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摘 ?要:黃河流域民間藝術類檔案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文獻分析方法,從文獻與統計兩個方面,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三個大類,對黃河流域九省區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得出涉及廣,主體多;整體弱,有差異;檔案化,不到位;資源薄,服務軟;有規制,欠細化的結論。解決之道,應在檔案主管部門主動作為,承擔起檔案管理的主體責任;依法行事,抓住檔案化管理這個綱;在數字資源建設中,量力而行;在服務中,運用數字技術建設共享平臺;對相關法規、規章、規范進行系統性的修改完善與細化等方面花氣力,下功夫。
關鍵詞:黃河流域;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資源;服務;調查
Abstract: ?The folk-art archiv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of protecting,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folk art archives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 nine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two aspects of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s and three categories of archiv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t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t is overall weak and different. The archives are not in place. The resources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services are not enough.There are regulations but they are not refined. The solution lies in that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the archiv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assum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archival management, act according to the law, and seize the key point of archival management.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should do what they ca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service, they should use digital technology to build a sharing platform, and make efforts to systematically modify, improve and refin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norms.
Key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Folk-art archives; Digital resources; Services; investigation
1 引言
2022年6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為主題主線,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創新黃河文化傳承利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1]
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人民群眾在民間生活中的審美再創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民間藝術類檔案包含民間藝術調查研究形成的材料,民間藝術挖掘、搶救、整理、創作形成的材料以及民間剪紙藝術形成的材料等。[2,3]
黃河流域民間藝術檔案,是指黃河水系從源頭到入海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的民間藝術檔案,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檔案數字資源既指藝術檔案的數字化,也指數字藝術資源的檔案化。黃河流域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是數字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應有之義和當務之急。有必要對其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查明情況,澄清家底,摸準成因,為檔案部門落實《規劃》提供參考。本調查采用文獻調查的方式,樣本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全庫)。調查區域:沿黃九省區。時間區間:20221001~20221010。檢索項:主題。數據按來源,分實務(統計)與非實務(文獻兩部分;按歸屬,分藝術類檔案、非遺藝術類檔案、藝術類文物檔案三類;按內容,分資源建設、服務及其他三種,本文只涉及前兩種。
2 數據調查與分析
2.1 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資源及服務。(1)民間藝術類檔案。在國家統計年度數據中,檔案機構和人員情況的13個指標中,與藝術檔案相關的涉及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萬卷、萬件)和國家綜合檔案館照片檔案(萬張)兩項。但沒有具體藝術檔案和照片的細分項數據,更沒有民間藝術類檔案的指標項。(2)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資源。2021年館藏電子檔案1629.9TB。其中,數碼照片423.9TB,數字錄音、數字錄像690.6TB。館藏檔案數字化副本24179.4TB。但也沒有民間藝術類檔案和照片的數字化指標。(3)民間藝術類檔案服務。2021年,全國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接待利用者697.3萬人次,提供利用檔案2407.4萬卷、件次;接待政府公開信息利用者15.4萬人次,提供政府公開信息20.5萬件次;接待資料利用者19.9萬人次,提供利用資料42.0萬冊次。同樣沒有民間藝術類檔案服務數據。