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振華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醫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合格的醫務人員[1]。當下,健康中國被提升到國家重要戰略,而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關鍵是高質量的醫學教育。經濟迅速發展的現今,醫學技術的更新換代非常之快。在“新醫科”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如何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高且臨床能力強的全方位的創新型醫學人才非常之關鍵,也是當前醫學教育面臨的迫切任務[2]。2019年,中國教育界提出了“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和“新醫科”建設。“新醫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醫學教育領域的實施,是我們國家對醫學教育的新要求,實現了醫學模式轉型即從單純的生物醫學轉型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醫學,促進了新一輪的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潮,培養能夠適應當今社會、靈活運用醫工理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入的系統性醫學知識并具備創新能力的高水平醫學人才[3]。因此,“新醫科”成了當今社會環境下各醫學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4]。為順應“新醫科”的教育要求,多途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整合式教學已然成了各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各院校努力推進多門醫學相關課程之間及醫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始終堅持以學生主體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及臨床思維能力,并引導學生從學科框架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讓學生學會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但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采用的往往是以學科為中心,學科之間相互孤立,學生學到的僅僅是學科之間的內容相互分割的抽象、碎片化的知識,忽視了醫學知識學習的系統性,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結合“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如何把“新醫科”真正融入中醫院校的醫學教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是我們醫學教育者深思的問題。醫學教育的特點是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間的知識體系高度融入,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更是與“新醫科”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馳。因此,整合式教學是順應學科特點的一種新教育教學模式,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水平醫學人才的必由之路[5]。
自2018年提出包含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在內的“四新”建設到至今,全國各大高校努力發展及推進各種模式的教育改革,“新醫科”建設因此成了醫學院校教育改革的目標。吳巖提出:“新醫科產生的基礎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的變革”[6]。葉孟等學者也認為,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孕育了新醫科,不斷地給人們呈現出精準醫學等醫學新興領域,醫學知識體系里不斷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人文等多學科的前沿內容,強調廣度和深度有機結合,廣度上衍生出醫學+新興專業、深度上注重培養質量,強調繼承和創新有機統一,立足于繼承、著力于創新,其根本目的和內涵是順應新形勢、新發展、新理念,確保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7]。面對醫學模式從單純的生物醫學轉型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醫學,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靈活運用、融會貫通,顯得尤為重要。“新醫科”建設賦予醫學教育新的使命,高校醫學人才培養因此而面臨巨大挑戰。多數醫學院校在教改的潮流中,逐漸在發展并形成獨具特色的交叉學科。
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技術的爆發式發展的背景下迎刃而出的“新醫科”,是高等醫學教育響應“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突破性變革,也是與傳統醫學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全新教育理念。“新醫科”與傳統醫科最主要的區別是教育理念,“新醫科”應和全國人民對健康的新需求,謀求醫學教育的新發展。“新醫科”建設是個龐大的教育改革工程體系,打破原有學科間的界限,弱化學科概念,更加強化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交叉,建立大學科的教育理念,與國家醫學教育改革同向發展,培養符合新時期要求的卓越醫學人才[8]。當下,醫科教育又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教育方針,學習通、云班課、釘釘、騰訊等各式各樣的網課平臺被使用于線上教學。各種網課平臺的使用開闊了教學的手段與方法,為“新醫科”建設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舞臺。
