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青少年成為“夜貓子”多年后,這種睡眠模式的轉變增加了青春期后期出現行為問題和大腦發育延遲的風險。
?研究人員要求200多名青少年及其父母完成一系列關于青少年睡眠偏好、情緒和行為健康的問卷調查。在接下來的7年里,參與者多次重復這些問卷。他們還接受了兩次大腦掃描,期間相隔幾年,以檢查他們的大腦發育。
?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早期(大約12~13歲)轉變為“夜貓子”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幾年后出現行為問題,包括更大的攻擊性、違反規則和反社會行為,但他們發生情緒問題的風險并沒有增加,比如焦慮或情緒低落。
?新研究還表明,早起的“百靈鳥”和晚睡的“夜貓子”的大腦結構和發育速度不同,包括灰質和白質的差異,這與記憶、情緒健康、注意力和同理心的差異有關。“夜貓子”青少年的腦白質沒有增加到與早起的青少年相同的程度。事實上,在青少年時期,腦白質的發育對于支持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展非常重要。
?這些發現突顯了關注青少年在青春期早期的睡眠習慣的重要性,以支持他們后來的情緒和行為健康。充足的睡眠對心理和大腦健康都非常重要。
(摘自《科技日報》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