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宋衛平,趙為夏,劉雙來,邱學文,鄧磊,曾志軍
江西嘉佑曙光骨科醫院七病區創傷骨科 (江西南昌 330025)
踝關節骨折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造成的踝關節扭傷所致,骨折后踝部疼痛明顯,行走困難,影響患者日常活動[1]。踝關節骨折根據暴力方向、受傷位置可分為多種類型,再根據骨折程度及有無韌帶組織損傷可分為多個亞類,臨床治療以手術效果最佳,包括切開、閉合復位內固定兩種方式[2-3]。既往臨床多使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可有效復位骨折,恢復踝關節功能,但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手術效果[4]。近年,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具有微創特點,且術后并發癥較少[5]。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1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8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44 例。試驗組男29 例,女15 例;年齡22~65 歲,平均(37.59±6.04)歲;體質量42~84 kg,平均(69.31±3.04)kg;致傷原因,工地意外損傷11 例,車禍傷25 例,高處摔傷8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16 例;年齡22~66 歲,平均(37.67±6.38)歲;體質量42~83 kg,平均(69.02±3.35)kg;致傷原因,工地意外損傷10 例,車禍傷26 例,高處摔傷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踝部初次骨折,經X 線確診;新鮮骨折;凝血功能正常;滿足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無法進行正常交流或伴有精神疾病;臟器功能衰竭;陳舊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
對照組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取仰臥位,硬膜外麻醉后對骨折處進行固定,視患者實際情況在踝關節外側做一長度為10~15 cm 的縱向切口,逐層分離各組織,使骨折部位暴露,清理骨折處血腫及周圍軟組織,將解剖型鈦板置入,對內踝骨折處進行固定,并在內側做一長度約為5 cm 的切口,暴露骨折端后復位,對骨折處使用空心螺釘固定,術中操作需注意保護神經、血管,確保止血后縫合切口。
試驗組行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患者體位、麻醉方式參考對照組,于透視機下觀察骨折情況,手法復位后再次進行透視觀察,未見異常即可進行固定,穿入導針后擰入空心螺釘,固定順序為外踝到內踝、后踝到脛骨,固定后使用C 型臂X 線機觀察,未見異常后包扎。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踝關節功能及并發癥發生率。(1)臨床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2)踝關節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 會(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6]評估,包括疼痛與活動度等,共計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踝關節功能越好。(3)并發癥:記錄兩組釘松動、感染、釘斷裂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 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4 53.69±9.17 37.82±8.35 14.76±2.39 15.57±3.56試驗組 44 39.31±6.38 13.29±4.46 10.98±1.25 11.23±1.81 t 8.839 17.188 9.296 7.208 P<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時間(周)
術后6個月,兩組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6 個月 t P對照組 44 43.69±6.17 77.82±10.35 18.789 <0.001試驗組 44 44.31±6.38 89.29±9.46 26.149 <0.001 t 0.463 5.426 P 0.644 <0.001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踝關節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可分為內踝、外踝及后踝,在日常活動或運動中易出現骨折。踝關節骨折的常見臨床癥狀為內翻、外翻、外旋等,若未能及時復位將形成創傷性踝關節炎,影響踝關節功能恢復,并長期伴有疼痛僵硬、行走障礙等癥狀[7-9]。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為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的常用術式,可促進骨折處關節功能恢復,但創傷較大,會不同程度地破壞骨折處血運及鄰近組織,誘發多種并發癥,無法實現臨床預期效果,亟需尋找更加安全、高效的踝關節骨折治療方法[10-11]。隨著微創拔術在臨床的普及應用,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因手術切口小、不會大范圍損傷軟組織、關節組織暴露范圍小、患者痛苦輕、固定牢固等特點受到重視。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較對照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評分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表明踝關節骨折患者采用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功能恢復得更快更好。分析原因在于,閉合復位內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是在透視下進行,可準確了解骨折情況,針對具體情況合理分布螺釘位置,對骨骼、骨膜血運起到保護作用,利于軟組織與骨折處愈合[12-13];另外,該術式螺釘置入后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與完整性,術后釘松動、釘斷裂發生風險低,可更好、更快地恢復踝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踝關節骨折采用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手術時間更短,并發癥更少,利于踝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