滯后的高校醫學教育必然會導致高質量醫學人才供不應求,社會對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型醫學人才的需要量暴增。傳統醫學教育體系有很多弊端,最主要的一點是不同學科間孤立性,違背了醫學本身的學科特點,培養“新醫科”要求的高質量人才難上加難。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新醫科”建設仍處在摸索時期,各種相關課程的設置仍不夠系統、不夠完善,缺乏成熟的課程設置及培訓體系。“新醫科”的“新”需要時刻隨之而發生變化,高校的教學及培養方式、管理方式也應隨之發生轉型。有學者提出,“新醫科”是在經典醫科建設基礎上進行的創新發展,目的是培養掌握交叉學科知識的高素質醫學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這賦予醫學教育新的時代要求[9]。高校管理層應組織各專業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進行跨學科、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整合,整合的新課程應注重不同學科間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提煉各門學科的精華,盡力彌補傳統醫學教育的不足,補充醫學前沿領域的最新內容,使“新醫科”教育能夠培養出符合“健康中國”戰略的卓越醫學人才。加快“新醫科”戰略的實施、加快“新醫科”知識體系的建立,加快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學生了解到更多醫學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培養學生跨課程、跨學科學習意識,推進并提高“新醫科”人才培養的水平。
“新醫科”要求將醫學及相關學科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和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分別加以有機整合,成為更加符合、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的新的醫學體系。面對醫學教育新一輪的改革熱潮,高校作為培養卓越醫學人才的基地,需要深思“新醫科”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怎樣能培養出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實驗診斷學是即將學習臨床課程的大三學生必修的重要學科、是一門基礎和臨床之間前導后續的連接課程。以前的“結構式課堂教學”重視理論,無法將理論和實踐的邏輯關系緊密結合起來,無法做到醫學知識的系統整合和交叉串聯,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往往是分數很高而能力卻很低的學生,這與“新醫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教育教學理念相距甚遠。因此,高校應大力推進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學改革,教師教學有策略,學生學習更高效,培養出高質量的醫學創新人才。
實驗診斷學囊括了臨床疾病診治過程中所需的大部分檢測項目、教學重點是各種檢測項目的參考值和臨床意義,尤其是臨床意義,知識點繁多、零碎、抽象為特點,且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又強。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又是以填鴨式教學為主的傳統理論教學,大部分知識點的傳授以縱向了解為主,講授內容與基礎、臨床等學科知識關聯性甚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片面地學到本學科知識,因此很難做到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學生們橫向聯系的能力較差,使即將面臨學習臨床課程的大三學生來說,感覺課程很難學,容易產生厭倦情緒,這樣就失去了實驗診斷學是門橋梁課程的學科意義。除此之外,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講授為主導,學生僅僅是單純被動聽課,單純進行對知識點的機械性記憶;同時在診斷學中實驗診斷學的教學時數較少,不能很好地講授教學內容,結果是學生缺乏學習熱情,不注重平時的積累,上課不認真聽講,考前突擊背誦,考完全忘,導致對此課程的掌握程度差,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如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把實驗診斷學相關知識點融會貫通,熟練應用,是學好這門學科的關鍵,也是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所在。根據國內外以往的教學改革經驗,筆者認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課程模式對實驗診斷學來說是一種符合“新醫科”要求的改革方向。整合課程是把原來獨立的多門學科或者在教學過程中相似的教學內容重新編排,棄掉多余的內容,優化課程體系。目前,在國內醫學院校中關于實驗診斷學課程整合改革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根據實驗診斷學學科特點,著眼于學生能夠運靈活用本課程的知識解決臨床診斷疾病的實際能力,對傳統的學科結構進行了重新編排和整合。首先,將實驗診斷學主要課程內容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進行橫向整合,做到不同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整合。其次,把理論課和實驗課進行優化聯排,更注重學生臨床能力的提高。最后,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逐漸融入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實驗診斷學的多途徑整合創新模式,培養適應“新醫科”要求的高素質、高質量型醫學專業人才。
全國高校推進“新醫科”建設的形式下,結合實驗診斷學的現狀,學校管理層對本教研室整合式教學方案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把教研室所有優秀資源集合起來,對實驗診斷學知識點進行重新整理、編排和優化。依據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以教學大綱為依托、將實驗診斷學分所有檢測項目以系統性疾病為基準進行重新穿線和整合。把原來的教材結構打亂,整合為血液系統疾病、出血性與血栓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及生殖系統疾病實驗室診斷等單元模塊,能夠使實驗診斷的知識點精準地融入臨床各課程,真正起到基礎課程到臨床課程的紐帶作用。這種整合式教學能夠使零碎的知識點更加系統化,給學生創造有利于學習的情境,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感悟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并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是十分有益的舉措。
實驗診斷學是基礎醫學各學科向臨床醫學過度的紐帶課程,臨床所涉及的檢測項目可覆蓋實驗診斷學所有知識點。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按器官系統將知識點整合的基礎上,生理、病理等基礎醫學和內科學、外科、婦科、兒科、神經內科等臨床醫學相關知識也融入實驗診斷學的相關章節中,做到基礎到實驗診斷,實驗診斷到臨床的橫向整合。這種調整符合該階段學生尚未進入臨床、沒有真正接觸患者、臨床思維沒有建立、易將同源知識點孤立看待、缺乏整合知識點能力的實際情況。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學生領悟到知識點內在的聯系及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10]。
