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偉 樓勣煒
蔬菜生產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占蔬菜生產成本的50%以上。為助力全市“菜籃子”穩產保供,生產降本增效提質,上海從2018年啟動了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建設,不斷探索建立蔬菜機械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新技術、新裝備應用,有力推動了傳統蔬菜種植模式的轉型升級,為上海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以下簡稱“示范基地”)必須具備以下特征:一是設施宜機化,切實改善農機通行作業條件;二是生產標準化,促進品種結構、種植模式等農機農藝融合;三是作業機械化,實現規?;藴驶?、專業化的機械作業;四是管理機制創新,促進經濟效益提升;五是試驗示范引領,為全面推廣積累經驗。
目前,世界上蔬菜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有美國、日本、荷蘭、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家。形成了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大生產、大流通的美國模式,以日本、韓國、西班牙為代表的小生產、大流通的日本模式。
1.美國模式。其發展特點可以歸納為:一是生產區域化。主要體現為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氣候和環境等自然優勢,發達的交通運輸和通訊條件。二是布局專業化。生產布局因地制宜,生產基地根據各自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專門生產幾種最適宜的蔬菜供應全國。三是服務社會化?;緦嵭挟a前、產中、產后的全程多方位社會化服務。四是全程機械化,蔬菜從整地、播種、收獲以及采后處理都實現了機械化,部分環節已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機械的應用也日益普遍。
2.日本模式。其發展特點可以歸納為:一是注重先進技術的應用和科技創新,形成了規?;?、專業化的蔬菜生產基地(“植物工廠”),以農機具技術進步來替代勞動力為主,輔以化學及生物型新技術節約土地資源。二是組織作用顯著。日本因人均耕地面積小,難以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經營體,政府通過發展和培養農協等合作組織提高蔬菜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三是政府宏觀管理全面。日本從中央到地方普遍實行一體化的蔬菜管理體制,頒布10余項法律法規實行依法治理,實行指定品種、指定產地、指定消費地的產銷計劃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穩定物價,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
與美國、日本等已實現蔬菜產業現代化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且發展不均衡。目前,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已經開始了部分葉菜品類關鍵生產環節的機械化試驗探索。山東省在蔬菜機械研發項目投入較多,力度較大,主要集中在蔥姜蒜等特色蔬菜和設施蔬菜兩大領域,形成了塊莖類蔬菜全程機械化技術。2016年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意見》,全面部署農業“機器換人”推進工作。但多元化的飲食習慣、迥異的種植環境,導致相關經驗距離全面推廣,服務全國蔬菜生產還有一定差距。
上海在蔬菜機械化生產推進方面相對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自2011年以來,上海在全國率先從政府層面開展蔬菜機械化推進工作,針對上海綠葉菜等特色菜品,引進了意大利、日本、韓國等綠葉菜生產各環節的機械裝備,并對相關設備進行了消化吸收等國產化再創新,從育苗、到耕整地、栽種、植保、采收,到產后加工,均形成了系列化農機產品。在移栽和采收兩個環節仍然是需要重點突破的關鍵環節,在雞毛菜、小青菜、生菜、茼蒿、米莧等菜品進行了生產性采收試驗,在小青菜和生菜、甘藍類菜品上進行生產性移栽試驗和示范應用。
為全面提高上海整體蔬菜機械化生產水平,緊扣上海鄉村振興“綠色田園”重點任務工作要求,以蔬菜全程機械化發展為引領,以創新突破為動力,強化“以點帶面”,突出引領示范效能發揮,上海從2019年啟動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建設。示范基地建設以政府引導為主,通過政策傾斜、項目扶持、建設考核等措施有序推進,分階段實施。經過3年發展,9個涉農區現已成功創建27家示范基地。
上述示范基地種植總面積約10446畝,其中單棚(6型和8型)和連棟棚面積約為6650畝。從業人員累計1547人,其中農機手95人,繳納社保的農機手人數為36人,單個農機手平均作業面積約110畝。擁有農機具共計約399臺套。示范基地創建按照考核要求(耕整地(40%)、播種移栽(30%)、采收(30%)三個環節計算得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目前各示范基地在耕整地環節已具備拖拉機、旋耕機、起壟機、開溝機等機具,基本能夠實現40%的機械化率目標;在播種移栽環節具備一定數量的播種機、移栽機等,能夠按照種植蔬菜品種進行播種移栽;在采收環節個別示范基地具有采收機械,但限于種植蔬菜的品種,以及機具的單一用途,該環節機械化率較低。截至2021年底示范基地整體平均綜合機械化率經過跟蹤已實現55%的階段性建設考核目標,達到64.52%。
