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紅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服裝造型技術基礎是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也是學生學習服裝專業的一門專業入門課,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也非常的重要。該課程是從傳統的手縫、機縫基本技能入手,以典型的裙子、褲子等下裝具體款式為載體,由淺入深,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下裝平面結構設計方法,并通過工藝縫制成衣來檢驗樣板,在掌握結構和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下裝款式的變化設計。通過這樣一個流程的循環,學生掌握了服裝結構設計與制板、縫制工藝等方面的相關技能,為學習本專業后續課程《女裝制板與工藝》、《男裝制板與工藝》等相關課程奠定基礎。
目前《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所教授的是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的實踐操作技能,是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工作者和服裝工程技術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崗位技能。但是,傳統課程教學在理念上趨于保守,還是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示范操作的模式,教學內容上囿于教材,教學實踐上流于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等問題,目前該課程缺少配套的理實一體化教材,由于學時數短、教學任務重,在教學內容選取上也過于單一,沒有真正地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必須要進行教學改革,才能適應金課背景下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教學需要,才能更好地為企業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技能型人才。
《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是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課程主要內容為下裝的款式分析與結構設計及制作工藝,是實操性和技巧性較強的一門課程。以往教學時,教師通過板書制圖步驟和方法來進行教學,板書時有的細節尺寸很難體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在的課程教學,滿足不了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首先,應不斷完善在線資源庫中《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建設和超星平臺中的在線課程建設。課程在線上教學資源的建設中,課程團隊依托信息化教學平臺,由校內專任教師領銜,并邀請行業企業大師、產業教授共同參與,把行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帶進線上超星課堂,將大師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技藝技能融入到線上教學中。其次,建立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給服裝結構與工藝類課程找到一個很好的契機,使課程教學跟上“互聯網+”的步伐,充分利用線上教學、三維虛擬試衣技術、服裝CAD技術等,通過平面和立體相結合、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使課堂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實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要求,培養出滿足服裝行業發展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作為技能類課程,直接為以后學生從事服裝打版、服裝制作等技術類工作做鋪墊,與就業實踐聯系較為緊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操作訓練的力度,不再單一地考察學生的結構制圖及工藝操作的正確性和規范性,而是結合課程的高階目標,結合企業崗位目標,提高課程要求,豐富平時考核方式,為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技能型、專業型、創新型人才做準備。
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服裝企業的具體工作崗位為載體,將企業的先進理念、管理文化、具體的項目等引入到專業課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掌握崗位技術技能的同時,切實體會到現代企業的先進文化和管理理念,熟悉崗位職責,提高崗位能力。同時加強與地方服裝企業的深度合作,有效引導企業實際參與專業設置、人才方案制定、課程開發、項目合作等深層次合作,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實訓、實習、就業條件。
《服裝造型技術基礎》是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專業平臺課程,也是一門必修課程,該課程共計128學時,分別開設于大一的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擔負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職業規范、職業素養、專業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的任務,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將思政內容融入《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中尤為重要。本課程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而且還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融入思政元素,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達到了育人的目的,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使之成為具有大國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服裝行業專門人才。
(1)融入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過不斷挖掘和充實課程思政內容,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梳理和規劃。本課程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內涵,巧妙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案例及當今服裝行業最新發展動態等元素,通過實踐育人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使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教學方式的親和力、針對性相統一,充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元素頻頻登上國際時裝舞臺,本課程將聚焦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自主品牌建設,結合當前國際時裝業的流行趨勢,在教學內容中適當地增加中國傳統服裝知識的講解及典型款式結構設計分析,選取能夠彰顯中國特色的服裝款式的結構來進行教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
(2)融入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在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和結構制圖方法講解時,增加企業制版和縫制工作流程介紹及企業制版的規范操作演示,在實踐訓練中融入職業道德的培養,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以服裝結構制圖規范和術語為基礎,進一步理解服裝結構圖繪制屬于嚴謹的技術性工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是專業人員必備的職業素養。
(3)融入傳統手工技藝,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工藝。《服裝造型技術基礎》中包含了一些傳統手工針法的內容,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藝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堅持。
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培養新時代的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技術人才,目前《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通過對課程教學模式及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資源以及如何融入思政內容更好達到育人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措施,達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金課”的建設、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盡管前期做了一些探索,但還存在不少困惑和現實的局限,《服裝造型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還需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整合教學資源,建立完善的課程知識體系,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以推動形成真正的“金課”,培養出更多的服裝專業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不斷滿足經濟新常態下服裝專業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