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李孟寧
(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茖W校)
在當今時代,對于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醫院引進的護理人才中需要具備更高的護理學專業知識與更多的護理實踐經驗。然而在大學階段,校內的課程基本都是為提升學生的護理理論知識而進行的,如果僅僅是將護理學課程教學放在校內,學生的專業實操能力很難得到提升。因此,護理學專業課堂教學的場景必須要從課堂擴展到臨床當中去,這樣才能夠最大化地保證學生掌握到一定的護理實踐經驗,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為了充分了解目前的護理學專業課堂教學現狀,本文抽取了幾所高校,通過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研,了解學校開展護理專業實踐類課程的情況,并結合當前的現狀,挖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高校教師的調研
本次調研抽取了20名護理學專業教師來進行,調研的問題主要是圍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開展方式來進行,調研的問題及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對教師的調研
從獲取的問卷數據來看,目前的高校護理專業專業教學會結合一定的實踐教學來進行,這說明高校已開始重視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但是仍需要關注的是,目前的護理學實踐課程的開展明顯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2.對護理學專業學生的調研
為了對現在的護理學教學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筆者抽取了50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問卷調研,調研的問題和結果如表2所示。從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的護理學專業正在逐步開始讓學生走進醫院,參與相關的護理實習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醫院進行護理實踐的過程中,還受到了專業護理人員的現場指導,這對學生更好地完成護理學專業課程無疑會起到很大的幫助,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護理實踐素養,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成為一名專業的護理人員。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一部分職業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較好,一些學生甚至能夠走進醫院參與現場的臨床護理,有一部分學生還曾經運用過專業的護理或醫學知識幫助過突發急癥的病人,這也充分說明高校開展臨床實踐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表2 對學生的調研
盡管目前一些高校開設了一定的護理學專業實踐課程或者組織過學生到醫院參加過相關的臨床護理實習,然而對于這類課程的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主要是現有的教學模式適應不了學生對于接受更專業護理實踐的需求。結合問卷調研和現場了解,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對于護理實踐課程的重視度還不夠
從調研和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的很多護理學專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的時候,更多還是把考試取得的分數作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評價標準。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考試是對課程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通過考試來獲取學生的課程完成情況相對是比較片面的,學生是否更好地完成了護理實踐課程,必須要通過護理實踐中的操作或者表現來了解;另外一方面,一些專業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把很多陳舊的護理知識反復講解。殊不知,現在的護理工作相比與以前要更為復雜,從調研的數據可以看到,20個教師中經常與醫院護理人員溝通就只有1人,這充分說明了現有的護理學教學內容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更新,也充分說明了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結合相應的實際工作,才能夠讓學生在畢業以后更好地完成復雜的臨床護理工作。而臨床護理學課程能否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取得相應的成效,教師就必須要加大對護理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
2.臨床護理試驗教學仍然不足
目前一些護理學專業雖然開始重視臨床護理實踐教學,但是教學的過程更多的是體現在對一些臨床護理理論知識的講解上面,對于臨床護理試驗教學的頻率還太低,這就導致學生難以在臨床護理現場增加對相應的臨床護理知識的理解,對于學生的護理技能和經驗幫助甚微。首先,從調研數據來看,82%的學生每學期只有一次或者一次都沒有到過醫院進行護理工作實習,這充分說明了當前的臨床護理試驗教學開展次數還遠遠達不到學生的需求,或者是還遠遠達不到醫院對于一個專業素質過硬的護理學專業學生的要求。所以,不管是對于學校還是專業課程教師來說,強化臨床護理教學工作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其次,通過數據分析來看,一些學生即便有一定的臨床護理經歷,但是這其中仍有44%的學生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護理人員的現場指導,這根本發揮不出臨床試驗教學的效果。
近年來,我國大力進行職業教育改革,高職教育逐漸成為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而護理專業作為高職醫療類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專業,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未來的護理人才數量與質量,采取臨床實踐教學,對于提高高職院校兒科護理專業的教學水平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的是,臨床護理實踐教學讓教學的主陣地從校內轉移到醫院的臨床環境當中,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臨床環境的復雜性,加強了學生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現實認知。而當前,決定一個專業,特別是一個職業類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能夠培養出具有高水平職業技能和高層次職業素養的人才。通過臨床護理實踐教學,學生將會擁有一個更加切合實際的專業視野,對于相關的理論知識更是能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對于教師來說,臨床實踐教學能夠提升其的專業教學水平,幫助其對于臨床專業教學有著更切合實際的認識。所以說,臨床實踐教學能夠大大提升護理專業的教學質量,使得護理學專業的辦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在新形勢下,醫院對于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當前的醫療衛生工作質量,以及進一步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而形成的要求,在這樣的要求下,需要護理人員面臨更為復雜的臨床環境,因此僅掌握一些理論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生,很難適應好護理這一工作崗位,所以,需要在高校讓學生更為真實地了解當前的臨床護理工作,并掌握一定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才能夠提前適應責任重大的護理工作崗位。臨床實踐的教學形式能強化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指導,讓學生具備一個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來面對未來在工作中的各種考驗。
