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水珍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監測院 廣西 南寧 530023
地理國情監測能夠客觀、全面、公正的監測與剖析地表自然狀態與人文地理因素的變化情況,及時發覺與改正決策執行過程中與預期目標相背離的行為,確保決策目標任務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推動自然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開發、更加有效的保護,同時還能夠為空間規劃體系的創建與開展監督工作等提供有力的基礎信息支持。
自然資源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類:①土地;②礦產;③水;④草原;⑤森林;⑥濕地;⑦野生動物;⑧海洋。以此為依據創建相應的八個一級類目,然后再結合實際需要細化設置多個二級類或者是三級類。以上類目中和地理國情存在直接聯系的有④、⑤、⑥、⑧。
對采集到的有關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并實行投影轉換,使各種數據能夠一同呈現于相同的地理坐標系之中。逐一構建地表覆蓋分類數據和過往采集整合的自然資源成果之間的轉換關系與內在聯系,實現數據轉換,而且實行數據的分析、整合、篩選與存儲等工作,創建包含了水、土地、礦產、草原等資源的自然資源地理信息數據庫。套合精度高于0.5m的正射影像數據,將此作為基礎,開展實地調研考察工作[1]。依次對兩類不同的分類指標機制的結果加以統計與比較分析,通過詳細研究,對自然資源調研、監測的分類指標機制做出改進,同時創建年度地理國情監測成果中與自然資源相關的地表覆蓋分類信息,從自然資源中找尋分類信息的轉換聯系。根據自然資源的分類情況,對每個圖層逐一采取自動轉換、人工調查與外業核驗的綜合調查方法實行轉換,并將此作為基礎實行自然資源的有關調研工作,創建自然資源調查成果資源庫,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自然資源的年度監測工作。
在創建與確定好自然資源與地理國情信息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之后,要把存在對應關系的地表覆蓋信息轉變成自然資源調查分類信息,若是不存在對應關系或無法有效確定的要在內業加以標記,有利于后續通過外業實地考察對其加以核實。整理的數據結合先進的分辨率高于0.5m的DOM,通過內業人工的形式來分辨出自然資源的變化圖斑,根據采集的影像資料來對丟失、遺漏的信息加以補充繪制,而對于無法滿足采集指標需求的則應當就近歸類合并,同時還應對歸類合并的適宜性加以考量,需要盡量以客觀的角度呈現出自然資源的整體特點,與特點一致或是十分接近的自然資源類型圖斑進行歸類合并。當內業無法確切作出判斷的情況下,應當做好相應的標記,以便于通過外業來進行調查與核查。
整理得出的自然資源矢量數據在和國情數據套合影響進行疊合之后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因為自然資源專題信息數據是從多個部門得來的,比如水利、林業部門等,并且在進行矢量數據的收集工作時,一般使用的大多是分辨率不高的影像,并且數據的更新也不夠及時,但同時地理國情監測所采取的為分辨率比較高的影像,所以在進行疊加處理之時,自然資源矢量便捷就會和影像的紋理邊界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再結合我國規定地理國情監測影像是以當年的6月30日作為標準時點,采集在此之前的3月至6月的影像這一要求,所以具有很強的現勢性,而且分辨率也較高。所以,需要基于地理國情監測影像以及地表覆蓋分類圖斑兩項資料,來對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邊界加以糾正[2]。
在形成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專題數據時,主要需從各個部門已掌握的自然資源信息庫中獲取有效資料,而若是因為以上原因使得自然資源專題數據實際邊界已經產生了改變,對應的數據庫也沒有實行對應的更新調整。比如,部分森林早就已經遭到砍伐,而后續所栽植的幼苗尚未生長成林木,也有部分以前栽植的幼苗現在長成林木,還有部分水系在通過裁彎取直處理之后,現有的水體相較以往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由于未能及時實行年度監測更新,導致數據庫之中記錄的信息依舊是成林、幼林等,與實際現況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在進行數據收集的時候,需要按照影像紋理,收集自然資源邊界,嚴格依照自然資源分類標準來準確地將其歸入對應的類別。當邊界變化的歸類無法確切確定的情況下,需要再結合外業考察核驗等措施來詳細確定其所屬的類別。
外業調查是基于內業提取、轉換以及收集的自然資源信息的數據層中開展的,然后再由內業參照外業整合得出的數據結果,加以匯編梳理,結合正射影像信息與實地樣本,每個圖斑逐一編輯與修正,對于外業核查期間采集到的補測信息,在進行編輯過程中應當注意和其他自然資源因素之間要保持良好的協調關系。
按照外業調查成果,逐個加以核查驗證與調整,以此做好自然資源每一數據圖層的生成工作。查驗各個圖層相互間的拓撲關系,分析有否存在相交、疊合以及圖斑之中有否存在裂縫等問題,然后加以修正調整,保證每一自然資源的每個圖層之間都能無縫連接[3]。
全程依照“兩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在開展質檢工作時,必須要仔細遵照自然資源監測有關的技術規范條例與項目設計方案中提出的技術規定,保證監測結果能夠達到預期標準。創建巡回檢查機制,全程把控好工作質量,質量的管理與控制應當從始至終貫穿技術決策、資料采集、信息整合、外業核查、內業整理、數據庫創建等監測工作的全程之中。
