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勤山
抗日根據地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實踐。1937 年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開會議,公布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要實行抗日的教育政策。1938年4 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國防教育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教育與戰爭》的演講,進一步重申要“用教育來支持抗戰”。1938 年10 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作出了“實行國防教育政策,使教育為民族自衛戰爭服務”的決議,制定了教育為抗日戰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邢臺抗日根據地教育便由此發軔,將抗戰斗爭的火種撒滿太行山區,撒向全國。
1937 年10 月15 日,日軍占領邢臺城,1937 年11 月,八路軍工作團到達邢臺西部山區漿水鎮、將軍墓、宋家莊等地開展抗日活動,并在漿水成立邢臺縣抗日臨時政府。張信卿、郝耀星、李庭蘭、張嘯宇、金嘯駒等進步教師,來到邢臺抗戰圣地——漿水,參加抗日斗爭,創建了抗日根據地教育,主要任務有兩方面:本著“為工農兵服務,為戰爭生產服務”的方針,一是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二是為抗戰事業培養干部。

第一抗高就設在三官廟內
1938 年底,邢臺抗日縣政府成立教師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教聯),在教聯的組織領導下,根據地群眾學政治、學文化、學軍事、搞生產的熱情空前高漲,根據地各種形式的學校大量涌現,群眾教育形式一般有小學、冬學、夜校、半日學校、巡回學校、短期訓練班、識字班等,干部教育包括:日校、夜校、冬學、星期學校、抗日公學、輪訓制、實習制等,如抗日縣政府在呂家莊村辦的初級小學,老師教學生唱歌、識字、刷標語、演節目,又不收費,再也沒人往老秀才辦的私塾送學生了。再如,宋家莊區崇水峪村范登和,在村里辦起了“貧民學校”,不收費,又學的是新教材,學生越來越多,學校發展得很快。《華北日報》編輯于黑丁,作家丁玲,邊區政府以及縣、區政府干部都曾到校講過課。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途經崇水峪村,還到學校教唱他創作的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還以學校師生為主組建了抗日劇團,辦出了名氣。在邢臺抗日根據地內,還有一種極其靈活且普遍的“一攬子”學校,即白天兒童上課,中午婦女、老人來上課,晚上民兵和村干部上課,老師全天教、連軸轉,教學生識字、算賬、寫信、寫板報、刷標語、演節目。總之,凡是舞文弄墨的事情,都教都學。校門口就這樣寫著:“學校大門朝南開,誰愿學習誰進來。”在宋家莊“一攬子”學校里,區長王永淮辦完了公事,也和小學生一樣坐在后排讀書學習,和學生一樣認真回答老師的提問。那時候,“戰爭生產教育不分家、學校家庭田地一疙瘩”,就是當時邢臺革命根據地教育的真實再現。
而當時最為出名的,除了駐在漿水鎮的抗大外,當屬在邢臺抗日根據地內辦起來的5 處抗日高小,它們也是當時較為正規的小學,沿用了民國時期的“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學制,為以后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
抗大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它是中國共產黨的“黃埔軍校”,是抗戰時期培養中國共產黨軍政干部的重要教育基地。
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由晉東南轉移到太行山東麓、漿水鎮前南峪一帶停下了腳步。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漿水四面環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里靠近十八集團軍總部和北方局駐地,又是129 師開辟最早的太行根據地之一,群眾覺悟高,環境比較安定。從此,抗大總校在漿水鎮迎來了難得的大發展時期。1943 年1 月23 日,在漿水鎮駐防了兩年零3 個月后,抗大總校奉黨中央的命令,開赴陜北綏德。
據史料記載,抗大總校在漿水鎮期間,共培養出8000 多名學員。其中,抗大第七期先后編印出版軍事、政治、文化等教材41 種,發行量達18,036 冊,創下了抗大創辦以來之最。像質量較高、深受學員和部隊歡迎的《兵團戰術》《抗日的步兵戰術問答》《游擊戰術》等教材都是在這期間出版的。這套教材被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譽為“敵后教育的燦爛火花”。
抗大是世界教育史上學習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大學,“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就是抗大真實辦學的寫照。抗大被譽為世界上4 所著名軍校之一,4所軍校的特點,即“黃埔的開拓,西點的嚴格,哈佛的卓越,抗大的拼搏”。據資料統計,抗大建校,包括在漿水鎮辦學的近10 年間,共培養了10多萬名優秀的軍政干部,為奪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黨的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抗大學員中,于1955 年被授予少將以上的將帥就有316 人,其中元帥5人,大將8 人,上將22 人,中將53 人。抗大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紅色的搖籃”。
1938 年前后,張信卿、李夢萍等進步知識分子首先在漿水鎮辦起了第一所抗日義務小學。同年8 月,抗日縣政府將這所學校改為“邢臺縣第一抗日高小”,張信卿任校長。

李慶俊給學生講革命傳統
1939 年,抗日縣政府派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簡稱三女師)畢業的共產黨員教師張潔貞到冀家村創辦“邢臺縣第二抗日高小”,當時,駐漿水鎮的抗大總校還調來青年女教師張炎、趙琦,縣民教科派郝潤圃、王昌林、張永渠來校任教,招收學員有100 多人。
1942 年,內陽抗日高小成立,吳玉書任校長,“邢臺縣第二抗日高小”停辦,原二抗高部分師生合并到內陽抗高,內陽抗高辦學5 年,招了4 個教學班。同年,位于宋家莊川的北坡抗日高小成立,校長尚書紳,招收了100 多名學員。
1943年,坡子峪抗日高小成立,李慶俊任校長,1945 年9 月,漿水鎮抗高停辦,部分師生合并到坡子峪抗高教書和學習,仍稱為“邢臺縣第一抗日高小”,校長由李慶俊擔任。第一抗高與抗大總校毗鄰,它們深受抗大優良學風的熏陶,為革命和建設輸送了幾百名優秀人才,在邢臺太行山區享有盛譽。
這5 所抗日高小,積極響應延安提出的“適應戰爭,結合生產”的辦學方針,在學習文化和技能課的同時,組織學生站崗、放哨、送信、演節目、刷標語、堅壁清野、紡線織布、開荒種地等。1940 年—1943 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疥瘡瘧疾橫行,野狼成群結伙禍害人畜,抗高的師生啃樹皮、剜野菜充饑,還要時刻防備惡狼來襲。就是在這種艱苦危險的情況下,抗高的師生毅然完成了學習和工作任務,受到羅瑞卿、楊秀峰等領導同志的高度稱贊。
1943 年3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指示,指出“小學階段目前似應以“三二制”為宜(即初小三年、高小二年),應以實際授課時間與課程收效配合計算成績”,“小學與中學的階段都可開辦半年或一年的補習班,使某些對于課程學習的不足或須繼續升學之部分學員有獲得短期補習機會。”自此,根據地教育逐步邁入正規。1945 年,邢臺解放后,小學普遍實行了“四二制”,但高小班的大齡生,可因工作需要隨時抽調提前參加工作。據統計,抗戰期間,邢臺抗日根據地共辦起了10 所高級小學,招收學員1200人;開辦初級小學250 所,招收學員21,0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