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社明
昆山市圍繞“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加強統籌協調、深化改革創新,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鄉村振興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建立健全市、鎮兩級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工作機制。將相關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樹立鮮明的導向。召開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研究謀劃部署全市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任務。
推進涉農資金跨領域統籌、跨條線整合,集中財力支持鄉村振興建設,整合市級涉農資金16.96億元。規范5000萬元“昆農貸”風險資金池運作,8家農業經營主體獲2000余萬元金融支持。保障融合發展用地空間,明確每年單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建立市領導掛鉤聯系鄉村振興制度,市四套班子領導分別掛鉤聯系區鎮(城市管理辦事處),實現重點村市領導掛鉤聯系全覆蓋。實施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2020-2022年),下發執行《昆山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21年度工作意見》,全域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是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大力推進“三高一美”建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萬畝、高標準池塘6.02萬畝、高標準蔬菜基地1.07萬畝、美麗牧場3家。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9.5萬畝,招引入園涉農企業189家。二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和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建設,結合蘇州市國家智慧改革試點和昆山市江蘇省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全力打造智慧農業應用場景,獲評2021年度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三是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推進“昆味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授權企業和個人達116個。累計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6個。全年預計接待游客超800萬人次,營業收入15億元,農業電子商務銷售超15億元。四是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構建宅基地管理數據庫等“1+8”管理信息化系統,全省首宗農村閑置農房使用權流轉線上競價在昆山成功舉行。出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若干意見,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升級、農民致富。預計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1015萬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2403元,同比增長11.8%。
一是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新增農業龍頭企業8家,累計53家,其中銷售超億元企業13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額58.2億元,同比增長13.9%。2家農業企業在農業板掛牌,累計掛牌7家。新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家,累計14家。培育農民合作社示范社72家、示范家庭農場248家。二是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完成“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任務,新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29人,累計認定1716人,持證人數1505人。創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免費成人學歷教育,4年共招生313人。積極培養農業定向“委培生”,累計招錄6屆、184名“新農人”。舉辦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25期2150人次。三是開展“新農菁英”培育。設立最高300萬元貸款額度、免抵押的“新農菁英貸”,累計發放創業貸款1.3億元,助力青年創新創業。開展“百號聯百村”青年助力鄉村振興行動,近200家青年文明號與各村社區結對,引導青年人才向鄉村聚集。四是選優配強第一書記。聚焦集體經濟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民生領域,從機關事業單位和市屬國有企業中精選17名第一書記下沉幫扶,推動機關單位與所在村實行責任捆綁,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一是推進村民素養提升行動。持續推進昆山“市民文明十二條”3.0版宣教工作,引導村民養成文明有禮的“昆山習慣”。深入開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一十百千萬”行動,實現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村、社區全覆蓋。二是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質行動。加快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國家級試點建設,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區鎮和辦事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341個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面建成。構建“1+3+6”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注冊志愿者人數突破38萬,服務時長達1830萬小時。三是開展文明系列評選活動。淀山湖鎮、周市鎮市北村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鎮、村,7個鎮、19個村被列入省級文明系列,市級文明鎮占比100%,文明村占比86.9%,15家志愿崗獲評蘇州市“鄉風文明志愿崗”優秀崗位,各類文明家庭達10萬余戶。四是加快鄉村教育發展。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21個鄉鎮學校列入2021年重點實事工程項目,614名教師入職鄉鎮學校。加強涉農教育培訓力度,信義小學耕讀課程融入教學體系獲央視新聞綜合頻道聚焦報道,入選省首批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典型案例。
一是優化鎮村布局規劃。完成《昆山市鎮村布局規劃(2019版)》編制,啟動開展32個行政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開展規劃師下鄉活動,探索推進3處涉農區域詳細規劃編制工作。二是推進美麗村莊建設。建成省特色田園鄉村9個、省傳統村落13個、特色康居村251個、特色宜居村141個。推進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創新推出“四圖一庫一網一平臺”農房翻建管理模式,新一輪現代化農房翻建率達52%。三是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考核,創新開展農村美麗庭院“創星”活動。累計創建蘇州市農村人居環境示范鎮5個、示范村46個,創建美麗庭院一星戶17331戶、三星戶1945戶、五星戶612戶。創建蘇州市美麗庭院示范村2個、示范戶12戶,位列蘇州第一。農村無害化公廁改造覆蓋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農村垃圾集中收運處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昆山兩次受中組部、農業農村部邀請分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驗,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四是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制定公共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管護實施方案,以養老類、交通運輸類、水務類、文化類、衛生健康類、綠化景觀類、環衛設施類七個領域為重點領域,梯次分級分領域推進管護改革。
一是強化思想理論武裝。組織農村黨員干部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聚焦環境整治、農房翻建、產業振興等重點工作,組建專項攻堅“行動支部”,構筑鄉村振興“紅色堡壘”,充分激發黨組織活力。二是選優配強干部隊伍。高質量完成農村“兩委”換屆,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9.6%,平均年齡43.1歲,實現班子結構“三有三升一降低”。深化村干部市級聯審機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兩委”成員信息聯審平臺。完善村干部積分管理激勵機制,實施農村黨組織帶頭人“墩苗接力計劃”,著力提升帶頭人隊伍素質。三是強化網格黨建力量。全面建立網格黨支部,按照“一網格一團隊”的標準,組建以網格長、村民小組長、黨員志愿者等為骨干的網格服務隊,在精細化社會治理工作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新建網格黨組織831個,實現網格黨建覆蓋率100%。四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構建以低收入人群基礎數據庫為基礎,統籌民政、人社、教育、醫療等部門幫扶項目,實現信息共享、精準監測、精準預警、精準幫扶。低保標準從1045元/月提高到1095元/月。
下一步,昆山市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不動搖,以創新發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以協調發展提升城鄉融合水平,以綠色發展引領農村生產生活,以開放發展匯聚更多資源要素,以共享發展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努力探索一條彰顯時代特征、體現昆山特質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一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全面加強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堅持“都市生態農業”的定位,持續打造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構建高附加值且與小農戶有效銜接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和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建設,加快培育發展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引導多方主體參與智慧農業建設。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集中資源打造“昆味到”等農產品品牌,讓昆山特色農產品有市場、有身價。加強部門聯動和常態化執法監管,切實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
二是加快推進鄉村建設。加快“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編制進度,統籌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構建由特色精品鄉村、特色康居鄉村、特色宜居鄉村三類建設標準組成的鄉村建設體系。全面提升農房建設管理水平,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重點領域整治。加大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加快養老、醫療、教育、交通、5G通信網絡、天然氣、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覆蓋。持續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區、議事協商機構建設,完善社會治理網格化聯動工作體系。
三是穩步提高農民收入。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大農民創業就業扶持帶動力度,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建立一支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做好“接二連三”產業發展文章,提高農民、各類經營主體經營性收入。激活閑置農房,放活農村宅基地的“三權分置”使用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聚焦低收入群體和薄弱村兩個重點,多措并舉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的難題。開展新一輪幫扶行動,出政策、讓資源、派干部,千方百計提升薄弱村的“造血”能力。持續開展“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推動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四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穩慎推進昆山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國家試點任務,探索推進閑置宅基地和農用房盤活利用,積極破解社會資本下鄉難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線上交易,推進集體經濟組織探索集體資產集中經營、委托管理等資產運營新機制,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工商資本共同興辦相關企業,通過市場化配置手段實現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優化“昆農貸”投入保障機制,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參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