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唐麗君
(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電影《喜宴》由中國著名導演李安執導,拍攝于1993年,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之一,講訴了一個在現代與傳統的交融和碰撞的社會下,長輩和年輕人對婚姻、愛情和家庭的不同看法與追求的故事。
1.中方婚禮習俗
結婚儀式前;結婚在中國被認定為人生三大喜之一,因此婚禮的舉辦繁瑣而又隆重。影片中,當高母見過威威后,就給了一個大紅包和貴重的首飾作為見面禮。而此見面禮就是我們所說的“聘禮。中國是禮儀之邦,更加注重“禮”,因此,“聘禮”在結婚程序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結婚儀式時;也就是結婚那天,穿戴整齊的偉同和威威在舉行婚禮儀式前,先是跪拜父母,這里鏡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高母喂威威喝蓮子湯的細節,婚禮儀式前讓小孩子蹦床、滾喜床,在被子里放各種“栗子、大棗、花生”,這些無一不是體現著中國的傳統婚俗的寓意——祈子。
結婚儀式后;就是當所有儀式完成后,會有最后一個環節方能結束一天的禮節,那就是“鬧洞房”。李安用大量的鏡頭渲染了婚宴上中方的賓客“鬧新人”,及在新房之中“鬧洞房”的情景。
2.西方婚禮習俗
西方婚俗和中方婚俗有很大差異,比如說:結婚儀式前,男女雙方確定戀愛關系,打算結婚后,會直接告訴雙方父母,雙方家庭約見,父母都滿意就可先訂婚,訂婚儀式在女方家進行,晚宴也由女方家安排。相處一段時間后,覺得都合適,雙方家庭則共同商討結婚事宜。婚禮受宗教影響,地點一般都選在教堂進行,婚禮主色調為白色,所以婚禮中新娘一般會一直穿白色婚紗,代表圣潔與忠貞,且教會會發三個周天的公告,沒有異議便可結婚。婚禮儀式時,新娘在父親的陪同下伴隨著《婚禮進行曲》進入教堂,交予新郎,雙方面向圣壇,聽著牧師的指令,問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對方,然后吟誦結婚誓言,交換信物、親吻、退場、進入婚宴。
3.中西方婚禮服飾
在電影《喜宴》中,婚禮服裝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大體現,自古以來,中國人在婚服色彩方面都是以紅色為主,紅色象征喜慶,吉祥如意,預示著新人以后的生活紅紅火火。因此,在婚服上,新娘一般都會佩戴以紅色為主的鳳冠霞帔,穿紅色的繡花鞋。新郎也是要穿紅色為主的大長袍,胸前佩戴大紅花,戴上一頂紅禮帽。而在西方,自羅馬時代以來,人們多推崇白色,他們認為白色不僅是富貴、歡慶的象征,更是純潔的象征,因此在結婚的時候,新娘會身穿白色的婚紗,蒙著白色的面紗。《喜宴》中,真正結婚那天威威和偉同綜合了中西方的婚服文化,在結婚儀式時就穿的婚紗西裝,后在宴會上換了帶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旗袍。
1.傳統結婚儀式
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等繁文縟節。所謂“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然而,與中國不一樣,西方傳統婚俗,婚禮時有舊(SomethingOld)、新(SomethingNew)、借(SomethingBorrowed)、藍(SomethingBlue)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
2.婚禮服飾
中國服飾強調統一而不突出個性,紅色象征喜慶、幸福,吉祥如意。在傳統的婚禮儀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著紅色的禮服,是祝愿夫妻婚后的生活能夠紅紅火火的意思。而且衣服上的龍鳳圖案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中國傳統龍象征男性,鳳象征女性都預示著吉祥。家里到處貼著紅色的喜字,門兩邊也要貼上紅色的對聯,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紅色為主的。
西方服飾則強調浪漫純潔且有個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吉利、平安、善意、富貴和童貞,所以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就代表著對新郎的忠貞和自身的圣潔,新郎則是一身筆挺的西裝。
3.婚宴
中式傳統的婚宴是一場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舉行,持續三天。在宴席上,人們只吃、喝、聊天,飯后各自回家。中國婚宴的費用是新郎承擔。
西方婚禮儀式過后,經常會舉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會。食物的種類是由新郎新娘的文化傳統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經濟狀況來決定,而在西方經常是由新娘的家庭來支付婚宴賬單。酒宴上新郎新娘會在宴席開始時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開始。
1.地理環境因素
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是黃河流域。由于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的人文文化是由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而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的地區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等。但希臘半島土地資源非常貧乏,而且陸路交通十分困難,土地也很貧瘠,因此航海業和商業經濟的發展使得西方人形成了濃厚的基督教文化。
2.思想觀念因素
縱觀中國5000年文化歷史,綱常倫理的形成與發展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因此“大愛”形成了中國根深蒂固的家庭倫理等級觀念。男女雙方在選擇自己的戀愛對象時須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
反觀西方文化歷史,他們的資本主義文化起源于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其宣揚“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權利,因此形成了西方社會的“小愛”,西方男女有權選擇自己的伴侶,而不需考慮家族聲望。他們追求婚禮的個性化,女子與男子地位平等,無卑賤高低之分。
電影《喜宴》中所呈現出來的婚俗不僅是中國和美國間的婚俗融合,也是整個中西方乃至世界婚俗跨文化的融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國伴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得到顯著提高,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應地也得到很多國家的青睞。并且婚俗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在不斷地進行融合,如今天的中國西式婚禮,西方的中式婚禮等。在電影《喜宴》中就能看出,偉同和威威的婚禮雖然是在美國舉辦的,但是婚禮并沒有完全按照美國的婚俗來進行,而是融合了中美間的婚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婚禮現場宴請了國內國外的親朋好友,婚服既有西方特色的婚紗,也有中國傳統的紅喜服,整個婚禮的布局顏色也是以紅色為主,最為醒目的就是大紅喜字。從中看出各國的婚禮習俗豐富而多元化,不僅反映了中西方婚俗文化的融合,也有利于各國間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喜宴》是最能反映中西婚俗文化的電影之一,李安導演在電影的婚禮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鏡頭來呈現婚俗,不僅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也讓觀眾了解到了中西婚禮習俗以及其風俗差異,當然,它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婚俗文化與西方婚俗文化的相互交融與碰撞。任何國家的好的文化、優秀的文化都應該傳承下去,優秀文化間的相互交融能促進文化共同繁榮。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在了解自己國家婚俗文化的同時,也要對西方婚俗有所了解,只有掌握了雙方的風俗文化差異才能更好了解西方文化,通過文化間的溝通,能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更好的交流,尋找到雙方的共性,加深彼此間的了解,促進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