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瑋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在新媒體時代,幾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網絡,教育行業亦是如此,網絡環境的出現使人們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方式。新媒體形式的多樣化,在不同程度上使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產生了變化。互聯網能夠突破時間的限制,也能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說它能夠改變傳統教學中面授的方式,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間“灌輸”與“接受”的學習方式。不可否認的是,在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中有著不足。這些不足會影響人才的發展,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也會對未來國家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所以,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新媒體是技術發展的衍生物。一是新媒體環境下,碎片化的傳播內容適應了碎片化時代的閱讀需要;二是新媒體突破了時空局限,能滿足不同地域的人們隨時溝通的需要;三是新媒體傳播精準且迅速及時,24小時全時覆蓋﹑全域覆蓋。新媒體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輸入了新鮮的血液,我們要“順勢而為”,助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
網絡思政教育的進一步實施,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方法創新提供契機。而思維觀念作為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創新要素,需要通過思維觀念的轉變,推進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創新,進而推進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踐行[1]。首先,高校提升對思政教育實施的認知度,樹立網絡素質教育理念,踐行網絡思政教育模式,重視思政教育實施,并借鑒其他學校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情況,根據這些信息,推進高校自身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例如:高校認識到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明確學生網絡思政知識獲取的意義,加強教學設計,促進網絡思政的開展。其次,身為思政教育教師應在網絡環境下,踐行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實施模式,推進以往的思政課堂教學模式革新。例如:教師在思政教育中,踐行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引領大學生在網絡中獲取價值性的思政信息,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最后,高校以教師為導向,傳遞新的教育觀念,培養大學生愛國精神﹑文化自信等行為品質。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帶來教育“紅利”的同時,也因其內容復雜﹑水平不一﹑信息流通門檻低而滋生了一些不良現象,進而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人格養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為此,高校必須健全學校新媒體信息監督體系,凈化校園網絡環境,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首先,高校要提高輿情預警防范意識,設立專門的輿情監督部門。高校是社會輿論的重要關注領域,可以通過設立日常網絡管理員﹑對輿情事件歸類管理等方式加強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 其次,應構建起高校內部的互相監督體系。而高校之間也應該相互配合,相互監督,整合資源,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最后,高校要建立起輿情應急處理機制,當突發事件出現時,可以及時啟動應對方案,正確引導大學生處理此類事件。
當代大學生不喜歡過于直接的理論知識灌輸,傳統的理論授課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新技術﹑新媒體﹑新理念支持下,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添加時代色彩﹑更具教育生命力。例如,動漫文化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深受大學生喜愛,我們可以發揮動漫文化的積極正向作用,將動漫文化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打造以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主題的系列動漫短視頻作品,使大學生在創新的教育形式下,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網絡歌曲具有傳播快﹑穿透性高﹑流行性強等特點,受眾范圍廣﹑接受度高﹑影響力大,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歌曲的教育優點,將紅色教育與網絡歌曲相融合,創作紅色教育歌曲,讓大學生在喜愛的教育形式下,感受紅色力量。
馬克思認為內容和形式是辯證統一的有機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好的形式可以促進內容,好的內容能助推形式的創新。當前,加強高校新媒體建設內在的包含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設。一是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體現時代開放﹑包容的特質。二是要秉持“人類一家親”理念,把“開放﹑包容﹑普惠﹑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觀和“一帶一路”建設帶入課堂教學之中。三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新媒體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體現時代精神,以時代精神強化內容引領。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這并不是說,要讓學生向學習專業知識一樣,將正確的三觀和意識形態記住背牢,而是要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無意識狀態。 我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是基于我國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累積而成的,只有通過必要的歷史人文教育,才能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也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技術,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和素養,成為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的高素質人才。第一,教育者要熟悉大學生的上網心理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教育者要熟悉互聯網的語言特征,善于從鮮活的網絡語言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第三,教育者要及時了解網絡上的輿論焦點和熱點話題,積極將這些焦點話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與大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幫助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這些問題,引領輿論走向。第四,教育者要積極利用自媒體與大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內容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內容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關鍵環節。它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忘本源﹑面向未來的重要出發點,也是新時期教育充分發揮活力的重要保證。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內容的選擇,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中國國情﹑主流價值觀﹑優秀文化的接軌,真正用新時期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2]。并且,突出奉獻精神,頌揚時代風尚,以道德﹑智力﹑形體﹑美和勞動的全面發展塑造積極的﹑健康的﹑陽光明媚的新時期大學新的精神風貌。例如,2019年1月1日,在線“學習動力”學習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引起了強烈反響,并取得了積極成果。中國的“學習力”是以中央宣傳部為首,深入研究和宣傳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將建立一個縱向﹑橫向的學習網絡作為主要內容。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學習﹑建設學習型國家﹑促進黨的全面學習的重要指示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勢下加強理論武裝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探索,是推進習近平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的重要舉措。中國“學習力”的引入改變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表達的方式,包括視頻﹑音樂欣賞﹑紅色電影﹑紀錄片等模塊。它展現了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創新形式。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在深受學生喜愛的學校黨員中推廣使用,真正實現全面教育的目標。
新時代高校要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優勢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媒體化﹑網絡化平臺,延伸思想政治教師教學活動場域。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新媒體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路徑。高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式久久為功滲透到這些社交平臺中去。同時在內容選取上應盡量“抓小”,選取短小精悍的教育材料,附帶精美插圖,多從人文美學角度著手給予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另一方面,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打造讓學生發聲的校級媒體平臺[3]。校報應該增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報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頻率,開辟思想政治教育專欄,多角度多方位獨家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黨委宣傳部要加強政治導向加強政治學習,結合本校特色加強思想政治教師業務學習;教務處要加大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新媒體運用度的考察,加強課堂一線指導,開展優秀新媒體課件﹑教案評比活動,打造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形成高校師生教學相長和諧氛圍;輔導員更加需要主動配合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工作,通過學生的日常“朋友圈”﹑“QQ說說”和微博留言等各大社交平臺隨時關注學生思想動向,及時排除學生不良思想。事后要通過電話約談﹑當面溝通等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與班會和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相結合。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存在一定的時空限制,學生需要在固定教室﹑固定時間接受教育,教育教學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多變性。而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互聯網 +”模式逐漸盛行,它打破了時空限制,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向。為此,應統籌資源,組織優質師資隊伍,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線上課程的教學內容,錄制主題式網絡思政課,在微信公眾號﹑網站﹑抖音等平臺推出系列課程,以供大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加強網絡直播技巧﹑網絡授課技能培訓,讓授課老師定期在騰訊會議﹑騰訊課堂﹑抖音等平臺上開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直播課,實現師生互動,及時正向引導,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很難順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難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新媒體應運而生。而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員而言,也應該與時俱進,合理引入新媒體,借助此優化思政教育,促進高校長遠穩定發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