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產能與效率,生物制藥行業有必要運用創新技術來縮短研發與生產的時間。
近年來,生物制藥行業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據有關報告估計,2021年,生物制品的全球銷售額或可超過3000億美元;此外,在2021年的前9個月,銷售額位居前列的20種藥品中有13種都是生物制品,其中包括兩款mRNA新冠疫苗和10款抗體類產品。
但輝煌背后亦有艱辛,生物制藥也面臨著茫茫的挑戰,新冠疫情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速之客。疫情帶來的第一影響是對于速度的苛求。為了全人類的健康,新冠疫苗及治療藥物的研發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以往一種疫苗從研發到上市需要10來年的時間,此次新冠疫苗的推出卻只用了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除此之外,駛上快車道也意味著需要耗費更多的“燃料”:人們在短時間內對于藥品的需求量更多了。而一旦駛上快車道,行業便再沒有返回慢速的回頭路,新冠疫情為生物工藝帶來的變革也終將加速其他更復雜生物制品的研發。為了提高產能與效率,生物制藥行業有必要運用創新技術來縮短研發與生產的時間。具體來說,連續生產工藝是其中一種優質的選擇:目前,在上游工藝方面,灌流培養已被廣泛應用,并被證實擁有諸多優勢;但在下游工藝方面,行業還處于探索階段,急需過程分析技術(PAT)方面的突破。此外,更多地使用高效、靈活的一次性技術也是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
同時,新冠疫情也嚴重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疫情的不確定性為進口生物制藥設備及耗材蒙上了陰影,但也為其國產化帶來了契機。歷經多年的發展,國內設備及耗材企業的產品質量也有了顯著的提升,有望借此機遇打破海外壟斷,逐步實現我國生物制藥方面的自主創新。
如今,新冠疫情已與我們相伴近三年,雖然它帶來了許多傷痛與不便,但也未嘗不是一種機遇。識時務者方為俊杰,每個人、整個生物制藥行業都有必要在后疫情時代看清自我的出路,踏出積極發展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