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帥
永安市立醫院超聲科 (福建永安 366000)
藏毛病主要包含藏毛囊腫以及藏毛竇兩種類 型,其中藏毛竇僅有竇道形成,而伴有感染和化膿情況時則會形成藏毛囊腫。藏毛竇屬于皮膚的空腔或小孔,一般處于臀縫上方或是附近,其中可有毛發、污垢或皮膚碎片。該病好發于青壯年,一般是青春期至40歲之間,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1]。當前,臨床對藏毛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認為可能與久坐、機械壓力、衣服摩擦以及毛發作用等相關。受上述因素影響,會導致皮膚損傷以及毛囊破壞,皮膚內毛發以及碎屑堆積,引起機體異常免疫反應。該病發病后臨床表現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未發生感染時,患者可無不適癥狀,僅有臀縫上方或附近局部皮膚凹陷,且能夠觀察到藏毛竇小孔以及開口[2];當發生感染時,則會引起腫脹、疼痛以及發紅等表現,甚至還會有液體或膿液流出。因在臨床表現方面類似于肛瘺等其他疾病,故藏毛竇在臨床上極易被誤診。臨床對于肛瘺和藏毛竇的處理方式存在較大差異,且治療不當還會導致疾病反復發作,因此,治療前的有效診斷尤為重要。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藏毛竇的常用方式,其中超聲與磁共振檢查在臨床上較為常用,但當前關于兩種檢查方式診斷效果的對比尚無相關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檢查方式的合理選擇[3]。為提升藏毛竇診斷水平,本研究選擇48例疑似藏毛竇患者,對其分別開展超聲及磁共振檢查,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接收的48 例疑似藏毛竇患者,男43 例,女5 例;年齡6~33 歲,平均(23.25±3.47)歲。所有患者均出現骶尾部包塊,有疼痛感,部分有紅腫表現,部分能夠觸及波動,或是觀察到膿腫反復破潰不愈,在骶尾部中線部位能夠觀察到不規則小孔。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超聲及磁共振檢查。(1)超聲檢查:選擇三星HS70A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以及體表高頻探頭和腔內探頭,將體表超聲探頭工作頻率設定為3~12 MHz,將腔內超聲探頭工作頻率設定為4~8 MHz,檢查時協助患者呈左側臥位或俯臥位,將髖關節以及膝關節微屈,觀察病變部位、范圍、內容物、性質、是否形成竇道、與直腸間隙和肛管的位置關系以及周圍組織聲像圖特點。(2)磁共振檢查:選擇飛利浦MR Achieva/Intera 磁共振成像系統,信號接收選擇8通道腹部相控陣線圈,檢查時協助患者呈平臥位,掃描序列依次是軸位和矢狀位T2加權成像、矢狀位T1加權成像、矢狀位抑脂T2加權成像,其中,軸位T2加權成像重復時間為3 000~3 500 ms、回波時間為120~160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0.3 mm、矩陣為256×256,矢狀位T2加權成像重復時間為2 292~3 100 ms、回波時間為120~140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0.3 mm、矩陣為256×256,矢狀位T1加權成像重復時間為400~495 ms、回波時間為8~11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0.3 mm、矩陣為256×256,矢狀位抑脂T2加權成像重復時間為2 500~4 000 ms、回波時間為60~80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0.3 mm、矩陣為256×256;之后通過患者右側肘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廣州康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72,規格:7.04 g/15 ml),藥物劑量為0.2 ml/kg,注射速度3.0 ml/s,在輸注藥物后開展抑脂T1加權成像增強掃描,其中重復時間為400~600 ms,回波時間為8~11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0.3 mm,矩陣為256×256。以上檢查全部圖像資料交由2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影像學醫師閱片,明確病變部位、范圍等情況。
所有患者均開展手術治療,并實施病理檢查,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
