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琴
萍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 (江西萍鄉 337000)
超聲乳化摘除術是治療白內障患者較為常用的術式,通過摘除混濁的晶狀體,并在摘除部位放置人工晶狀體,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1]。手術雖可緩解患者的病情,但由于白內障患者多合并中高度近視,加之長期近視可引起眼球結構異變,導致手術治療難度增大,進而影響患者術后視力恢復[2]。而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力恢復與其術后生命質量密切相關,若恢復不佳,則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因此,探尋影響白內障術后患者視力恢復的相關因素十分必要。鑒于此,本研究評估了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視力恢復情況,并分析了其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71 例白內障患者,男29 例,女42 例;年齡41~73 歲,平均(57.12±5.14)歲;眼軸長度25.8~38.4 mm,平均(31.07±1.95) mm ;疾病類型,并發性21例,外傷性5例,老年性45 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經常規眼部檢查、裂隙燈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均為單側眼底病變;均接受超聲乳化摘除術治療;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青光眼、角膜病等其他眼部疾病,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嚴重軀體疾病,感染性、血液性疾病;既往有眼部手術史。
1.2.1 視力恢復情況評估
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眼底、黃斑區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掃描檢查,測定眼壓、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將最佳矯正視力<0.3的患者納入視力恢復不佳組,反之則納入視力恢復正常組。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統計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包括年齡(<60歲、≥60歲)、性別(男、女)、疾病類型(并發性、外傷性、老年性)、眼軸長度、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眼底病變分級(眼底呈豹紋狀,近視弧改變,為1級;眼底呈漆裂紋樣改變,周圍視網膜萎縮,為2級;Fuchs 斑及脈絡膜下新生血管,為3級;黃斑出血、劈裂、裂孔,為4級)、Emery 晶狀體核硬度分級(無核、透明、軟性,為Ⅰ級;晶狀體核呈黃色或黃白色、軟性,為Ⅱ級;深黃色、中等硬度核,為Ⅲ級;棕色或琥珀色、硬核,為Ⅳ級;棕褐色或黑色、極硬核,為Ⅴ級)、后鞏膜葡萄腫(是、否)。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3個月,71例患者中有18例(25.35%)最佳矯正視力<0.3,53例(74.65%)最佳矯正視力≥0.3。
兩組性別、疾病類型、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是否合并高血壓、Emery 晶狀體核硬度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視力恢復不佳組年齡≥60歲、合并糖尿病、眼底病變分級為3~4級、后鞏膜葡萄腫占比均高于視力恢復正常組,眼軸長度長于視力恢復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將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視力恢復情況作為因變量(1=視力恢復不佳,0=視力恢復正常),將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賦值(表2),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眼軸長度長、合并糖尿病、眼底病變分級為3~4級、后鞏膜葡萄腫是導致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視力恢復不佳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說明

表3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視力恢復危險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白內障是一種致盲性眼病,主要因晶狀體代謝紊亂引起晶狀體蛋白質變性,導致晶狀體混濁,引發視覺障礙[3]。有研究表明,遺傳、老化、免疫代謝障礙、外傷等因素均可引發白內障,導致患者出現進展性視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4]。超聲乳化摘除術具有微創、疼痛感輕等優勢,可改善患者的病情[5];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存在差異,因此,為提高患者術后視力恢復質量,探尋視力恢復危險因素尤為重要。
本研究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眼軸長度長、合并糖尿病、眼底病變分級為3~4級、后鞏膜葡萄腫是導致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視力恢復不佳的危險因素(OR>1,P<0.05)。經逐個分析各危險因素,具體如下。(1)年齡≥60歲:隨著年齡增長,患者視網膜脈絡膜逐漸萎縮,眼底脈絡膜循環障礙越發嚴重,導致其發生退行性改變,眼底病變隨之加重,即使經過手術治療,患者視力恢復不佳風險仍較高[6];因此,建議高齡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需定期回院復診,以便早期發現眼底病變情況,并盡早采取治療措施。(2)眼軸長度長:眼軸長度增長可導致眼底脈絡膜血管拉伸,進而導致其變薄,視網膜脈絡膜因此發生異常病變,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視力恢復[7],此外,有研究表明,眼軸長度增長可導致角膜散光度增加,而角膜散光度增加可損害患者視功能,進而引起患者術后視力恢復不佳[8];因此,建議針對眼軸長度較長的患者,應囑其改變日常不良用眼習慣,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及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避免發生眼部疲勞,必要時可采用鞏膜加固術控制眼軸長度,防止眼軸長度進一步增加,進而預防患者術后視力恢復不佳。(3)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極易出現其他并發癥,而眼病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糖尿病可導致視網膜病變,人體血糖紊亂可影響晶狀體滲透壓,進而影響患者視力,導致患者視力恢復不佳[9];因此,建議對白內障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對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控制進行干預,以穩定患者血糖水平,進而預防患者術后視力恢復不佳。(4)眼底病變分級為3~4級:眼底病變分級越高,提示患者視網膜、鞏膜病變越嚴重,而患者術后視力恢復與視網膜、鞏膜病變程度密切相關,故眼底病變分級越高,患者術后視力恢復不佳風險越高[10];因此,建議入院時應評估白內障患者眼底病變情況,可采用藥物、激光等方式進行治療,同時告知患者減少用眼時間,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眼底病變分級進一步增加,以期改善患者術后視力水平。(5)后鞏膜葡萄腫:后鞏膜葡萄腫可增加患者眼軸測量誤差,導致人工晶狀體計算值差異,進而改變患者術后屈光狀態[11],此外,后鞏膜葡萄腫周圍微血管褶皺可對視網膜造成牽拉,導致近視性黃斑劈裂形成,進而引起視力降低[12];因此,建議術前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眼底檢查,對于存在后鞏膜葡萄腫的患者可遵醫囑予以復方血栓通膠囊、維生素C 片等藥物治療,以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同時告知患者避免長時間熬夜、疲勞用眼,并指導患者做眼保健操或按摩眼部以減輕眼部疲勞感,進而改善患者視力水平。
綜上所述,年齡≥60歲、眼軸長度長、合并糖尿病、眼底病變分級為3~4級、后鞏膜葡萄腫是導致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視力恢復不佳的危險因素,故針對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后患者,臨床應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預防視力恢復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