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市政協
治水興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邯鄲市委提出的“全域治水”戰略,是一項造福全市人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福祉工程。“全域治水”戰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是符合邯鄲發展實際、符合邯鄲防洪減災急需、符合邯鄲人民的期盼的實事、好事。為落實好市委“全域治水”決策部署,做好水文章,邯鄲市政協圍繞推動“全域治水”工作快速推進,組織市政協委員進行調研視察。
委員們一致認為,“全域治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高位推動下,滏陽河沿線的9 個縣(區)和市水利局等相關部門協作攻堅、協調聯動,效果凸顯,成效顯著。滏陽河河域的防洪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效益大幅提升、特色景觀亮點紛呈、發展潛力充分釋放。沿河打造的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游帶、高質量發展帶已初步形成,為全域治水樹立了榜樣,提供了標桿。委員們建議要推廣滏陽河生態修復經驗,推進“全域治水”,做好邯鄲“水文章”。
一、以動為先,搶抓機遇快實施。“全域治水”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福祉工程,要以動為先,盡早實施。為此建議:一是搶抓中央加大對水利工程投資的機遇。市縣聯動,爭跑項目和資金,緊盯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細化措施,以重點工程的實施帶動“全域治水”。二是以動為先,早實施、早受益。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市水務局等部門要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特別是一些控制性、關鍵性水利工程設施,要盡快開工建設。三是加大財政投入。科學安排治水工程財政計劃,做好項目資金保障,同時優化工程實施方案,提升財政支出績效。
二、全域治水,流域生態治理是關鍵。洺河是全市三大流域之一,也是主要的行洪河道,流域生態環境未經系統治理。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發生較大或特大洪災7 次,水毀情況較為嚴重。抓好洺河綜合治理,保障行洪安全,是全市“全域治水”的關鍵。建議:一是推進上游水庫盡快立項。婁里水庫是洺河上游控制性樞紐工程,建成后,可以起到蓄水、削峰、緩洪作用。市、區兩級要積極爭跑,借力加快前期工作,盡早立項,二是加快緩洪區建設和兩岸堤防治理。大力推進東洺陽緩洪區和龍泉緩洪區建設速度,早日發揮削峰緩沖作用。三是積極推動“六方湖”立項建設力度。最大限度留住過境水,變洪水的“害”為“益”。四是暢通河道卡口,保障洪水順利下泄。積極向省政府和水利部反映,盡快解決下游卡口問題,保證泄洪暢通,不再阻水,真正讓洺河成為“益河”。
三、互聯互通,用足河庫水。流經全市的漳河、衛河水,以及引來的黃河水、長江水,水源豐富,但受益面積不大,沒有充分發揮出過境水的效益。如岳城水庫去年入庫水量達26 億立方米,但因防洪和水庫大壩安全需要,到汛前,下泄了24 億立方米的水,由于沿途沒有蓄水調節庫,白白流失。建議,一是建設調節水庫,留住過境水。已經立項的平原水庫,要借力借勢,盡快開工建設。未立項的平原水庫,要組織工作專班,加大工作力度,抓緊做好前期工作,盡早立項。二是推進全域現代生態水網建設。特別是通過建設滏民連通、引黃西調等水系連通,進而實現把南水北調、引衛引黃水源與邯鄲市水庫群等聯合科學調度,讓生態水網和地表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三是加大江水置換力度,讓全市城鄉居民都能吃上南水北調的長江水。置換出的水量可以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生態補水,通過統一調度,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
位于邯鄲市主城區滏陽河畔的龍湖公園,美景如畫
四、完善基建,用好地表水。部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部分溝渠被毀,無法滿足農業灌溉需求,存在積澇風險。建議:一是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復蘇。對毀壞和失修的支斗毛渠,要盡快修復,還原本來的輸水能力。根據現狀新建的,需要統一規劃,健全縣域生態水網,與市級骨干水網的無縫連接,力爭達到地表水源全域覆蓋。二是整修路邊溝渠。路邊溝渠和大小壟溝是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地表水送到田間的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整修好路邊溝,輸水能力才能充分體現,也有助于田地積水及時排出。三是整修坑塘、蓄水池。通過河渠溝塘互聯互通、坑塘擴容,增加本地地表水,真正實現旱能灌、澇能排。
五、涵養水源,留住天上水。要加大水源涵養力度,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重點在養。建議:一是礦山治理再強化。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禁新建露天礦山項目,嚴厲打擊偷挖盜采,深入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和鞏固提升,建設綠水青山。二是造林綠化再加力。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創新市場化造林機制,推進以林木覆蓋率提升為標志的國土綠化率大提升。三是小流域治理再深化。扎實開展河湖水系廊道建設,強化河道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恢復水源涵養功能。四是攔蓄能力再提升。在自然溝內,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鼓勵鄉鎮和村及其他經濟組織修建蓄水池,提高地表水存蓄能力,最大限度留住天上水。
六、完善法規,提升依法依規治水能力。借鑒先進地市經驗,堅持法規制度定規矩、監督執法作保障、政策研究強支撐,聚焦水資源節約保護、江河湖泊管理、水工程建設運行、水生態治理修復等重點領域,統籌推進治水法規體系建設,提供堅實法治保障。以制度為先導,帶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和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推進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進一步促進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將水權制度、水價機制、生態補償制度等涉水改革任務納入制度建設內容,進一步強化河湖管理、水資源綜合執法等機制創新。針對河長制、湖長制落實情況,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完善考核問責與激勵,縣級及以上河長、湖長負責組織對相應河湖下一級河長、湖長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為河湖保護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七、突出文化,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活方式。在“全域治水”中,要強化生態修復與歷史文化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兩岸豐富的歷史遺存,在做好保護的同時,結合地形地貌環境,以大運河(邯鄲段)文化和邯鄲母親河文化為代表,將邯鄲河流水系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觀節點打造中,融入到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特別是文旅項目中,提升吸引力和知名度。以河道平整、岸坡整修和沿岸綠化為重點,通過工程建設、生態修復、自然發展等措施,對河道進行高標準綠化提檔,積極建設沿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游帶、高質量發展帶”,讓全域河渠真正變成生態河、文化河、富民河、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