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 寧夏開放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2017 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著力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
為進一步掌握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成效,課題小組以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受助學生為采樣對象,主要圍繞資助金的使用,學生成長需求及其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等方面展開調查,發放問卷799份,回收有效問卷774份。針對同學們思想中的短板和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課題組借鑒傳播學理論知識,提出優化措施,進一步提升資助育人服務水平。
“家庭支出”成為受助學生學費的主要來源,占比為55.94%;其次為“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占比為16.15%;17.9%的學生通過勤工助學和兼職所得支付學費和生活費,8.14%的學生通過獎助學金,還有1.88%的學生通過親戚朋友的資助。整體來看,用獎助學金支付學習和生活費用的學生為42.19%。
調查顯示,88.74%的受助學生月平均消費額在1000元以下,其中59.95%為500~1000元,28.79%在500元以下;10.02%的學生居于1001~2000元之間,還有1.26%的學生月消費額在2000元以上。
整體來看,同學們對于獎助學金的使用安排較為合理,63.08%的學生將其用于支付“學費和生活費”,29.66%的學生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0.63%的學生選擇“買自己心儀已久的物品”,0.38%的學生會“請關系好的同學先撮一頓”,6.26%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就同學們對于成功的衡量標準展開調查,排名前四的分別是“充滿正能量,有益于社會和人民”“從事喜愛的工作”“家庭和睦”和“健康”。愛情觀方面,60.7%認為“要有責任心,相互扶持、互相鼓勵”,29.66%認為應“以學業為重,目前無暇顧及”,但有9.64%的學生較為偏激,認為“物質基礎決定一切”或“有情飲水飽”。勞動意識方面,96.75%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勤工助學,但有3.25%的學生因工資較低或學不到技能而表示不愿參加。
在進行自我評價的調查中,60.83%的學生認為自身上進心不足,13.64%的學生存有“人各有命,聽天由命”和“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消極想法。就受助學生是否易被說服方面,29.41%的學生認為“自己很有主見”,60.7%的學生表示“要根據具體事情來看”,9.89%的學生要么聽從父母的建議,要么會遵從大家的選擇。
針對“同學們參加勤工助學的意愿”進行調查,78.1%的學生敢于“根據崗位需求,主動出擊”;13.64%的學生表示“不敢去”“被動等待老師的召喚”;4.63%的學生因為時間關系,表示無法參加;3.63%的學生因“報酬太少”或“學不到技能”而拒絕參加。
對于“獲得資助后的感受”,有0.75%的學生會“有點自卑,像是別人施舍的”。調查中,有3.88%的學生明確承認在校期間,最大的困擾就是“心理自卑”。
調查發現,在校期間同學們認為面臨的最大困難依次為“對未來迷?!薄皩W業困難”“經濟拮據”和“人際關系困擾”。52.07%的學生表示自身存有“社恐”心理;面對挫折,39.17%的學生會“憋在心里,自己慢慢消化”。此外,就考證計劃展開調查,考取“駕照”已成為學生的首選任務,其次為考取職業資格證、計算機證、英語等級證和教師資格證,但有6.38%的學生對未來沒有任何規劃,21.65%的學生較“佛系”,主張“走一步算一步”,20.15%的學生感到迷茫,9.26%的學生較為“焦慮”。
就“是否會回報社會”這一問題,60.83%的學生表示“會”,38.55%的學生表示會“量力而行”,0.63%的學生表示“不會”。對于“如何看待部分大學生接受資助后缺乏感恩意識”,只有77.85%的學生認為“這是不對的,應當心懷感恩”,而15.26%的學生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6.88%的學生認為“他們獲得資助理所當然,無需感恩”。
就誠信而言,當監考老師暫離考場時,大部分學生能夠“保持安靜,繼續作答”,但有5.38%的學生會“悄悄詢問不會的問題”,3%的學生會因其他同學交頭接耳而“蠢蠢欲動”,2.75%的學生表示會“自己偷查答案”。
對于資助育人工作,受助學生比較排斥的教育模式依次為“形式老舊”“育人內容與學生需求脫鉤”“單向輸出式的說教”。課題組就學校資助工作的公平性展開進一步調查,42.43%的學生表示“很公平”,22.03%的學生表示“不清楚也不關注”,21.78%的學生表示“有不公平現象,只是耳聞”,13.77%的學生表示“有不公平現象,親眼所見”。綜合來看,高達35.55%的學生認為存在獎助學金評審不公的現象,但在后續的學生訪談中并未找到親眼所見或只是耳聞的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可能夾雜著流言傳播,這一點需引起資助工作者的警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要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泵鎸Ω卸饕庾R不強、上進心不足的受助學生,僅僅依靠傳統的說教模式,效果并不理想。1936年,精神分析學家H.H.哈特曼等人提出“訴諸理性”和“訴諸感性”技巧,即“通過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運用理性或邏輯的力量來達到說服的目的和通過營造某種氣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來感染對方,以謀求特定的效果。”借鑒這一理論,開啟說服性教育新模式。抓理性教育,組織受助學生赴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從中汲取奮進力量;抓感性積累,營造溫馨的育人氛圍,為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送去暖心關懷,“悄悄”注入一卡通愛心生活補貼,或以傳統佳節為契機,組織留校學生開展歡慶活動等。
1940 年,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提出意見領袖的概念,即“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苯Y合受助學生易受他人言行影響的調查結果,高職院校應積極培養并發揮這一特定群體的作用。校園外,可將學生按生源區域劃分,選擇“社交”能力較強的學生家長作為“意見領袖”,主動向區域家庭講解資助政策,擴大政策宣傳的廣度與深度;校園內,將充滿正能量且人際關系良好的學生作為培養目標,發揮朋輩教育效果。同時,通過與校內外“意見領袖”的溝通互動,及時獲知了解受助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困難,不斷提升育人服務的精準性。
傳播學中,“議程設置功能”理論認為“傳播媒介對外部世界的報道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活動,”這種活動“會影響人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和判斷”。對此,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應在校園官微上下功夫。深度挖掘學校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或優秀畢業生等先進事跡,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增強生活信心。于每學年新生入學之際將本年度資助項目類型、申請條件與擬申報時間公之于眾,使同學們能夠提早規劃,減緩在校期間的焦慮情緒。
在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理論”要求媒體人要從受眾角度出發,將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體。借鑒這一理論,課題組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展開調查,發現大家普遍對于提升人際關系能力、接受藝術熏陶和參加健身項目表現從極大的興趣,這為豐富育人途徑開辟了新的視野。針對部分學生因時間關系而無法參與勤工助學的訴求,學校將勤工助學崗位調整為臨聘和長期兩種形式,動態發布崗位需求并進行公開招聘,以此激發同學們的競爭意識和勞動意識,通過“擬態工作”,不斷提高其人際交往、求職應聘等實戰能力。為緩解學生對于未來發展的焦慮情緒,學校應不定期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講座,按批次組織受助學生赴企業參觀實習,開辟“就業動態”“本科報考路徑指南”等官微專欄,幫助同學們明確發展目標,有的放矢采取行動。
傳播學中,將在集合行為中呈現出的“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定義為流言。流言的發生主要基于正規的傳播渠道不暢通而導致人們對“內部小道消息”無法給予理性判斷,從而對流言深信不疑。為了避免資助工作中流言的滋生與傳播,應務必加大資助評審各個環節的公開透明度,暢通資助監督與舉報機制,輔以大數據分析體系實時追蹤受助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消費行為。同時,要加強同學們的媒介素養,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對于信源不明的消息不可輕信盲從,更不可肆意傳播,將流言傳播阻斷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