2022年3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上海按下了暫停鍵。為配合疫情防控,促生產、保供應成為壓到一切的重點工作。各示范基地克服人手緊張、農資短缺、農機具維修零配件不足、物流不暢等困難,強化作用發揮和社會責任義務的履行,突出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等優勢,全力促生產、保供應,積極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各示范基地在各級農業部門統一領導下,第一時間成立“示范基地保供專班”,暢通保供指揮體系,落實專人負責供需對接;在確保地產綠葉菜生產的基礎上,積極調配貨源,豐富保供品種,周密組織派送工作,確保物資及時供應。
各示范基地強化線上線下協調聯動,在確保日常協議供應的基礎上,積極發揮電商、微信小程序、“團購”等線上平臺作用,立足本區域保供基礎上,有需必應,不斷拓展保供覆蓋面,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積極肯定。
疫情期間,各示范基地及時調整生產品種,加大宜機化品種種植,全面推進機械耕整地、播種移栽以及部分收獲作業,充分發揮了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的優勢,極大緩解了疫情期間勞動力短缺問題,期間平均機械化率已經超過65%,節約下來的人力投入蔬菜搶收和包裝配送工作中。經統計,各示范基地在疫情防控保供期間日平均供應量達37.6噸。
在促生產、保供應的同時,各示范基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義務,展現了“主動作為、大愛無疆”的新時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風采,主動向區、鎮、村、慈善基金會、醫院、方艙、學校以及福利院等捐贈蔬菜等農產品累計超過383噸;主動帶動周邊農戶配送、銷售由于疫情突發帶來的滯銷農產品超過1000噸。
各示范基地立足自身實際,主動作為,很好的展示了引領示范作用,得到了央視《新聞聯播》、《朝聞天下》、上海電視臺SMG、《上觀新聞》、上海教育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三農、各區融媒體等各級宣傳媒體的廣泛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從目前創建工作發展情況看,還存在一些堵點、難點、痛點亟需破解和完善。
市民對蔬菜品種多樣化需求與示范基地為提高綜合機械化率所種植品種相對單一的矛盾。疫情期間這一矛盾更為凸顯,通過客菜采購調配較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但要高質量推進“機器換人”工作,提高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這一問題必須要破解。
目前蔬菜生產耕整地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播種環節還需持續發力,高密度移栽和采收環節還需努力破局,“有好機用”還需提升,要加大對應環節適用機具的研發與推廣。
目前示范基地存在“能用機”,階段性考核能通過的惰性思想,對于新農機農藝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使用的意識不強。必須通過加強對農機農藝兩融新技術的指導培訓,及時轉變觀念,突出機械化、標準化、專業化,及時更新現有的種植方式。
目前農機維修多依托銷售商、農機廠家支撐。疫情期間農機使用頻率加大,故障率上升,但受限于疫情防控,物流和人員流動不暢,示范基地農機維修和零配件供應難以及時提供,維修服務不足的問題被全面放大。
目前大多數農機手駕駛技能基本過關,但維修技能水平還顯薄弱。一旦農機具出現問題,不能第一時間進行診斷、排故處理,直接影響生產作業。一些新農機具的引進,使這一矛盾更加凸顯,農機手綜合技能素質提升迫在眉睫。
按照《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等文件要求,示范基地建設目標是“以點帶面”,全面提高上海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實現高質高效的蔬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努力為全國蔬菜生產“機器換人”提供“上海模式”打下基礎,確保“十四五”期末上海主要綠葉菜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75%建設目標。
示范基地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的建設機制。目前示范基地建設已初見成效,下一步要在試點的基礎上,在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方面持續發力,聚焦“高密度移栽”和“采收”等薄弱環節,攻堅克難、補齊短板,加快“以點帶面”推進力度,以更高要求建立一整套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產銷管理模式。
