 年9 月13 日辦理休學手續,回湖北老家進一步診治;2020 年9 月14 日至9月19 日先后就診于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院及襄陽市結核病防治醫院,最終確診為“繼發性肺結核”,并登記監化治療。
患者,王某,女,22 歲,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專業學生,原籍為山東省,宿舍為本校區7 號公寓樓。于2020 年9 月11 日入學體檢時發現右上肺斑片狀密度不均勻影,患者無自覺癥狀(自訴在大學時曾做過PPD 篩查,結果為強陽性),轉診至北京懷柔醫院胸部CT 檢查,考慮“肺結核”可能性大,遂轉診至北京胸科醫院進一步診治。北京胸科醫院抗炎治療觀察1 周,病變無吸收,于9 月17 日以“繼發性肺結核病原學陰性”進行了網絡直報。王某于9 月18 日辦理休學手續回山東,9 月20日在山東省菏澤市傳染病醫院登記監化治療。
接到疫情報告后,疾控中心即刻開展病例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及學校現場調查,現場查閱學校因病缺勤記錄、醫務室就診記錄及現場走訪、實地考察結核病患者所在宿舍、曾到過的食堂等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情況。
經調查,代某與王某入學前來自不同的大學,互不相識,兩人之間無接觸史。代某發病前3 月至今活動范圍為湖北襄陽,密切接觸者為老家同學及家人,無結核病密切接觸史,入學后學習活動范圍只限于宿舍,接觸人員為同宿舍同學共計12 人;王某發病前3 月至今活動范圍為山東老家,家中密切接觸人員4 人(父親、母親、弟弟和妹妹),有肺結核接觸史,其父親13 前年曾被診斷為肺結核,不排除早期家庭結核菌感染的可能,入學后學習活動范圍為宿舍、食堂,密切接觸者為同宿舍同學共計7 人。2 人雖在發病時間上相近,但無流行病學關聯。
現場查看公寓樓,6 號公寓樓和7 號公寓樓無交叉,有各自的出入口,代某和王某在公寓樓無交集;詢問前往食堂就餐時間(2 人僅于9 月11~12 日共同在校),代某只在學校食堂就餐一次,時間上與王某在就餐時間上無交集,故判定2 人空間上不存在關聯。
綜合以上分析,代某感染來源不清,王某有可能在13 年前被其父親傳染,2 人均自訴在大學時曾做過PPD 篩查,結果均為強陽性,為潛伏感染人群。在備考研究生階段,因精神壓力大,免疫力低下,導致發病,患病初期因臨床癥狀不明顯,沒有及時就醫,均于入學體檢時發現。因2 人不存在流行病學關聯,依據《北京市結核病防治規范(2020 年版)》第九章學校結核病聚集性疫情監測與處置工作方案,最終判定此次疫情為聚集性疫情苗頭。
《中國學校結核病防控指南(2020 年版)》中密切接觸者定義:與患者在同一教室學習的師生、在同一宿舍居住的同學。
通過對2 人進行個案調查,代某的密切接觸者為同寢室同學12 人,于9 月21 日均進行了可疑癥狀調查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未發現有肺結核可疑癥狀者,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強陽性1 人,中度陽性2人,一般陽性1 人,陰性8 人;因12 名密接均為入學新生,于9 月11 日入學體檢時均進行了胸片檢查,區疾控中心對該12 名密接的胸片進行了審核,未發現胸片異常者;王某學校密切接觸者為同寢室同學7 人,于9 月18 日進行了可疑癥狀調查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審核入學體檢時胸片,未發現異常者),未發現有肺結核可疑癥狀者,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中度陽性1 人,陰性6 人,未發現強陽性者。
以上密切接觸者篩查工作均在10 個工作日內完成,未發現疑似/確診肺結核患者,確保了篩查的及時性。
兩例患者均已辦理休學手續,回原籍被當地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登記治療, 治療方案2HRZE/4-6HRE,由當地結核病防治機構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全程管理。依據《北京市結核病防治規范(2020 年版)》要求,兩例患者按治療方案完成規范化治療后,需持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懷柔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科) 開具的復課證明方可復學。
因密接篩查中的1 名強陽性者不同意進行預防性治療,建議其加強健康監測,出現肺結核可疑癥狀及時到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并在篩查后3 月末、6 月末、12 月末到定點醫療機構分別進行一次胸片檢查。
本期疫情發生原因:
(1)該校為我國重點高等教育學府,考入該校的學生壓力特別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導致睡眠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結核桿菌的侵襲,發展成結核病的概率增大[1]。
(2)二人自訴在大學時曾做過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篩查,結果為強陽性,已是結核桿菌潛伏感染者,因擔心失去朋友、阻礙社交及藥物的副作用大而拒絕預防性治療,最終導致結核病發病[2]。
(3)肺結核作為一種呼吸道慢性傳染病,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提前預防,目前卡介苗只對兒童血型播散型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及重癥肺結核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到成人以后,保護率基本消失,在接觸到結核病傳染源時,很容易感染發病[3]。
(4)有研究表明,學生、家長及教職工群體對結核病知識知曉率較低,結核病的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發燒、乏力等,與感冒等其他呼吸道癥狀相似,部分肺結核患者初期咳嗽、咳痰等可疑癥狀不明顯,甚至無任何癥狀,不易引起學生、家長及學校的重視,極易被忽視或誤診,學生結核病患者的發現延遲,很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的發生。
(5)該校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各省的發病水平不一樣,學生結核潛伏感染情況不詳,王某其父親13 前年曾被診斷為肺結核,不能排除王某存在早期家庭結核菌感染的可能,故學校應關注有結核病家族史和有流行病學接觸史的學生[4]。
本起疫情提示我們:
(1)建立疾控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定點醫療機構及學校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各部門通力合作,發現疫情,及時處置,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2)及時開展新生入學肺結核篩查和教職員工常規體檢。在篩查和體檢時,一定要詢問是否有結核病接觸史,對有家族史及接觸史者應特別關注,建議對有家族史、接觸史者和潛伏感染者定期體檢,關注因病缺課的追蹤及登記工作[5],早期發現結核病可疑癥狀者,對早期發現肺結核患者和預防學校肺結核聚集性疫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3)通過對結核潛伏感染者進行預防性治療,可以降低結核潛伏感染者發展成活動性結核的風險[6]。因此,預防性治療對降低結核潛伏感染人群發病率至關重要。
(4)建議學校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在提高師生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的同時做好輿情監測與應對工作,安撫師生情緒,正確認識和對待結核病。
(5)積極引導師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身防病意識和免疫力。疫情期間,外出正確佩戴口罩,規律生活,注意膳食營養和睡眠充足,不熬夜,注重勞逸結合,適當鍛煉,保持健康心理,增強機體抵抗力,盡量減少感染和發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