比較超聲與磁共振診斷藏毛竇的效能,并分析藏毛竇的超聲及磁共振圖像特征。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8例疑似患者,經手術病理診斷42例(87.50%)為藏毛竇,6 例(12.50%)為其他疾病。
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超聲與磁共振診斷藏毛竇的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及準確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超聲診斷藏毛竇的結果(例)

表2 磁共振診斷藏毛竇的結果(例)
藏毛竇的超聲圖像特征:在骶尾部皮下軟組織內能夠觀察到不均質地低回聲或無回聲,邊界清晰度不佳,形態不規整,內回聲不均,無包膜,部分能夠觀察到液性無回聲區,部分能夠觀察到單條或多條細線樣強回聲(病灶內存在不規則細線樣強回聲屬于特征性變化);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慢性過程,有頻繁破潰以及流膿表現,使得在檢查時未能探及毛發回聲;部分能夠觀察到低回聲或無回聲包塊沿皮下呈管道狀走形,皮膚破潰患者可出現竇道。

表3 超聲與磁共振診斷藏毛竇的效能比較(%)
藏毛竇的磁共振圖像特征:病灶出現在骶尾部皮下脂肪層,能夠觀察到病灶與皮膚相通,呈現竇道樣結構,在第5骶椎至第3尾椎水平臀間裂皮膚部位有竇道開口,竇道在骶尾處皮下,并向上走形,為管狀結構,走向迂曲、形態不規整,長度2.8~7.2 cm,且竇道有較厚管壁,在抑脂T2加權成像上為高信號,在T1加權成像上為低信號,當管腔中不存在積膿或積液時,抑脂T2加權成像及T1加權成像均呈低信號,周圍能夠觀察到軟組織水腫;增強掃描管壁能夠觀察到顯著強化,在軸位上出現環狀強化;當竇內積膿時,抑脂T2加權成像提示高信號,T1加權成像提示稍低至稍高信號,對于伴有感染且局部有水腫表現的患者,竇道與四周軟組織增強掃描顯著強化。
藏毛竇并非遺傳性疾病,而是后天獲得性疾病。當前,臨床普遍認為久坐、機械壓力、衣服摩擦以及毛發作用是引起藏毛竇的主要因素。若久坐,受皮膚摩擦的影響,會導致該部位毛發鉆入皮膚內;運動時臀縫皮膚處于繃緊狀態,在皮膚間隙會有負壓吸引形成,同時還會導致毛發更易夾在深處皮膚并向下穿透;另外,機體會將進入皮膚的毛發當作外來侵入,從而引起免疫反應,而復雜的免疫反應會在毛發四周形成病變,進而發展為藏毛竇[4]。該病常見于毛發濃密的青壯年男性,而臀部經常受傷、臀間裂過深、肥胖以及皮脂過度的患者,一般會由于急性感染就診,可有骶尾部急性膿腫,若膿腫破潰后會有慢性竇道形成,且竇道數量可是一個或多個,在擠壓時會有稀淡且存在臭味的液體流出[5]。該病屬于慢性皮膚問題,病情可能會持續存在,輕癥可一直無臨床癥狀,病情嚴重可能會有反復感染發生,對患者生命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及時診斷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當前,手術是治愈藏毛竇患者的主要方式,但若在術前將其誤診為一般感染,實施局部切除殘留或切開引流處理,可能會導致頻繁手術而不愈,故選擇有效的診斷方式尤為重要[6]。本研究結果顯示,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超聲與磁共振診斷藏毛竇的靈敏度、特異度、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及準確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檢查操作簡便,檢查費用低,可多切面且直接觀察藏毛竇病變情況,清晰提示病變內部回聲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進而提升診斷效果[7-8]。磁共振檢查對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力,能夠多參數且多方位成像,進而獲得良好的診斷效果[9]。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藏毛竇患者進行超聲與磁共振檢查時,為保障診斷效果,還需同肛周膿腫、肛門直腸瘺、皮膚癤腫、毛囊炎、化膿性汗腺炎以及骶尾部畸胎瘤等疾病進行有效鑒別[10]。
綜上所述,在藏毛竇的診斷中,超聲與磁共振檢查均能發揮重要作用,其中,超聲檢查操作簡便,費用低,可作為首選影像學方法,必要時可聯合磁共振檢查,以提升診斷效能。然而,本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受研究樣本量較少等因素的影響,兩種檢查方式在診斷效能方面未見明顯差異,可能會對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故今后還需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對超聲與磁共振診斷藏毛竇的價值進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