1.設施宜機化。全面落實《上海市設施菜田宜機化建設導則》要求,為全面提升蔬菜機械化生產奠定扎實硬件基礎。目前各示范基地已實現達標,要加強對其他蔬菜種植戶宣傳引導和扶持力度,引導鼓勵主動進行宜機化改造。
2.生產標準化。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緊扣上海青菜等6個上海主要栽種綠葉菜品種,結合實際,持續落細落實《青菜等(設施栽培)主要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3.作業機械化。針對“高密度移栽”和“采收”等生產薄弱環節農機具不足的情況,加快對應機具引進、研發、推廣。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聚焦蔬菜生產作業全過程,構建產學研優勢互補、成果共享的開放式平臺,同時試點蔬菜生產機械化向智能化升級。
4.管理智能化。大力推進設施菜田氣象監測、田間傳感器等立體監測體系建設,通過生長態勢監測,實現水、肥、藥等智能預警、決策和管控。
5.服務社會化。積極培育和打造一支分布合理、數量適用、服務過硬的新型農機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加強人員綜合技能素質提升,不斷完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全程機械作業、貯藏加工、產銷對接等產前產中產后“一站式”服務。
1.市級示范引導階段。通過27家示范基地創建工作開展,上海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作經驗,各區以示范基地創建為抓手,陸續啟動了本區域建設工作,以點帶面的工作格局已經形成。
2.重點環節突破階段。經過不斷努力,“高密度移栽”和“采收”等生產薄弱環節適用農機具不足的情況有所改善。高密度移栽環節,現有的韓國8行移栽機基本能滿足移栽種植密度要求,但必須人工取苗,效率受限。目前,市農機研究所以及金山愛娥、松江浦遠等合作社,正在分別自主研制全自動高密度蔬菜移栽機,已完成多次田間試驗并不斷改進;市農機鑒定推廣站緊扣適應性、先進性和可靠性,對康博自走履帶式收割機、達匯以及富來威的蔬菜收割機三款機型進行了收獲試驗驗證,部分機型現已得到較好推廣應用。
3.全面推進實施階段??偨Y上述階段性經驗,努力實現從示范引領向全面推進轉變,促進上海主要綠葉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率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機械化生產標準、全過程適用的農機裝備體系、過硬的農機作業服務隊伍,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上海模式,最終實現“十四五”期末上海主要綠葉菜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75%建設目標。
職能部門要積極引導示范基地建立“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處理好“一主”與“多樣”的關系。示范基地要優化種植品種,聚焦本市主要綠葉菜品種,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種植,不斷提升綜合機械化率,做實“一主”;“合作社”和“農戶”則可以在豐富種植品種上發力,做實“多樣”,兩者抱團,組成蔬菜購銷聯盟,發揮示范基地穩定的銷售渠道,較強的定價話語權,完善的物流配送等優勢,互為補充,改善蔬菜品種單一問題。同時在生產上前者幫助后者在某些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機械化率,達到引領示范、降本增效提質的目的。
一是要引進、研發菜地精準平整機具,實現菜地精準平整,為采收機械化筑牢基礎。二是以綠葉菜收獲機械為主攻方向,引進、研發適用的蔬菜采收機具。三是持續深入研究蔬菜耕種收各環節的技術銜接,要努力實現“保量”,更要“保質”。隨著水稻無人農場的加速推進,蔬菜生產智能化機械相關技術研發、驗證,試點也應提上日程。
引導示范基地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思路,立足自身實際,落實好《上海市設施菜田宜機化導則》、《青菜等(設施栽培)主要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等文件,處理好產量與品質、短期投入與長期獲益的關系,通過專項技術培訓、專題現場會、研討交流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示范基地農機具應用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加強農機售后維修服務基礎建設,一是農機手不僅要會“開”,還要會“修”,加強維修技能提升,做到“小修不出基地”。二是梳理區域內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優中選優,重點突出,構建分布合理、數量適用、服務過硬的農機4S店,做到“中修不出區”。三是市級層面依托農機廠商和大型農機銷售商,建立穩定的農機售后維修隊伍,科學的零配件儲備、調運,做到“大修不出市”。同時對于各區農機銷售商資質和能力進行甄別警示,杜絕只賣不修現象產生。
蔬菜生產“機器換人”,關鍵在人。農機職能部門在“把好用機”關的同時,做實“把機用好”。加強各示范基地調研,了解掌握機械化生產所需技能,聯系農機廠商、農技專家對育種、耕整地、起壟作畦、機具故障識別、維修以及農藝等技術進行強化專項技能培訓,使農機手能熟練操作維護各類農機具,高質量完成蔬菜生產任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