(數據來自國家檔案局網站)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資源及服務。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歸口各級群眾文化機構管理。但在國家統計年度數據中,群眾文化體機構基本情況中,群眾文化機構18個指標中,與藝術檔案資源相關的有群眾文化機構藏書(萬冊)一項指標,與數字資源相關的有群眾文化機構擁有計算機臺數(萬臺) 一項指標,與服務相關的有群眾文化機構組織文藝活動(萬次)、群眾文化機構舉辦訓練班班次(萬次)、群眾文化機構舉辦訓練班班次(萬次)、群眾文化機構組織各類理論研討和講座次數(次)等8項指標,但均沒有民間藝術類具體數字資源和服務的指標項。(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2.3 藝術類文物檔案數字資源與服務。(1)藝術類文物檔案數字資源。在國家統計年度數據中,文物業基本情況11個指標中,與藝術類文物檔案數字資源相關的有文物業文物藏品數和文物業藏品征集數、接收文物數三大項共42個小項,均沒有藝術類文物檔案數字資源相關指標。(2)藝術類文物檔案服務。國家統計年指標中有文物業舉辦陳列展覽(個)和文物業參觀人次(萬人次)兩個大項20余個小項,亦沒有藝術類文物檔案服務相關指標。(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2.4 整體印象。(1)從國家層面看,民間藝術類文獻、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類文物尚未列入統計范圍。(2)從檔案行業看,民間藝術類檔案、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藝術類文物檔案還沒有進入國家檔案統計范圍。(3)從數字資源建設看,還沒有成為國家層面重要統計指標。(4)從服務看,指標項相對籠統。
3 問題分析
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至少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涉及廣,主體多。首先,地域廣,涉及9省區,約全國省區市三分之一。其次,內容廣,涉及檔案、非遺、文物三大系統。最后,涉及主體多,上有國家檔案局、文化部門、國家文物局,下有地方各級檔案局、檔案館、文化廳(局)、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文物局、博物館,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機構與個人。二是整體弱,有差異。從調查的數據看,黃河流域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整體偏弱,存在差異。與省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區偏強,反之偏弱。三是檔案化,不到位。民間藝術類文獻、藝術類非遺文獻、藝術類文物文獻數量均大幅高于民間藝術類檔案、藝術類非遺檔案、藝術類文物檔案數量。表明民間藝術類文獻、藝術類非遺文獻、藝術類文物文獻的檔案化嚴重不到位。相當多有檔案價值和應當進行檔案化管理的“寶貝”,沒有享受檔案的“待遇”。四是資源薄,服務軟。數據資源建設與服務在民間藝術類文獻、藝術類非遺文獻、藝術類文物文獻中的占比不高,比較薄弱。而民間藝術類檔案、藝術類非遺檔案、藝術類文物檔案的數據資源建設與服務還要弱,兩項相比,數據資源建設則更弱。這與數字時代的要求和檔案服務人民大眾的宗旨極不相稱。五是有規制,欠細化。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均有專門法律,受專門法規制。但細化不夠,具體到民間藝術類的相關法規及條款欠缺,沒有可供具體執行的流程。再者,三部法律執行中,相互之間協調不足。同時,具有督促作用的專用統計指標缺失。
4 對策建議
4.1 強化多元主體責任。新《檔案法》明確了檔案主管部門承擔檔案管理責任,行業檔案主管部門承擔行業檔案管理責任。應當認識到,再小眾的檔案類型,放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中,絕對量都會非常龐大可觀,不可不重視。
4.2 強化檔案化治理。檔案化治理,不等于被管理物必須歸檔、進檔案館(室),而在不改變被管理物時空位置和管理主體的情況下,采用管理檔案的理念和要求。檔案化問題,實際上是“同時是檔案的”文獻、文物的管理的問題,新《檔案法》第十八條之規定使其歸于“法”。從定性、管理、使用三個方面做出了清晰規定。同時,檔案主管部門要主動承擔監管的職責。
4.3 強化數字化治理。按照《“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要求,建立民間藝術類檔案專題數據庫,做好既有民間藝術類檔案數字化,抓緊民間藝術類數據歸檔入“庫”,提升數據庫的專業化、數字化水平。
在服務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藝術類檔案數字共享平臺。社會公眾通過數字化平臺充分參與到民間藝術類檔案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傳承工作中,以發揮檔案的藝術價值與社會服務功能。
4.4 強化體系化治理。體系化治理的重點是對與民間藝術類檔案相關的法規、規章、規范進行系統性的修改完善與細化。使各民間藝術檔案主體,在具體工作中有所遵循。并在適當時候,將民間藝術類檔案相關指標,逐步列入單位、地方、國家統計指標。
在我國,民間藝術資源燦若繁星,民間藝術文化絢麗多彩。充分發掘民間藝術檔案資源的文化傳播價值,通過對黃河流域民間藝術檔案的數字資源建設和利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為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繁榮注入活力,進而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永續傳承。
*基金: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調研課題“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建設的探索”(項目編號:SKL-2019-2454)。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網站.《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出臺實施[EB/OL].[2022-06-21](2012-10-6).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1/content_5696887.htm
[2]黃霄羽,田寧寧.民間藝術檔案的概念解讀[J].山西檔案,2019(03):18-22.
[3]文化部、國家檔案局令第21號發布.藝術檔案管理辦法[EB/OL].[2019-06-23].http://www.saac.gov.cn/daj/bmgz/200112/c30040e015b44b559f0bc0f7fae0b8ce/files/4475b3b2748e438cbc37568c0e2ca023.pdf.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職業大學 來稿日期: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