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花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西九江 332000)
改良根治術是臨床治療乳腺癌患者的常見術 式,可通過切除腫瘤組織達到治療目的[1]。但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存在復發風險,且相關研究報道,乳腺癌患者術后5年復發率高達7%~13%,患者術后一旦復發,不僅增加治療難度,同時增加病死風險[2]。因此,乳腺癌患者在術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及擔憂情緒,而其中以癌癥復發恐懼最為多見。相關文獻指出,約50%以上的癌癥幸存者具有較高的癌癥復發恐懼,嚴重影響患者疾病后期的治療依從性,降低其生命質量[3-4]。因此,盡快了解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現狀,積極找出影響癥復發恐懼的相關危險因素,對指導臨床早期干預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的癌癥復發恐懼現狀及相關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行改良根治術治療,且術后經組織病理檢查確診;溝通正常,意識清楚,具有正常讀寫能力;均為女性患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手術發現已出現遠處轉移者;復發再次接受根治術治療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伴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有精神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2.1 癌癥復發恐懼評估
采用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5](fear of progress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FoP-Q-SF)評估患者的癌癥復發恐懼,該量表包括生理健康、社會家庭2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記1(沒有恐懼感)~5(總出現恐懼感)分,總分12~60分,評分越高則癌癥復發恐懼越嚴重。
1.2.2 一般資料收集
采用醫院自制一般資料調查量表,詳細記錄患者的年齡(≥45歲,<4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婚姻狀況(已婚、未婚)、腫瘤分期(Ⅰ、Ⅱ、Ⅲ期)、工作狀況(在職、退休、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3 500元,<3 500元)、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保險)、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6](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進行評估,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1~4分)評分,總分40分,≥25分則為自我效能高,<25分則自我效能低]。
1.2.3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選取符合條件的乳腺癌患者,在改良根治術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告知患者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填寫數據均進行保密處理,征得患者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向患者詳細解說問卷內容及填寫要求,患者獨立完成問卷填寫,針對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則可在研究者協助下完成問卷填寫。問卷填完后當場收集并詳細檢查問卷填寫完整性,若有缺失或遺漏項目,及時進行填補,以保證問卷完整性。共發放78例問卷均完整收回,回收率為100%。
比較不同特征患者的術后FoP-Q-SF 評分,找出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危險因素。
78例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的FoP-Q-SF 評分為15~41分,平均(28.75±4.25)分。
不同年齡段、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自我效能的乳腺癌患者的術后FoP-Q-SF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婚姻狀況、工作狀況、腫瘤分期、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的乳腺癌患者術后FoP-QS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FoP-Q-SF 評分比較
將乳腺癌患者術后癌癥復發恐懼(FoP-Q-SF評分)情況作為因變量,將表1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賦值說明見表2)。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水平、家庭經濟收入及自我效能是影響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主要自變量賦值

表3 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相關危險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
癌癥復發恐懼感屬于一種心理狀態,是對癌癥進展或復發的擔心、害怕及憂慮[7]。而乳腺癌作為女性群體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即使實施手術治療后仍有復發風險,導致患者術后因擔憂疾病復發而出現焦慮、擔憂及恐懼情緒,使患者出現消極情緒,絕望傾向增加,影響術后疾病治療及家庭功能[8-9]。本研究結果顯示,78例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FoP-Q-SF 評分為15~41分,平均(28.75±4.25)分,提示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癌癥復發恐懼,應引起臨床重視,積極實施干預,以降低患者術后的復發恐懼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生存質量。
本研究經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水平、家庭經濟收入及自我效能是影響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癌癥復發恐懼的危險因素。(1)年齡:年齡越低的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恐懼感越高,可能與年輕患者家庭負擔較重,擔憂術后癌癥一旦復發會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及降低家庭功能,并且年齡輕患者在術后軀體形象紊亂情況較嚴重,易使患者長期處于焦慮、恐懼、擔憂等負性情緒中,加之擔心復發身體還需承受以往治療的身體痛苦,繼而使患者復發恐懼感較高[10];針對年齡較低的患者應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及病友交流活動,積極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正確看待疾病,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并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及支持,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積極應對疾病,降低復發恐懼感。(2)文化水平:低文化水平的患者可能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加之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使患者主觀意識認為癌癥不可治愈,即使手術治療后仍會復發,導致患者術后多伴有復發恐懼情緒[11],而高文化水平的患者可通過多渠道了解乳腺癌治療相關知識,了解術后遵醫長期治療疾病可控,利于增加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復發恐懼感較低;對此,術后可通過發放癌癥相關知識宣傳手冊、播放視頻等方式,提高患者對乳腺癌的認知,使其了解術后長期治療疾病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復發率可明顯降低,以減少患者的復發恐懼。(3)家庭經濟收入:乳腺癌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家庭經濟要求較高,而針對家庭經濟收入低的患者承受的經濟壓力較大,術后常會擔心自身疾病若復發,會增加進一步家庭經濟負擔,故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更嚴重[12];對此,應幫助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的患者申請社會捐助、癌癥福利機構幫扶等,以減輕患者經濟壓力,緩解癌癥復發恐懼。(4)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高的患者在應對術后復發可能性的應激問題時,能夠較好應對,積極配合術后治療,不斷鼓勵自己克服困難,不斷從自身找出改變現狀的力量,繼而克服復發恐懼感[13],而自我效能低的患者應對術后復發風險的應激問題承受力較低,消極情緒較嚴重,無法克服自身心理恐懼感,導致復發恐懼感較高;對此,臨床可建立自我效能理論,通過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降低期望值、心理疏導等護理方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增強術后康復信心,緩解術后復發恐懼感。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術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癥復發恐懼感,可能受患者自身年齡、文化水平、家庭經濟收入及自我效能等危險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