實驗診斷學這門課程應始終以“臨床診斷”為教學中心,突出“臨床應用”為講授重點,教師應講透知識點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臨床工作中。如“血液一般檢測”章節,淡化檢測原理和檢測方法,著重講授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檢測的臨床意義。同時,引入貧血、白血病等臨床疾病相關知識、血常規報告單的分析等,鼓勵學生參與多種臨床典型病例的討論,結合報告單的結果,了解臨床疾病的診斷流程,為的是讓學生早接觸臨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的形成。
教學過程中融入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中獨立的理論課和實踐課整合為一個課時,當然需要調整原課表的時間安排,原來2學時理論課的內容縮減,加入相關實踐的內容,將每學時實驗診斷的課程由理論課加實驗課的形式同時完成。例如,在肝臟常用實驗室檢查相關章節,教師先重點講解與肝功能相關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接著引入“肝硬化腹水”典型病例,結合分析肝功能相關檢測報告,進行課堂討論,教師最后進行總結。理論學習結束之后,馬上將學生帶到臨床科室,觀看臨床醫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查房,再接著觀摩通過胸穿抽腹水的操作,最后讓學生參與到標本轉運的轉運過程,在實驗室由老師指導,由學生親自進行胸水常規的檢測。這樣的整合模式能讓學生充任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了感性認識,親身體會到實驗室和臨床的各種操作過程,做到了理論到實踐的完美銜接。同時,提前設計相關的微課,如腹水常規、胸穿的規范操作視頻,使學生利用課外在線自主學習的方式繼續學習,預習或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點。
以上混合式教學模式,復合實驗診斷學的課程特點,有利于“新醫科”人才培養。
實驗診斷學理論性強,檢測項目繁雜,是一門學習起來比較難的課程。它屬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紐帶學科,與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點關系密切[11]。因此,實驗診斷考試所涉及的知識點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吃力。之前的實驗診斷學考核中期末筆試所占的比重高,導致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導致“考前突擊背,考完全忘掉”的后果。這種終結性考核方式無法做到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全面評價。目前,醫學院校很多專業普遍存在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太單一,往往理論知識考試所占比重高,對實踐能力所占比重少。只用期末的一次筆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對本學科專業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學生能力方面的評價,過于強調了期末筆試成績的作用。實驗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考核不僅應包括理論知識方面的內容,更應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考核。自此,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多元化的考試形式,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能力方面的提升,努力培養出理論、實踐能力都過硬的醫學生。
近年來,國內醫學院校開始進行考核模式方面的改革和發展,某些專業已在嘗試多元化的考試形式和考核指標。基于上述實驗診斷考核模式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同時加入過程性考核模式,可充分提高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掌握,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多批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并以此改進教學,使學生能掌握所學知識而進行的一種系統性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幫助師改進教學[12]。而過程性考核可以多形式、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考核,關注學生認知過程、思維能力及團隊的協作,從而更好地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促進課程的教學質量[12]。教育部明確指出:“醫學院校應學習并加強形成性評價及過程性考核,循序漸進地將上述核模式滲透到教學考核過程中,建立符合實驗診斷學學科特點的、理論和實踐考核并肩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整合式教學模式建立的過程中學校各方面資源的集合是必不可少的,應在學校強有力的支持下,凝結各專業優秀教師的力量至關重要。因教師是實施教學改革的主體,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水平直接關系教學改革的效果。整合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除了要對本門專業知識精通,還需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及了解醫學前沿領域的動態,并且具有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教師間團結協作的能力。本研究集結經驗豐富的診斷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優秀師資力量,通過集體備課加強不同學科的交流,互相分享教學經驗,強化教師的教學素養及能力。
整合教學模式的優勢是不容置疑的,比如可充分調動各教研室及教師的能動性,促進各學科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發揮團隊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獨立思考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整合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校、老師、學生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過程必然是艱巨的。我們應克服困難,在“新醫科”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新經驗,不斷創新多學科交叉的實驗診斷學新教育體系,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