護理實踐教學是新時期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方法,通過設計護理工作實踐和實訓,讓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導者,培養學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自覺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臨床護理技術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方式,滿足當前醫院對于護理專業人才的要求,同時這也是對當前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
當前,醫院的護理工作相比較于以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正在不斷地發生,一些專業的護理工作需要與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從而采取更為科學的護理方式,所以在高校,對于護理的教學內容應該隨之進行變革。對于護理學專業教師來說,需要加強與醫院專業護理人員的溝通交流工作,充分了解當前主流的護理方式,并將這些內容總結成為課程教學內容;同時,要對現有的教學內容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拘泥于現有的護理理論知識學習,學會對臨床護理知識進行總結,并結合到醫院的實習經歷,從實踐中獲取到更加切合實際的臨床護理學知識;另外,在更新教學內容這一項措施上,要進一步加大對專業的護理學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臨床護理實踐教學,教師是主導者,所以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需要對教師的幼兒護理專業知識加以考核和培訓,隨著醫療衛生技術的不斷提高,幼兒護理的方式也在不斷進步,而教師參加工作之后,學習新技術和新方法的進度會明顯降低,所以就需要學校為教師提供便利,提供培訓機會。其次,培養教師對合作學習方法的認知。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創新方法,很多教師對其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所以需要通過案例分析、教學實驗等方法,提高教師對合作學習模式的認識,增強教師合作學習,教學能力。當教師的整體教學能力被提升以后,就會具備足夠的能力來完成相應的臨床護理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課程更新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更新的內容與實際的臨床護理工作相互結合起來。
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實踐式護理實訓教學,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教學模式,即以教材和計算機軟件為基礎,以護理實訓為核心,以護理實訓的實施為過程,以學生考核評價為結果的教學模式。第一,以教材和計算機軟件為基礎。為了增強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的緊密性,實踐式護理實訓教學的基礎應該是教材的理論知識,通過教師對理論的分析,選擇合適的護理實訓任務,讓學生通過對護理實訓的完成和實施,既掌握相關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而計算機軟件則是新時期我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學生的新要求,在學生的護理實訓實施和課程學習中,都需要加強對計算機軟件的應用,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相應的護理實踐工作。第二,以護理實訓為核心。實踐性護理實訓教學的效果如何,是由護理實訓決定的,如果護理實訓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對科學護理技能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那么這樣的護理實訓選擇才是成功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年級和理論知識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護理實訓。第三,在護理實訓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修正,幫助學生理解當前我國實際護理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護理實訓的實施更加真實,并且對于學生在護理實訓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地進行解答,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實際的護理實訓當中的各類工作問題。第四,以學生的考核評價為結果。在實踐式護理實訓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分為兩個部分,教師的評價主要來源于學生對護理實訓的完成情況,以及在護理實訓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面對問題和困難的態度和解決的措施、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情況等,給予客觀真實的評價。
首先,要在臨床試驗教學中設置多個學習小組,并且定期更換小組成員。在基于團隊的合作學習模式中,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一般每個小組的成員以六到八人為最佳,因為人數過多或者過少,都起不到理想的合作學習效果,六到八人的小組規模,既不會讓學生因為同組成員過多而產生被忽略的感覺,讓學生有意見卻不能發表,或者沒有機會展示自身的學習成果和見解。而小組人數較少,則會導致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壓力增加,任務加重。此外,為了避免學生產生依賴思想,適應多變的實際醫院護理環境,需要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更換,這樣也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力。小組學習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最主要形式,可以避免大規模合作學習造成的疏漏和一對一合作學習造成的共同下滑,而小組的人員分配是決定小組學習效果的關鍵,需要注重學習先進學生和后進學生以及中游學生的比例,通常而言,先進、中游、后進的比例以2:5:3為宜。與傳統的師本課堂教育不同,采用臨床護理實踐教學法的一個關鍵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的知識,并且進行相應的技能訓練,以提高護理學專業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效果。所以,需要在實施項目教學的過程中,將主導權充分地交給學生,教師在臨床護理實踐教學中扮演一個引導者和幫助者以及最終考核者的角色,主要的任務是通過講解相關聯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實踐,并且在項目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也不是幫助學生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的問題還是需要學生自己解決。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審核,在整個臨床護理實踐教學進行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占據主導地位。
要讓臨床護理實踐教學取得相應的成效,就需要增加學生在醫院的實習時間,經驗是在一次又一次磨煉中獲得的,如果每學期引導學生到醫院的實習時間太少,就不能把學生的護理經驗磨煉出來。對此,高校要積極和醫院進行對接,增加學生進行臨床護理實踐的次數,讓學生在更多的實習中更快融入護理臨床環境中,同時,要在實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為針對性的指導,安排醫院具有一定護理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為學生講解在真實的臨床環境中,護理工作開展的困難之處以及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再者,也要促進學生的實習反思,讓學生能夠通過在醫院的現場實習和專業指導中,更加有效地掌握到相關的護理工作技能。
基于臨床護理的教學模式是我國護理學專業課程教育改革過程中所提出來,具有極強的創新精神的教學方式,通過相應的實踐教學模式,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增強了教師的專業教學水準,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到真實護理環境的知識,進行護理的實踐,為今后的護理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