嚴格落實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統一性編制的檢查質管方案與有關技術規范,確保質量管理工作的協同性,并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對于巡檢和一二級檢查環節中發覺的問題,特別是出現較為頻繁的問題,需要立即進行原因分析,并將相關信息歸納收集起來,以供后續參考,并制定有效的規避策略。
對于成果信息目錄與資料等需要進行仔細的整理,以此為后續數據成果的統一創建數據庫奠定信息數據基礎。
地理國情監測結果包括了各種自然資源的分類圖斑,而且每一年度的數據更新能夠及時修正全省范圍內的自然資源分布狀況與數目屬性,在2015至2018年的時序結果能夠提供自然資源變化狀況的分析整合信息。基于對關鍵區域(比如長江、漢江經濟帶等)之中自然資源的全面調查,可采取提高監測頻率、調短監測周期、運用衛星影像信息與監測結果信息迅速采集以及下發變化圖斑等措施,充分滿足自然資源全范圍的監測運用要求[4]。
按照憲法同時結合一般資產的定義,所謂自然資源資產即是代表國家掌握或掌控的、預測能夠為國家與人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可以通過貨幣的形式加以計量的自然環境中各類物質財富的總稱,涵蓋了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財富與潛在的權利。當滿足了以下兩項條件之時,便可將其認定為自然資源資產,并且需要將其納入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之中:①與其自身相關的經濟權益有可能讓國家與人民享受到的;②其成本與價值是可以通過一定手段準確計算的。由于地理國情監測中開展信息收集工作時會堅持自然的“所見即所得”這一原則,能夠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整理匯編提供必需的定性與定量信息,也能夠為政府部門全面了解自然資源資產當下的實際分布狀況與變動狀況提供自然本底的、最直接的地理空間信息,能夠起到補足傳統單一統計信息的缺陷的作用,給完成自然資源資產統計工作提供了詳細、全面、高價值的信息支持與統計條件。
在2016年頒布的《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中有確切提出,將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核心,實施各種空間性規劃工作,促進“多規合一”的有效落實,全方面的了解我國國土空間本底狀況,合理設置城鄉、農業、生態空間與升天保護紅線,提高對開發強度管理控制的重視,并嚴格監督主要控制線的落地實施,制定統一性的省級空間規劃計劃,為盡快達成“多規合一”目標、創建完善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機制積攢豐富的經驗。為了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以及城鎮開發邊界有效落實到位,可合理運用地理國情監測信息,來對低于耕地數目變化狀況、耕地占用補平狀況、永久基本農田占取與補充狀況實行監督了解,防止出現耕地退化問題,提高永久基本農田利用率,為制定耕地質量提升計劃提供信息數據支撐。
伴隨著建設空間的持續增大,人們對自然資源肆意開發掠奪,目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空間萎縮問題十分嚴重,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不僅需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還應當在生態修復與治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基于地理國情監測信息和統計整理結果,通過對自然資源展開全面調查,能夠綜合專題管理屬性信息與專業模型,來對監測區域內的用地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地質勘探、環境修復治理等加以分析,從而為自然承載力以及潛在開發價值的計算確定提供信息依據,為開展國土空間的生態修復工作提供指導意見[5]。
模擬預測是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運用,實行定量評價、風險預估等工作的關鍵措施。通過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期間所出現的水文變化、生態過程加以模擬,以國家與局部區域的角度來對自然資源生態系統有可能出現的變動實行預估與警示,以此為管理人員與決策人員編制應急預案與響應方案、為降低或者是解決風險帶來科學支持。根據年度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綜合地質災害、自然環境等有關先進的分析模型,能夠為地質災害的預測分析、生產開采引起的自然資源安全底線問題的預測分析、山林湖泊污染的治理等方面起到輔助作用,也讓自然資源風險預防工作具有更加可靠的數據預警支持。
結合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所給出的要求,根據地理國情監測結果的特征,合理對自然資源進行分類匯總,讓自然資源普查與監測工作得以更加順利、高效的進行,因此加深地理國情監測在自然資源綜合監測中的運用探究,存在較高的實用價值,值得加大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