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文學掃描"/>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凌逾 駱江瑜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將人類打了個措手不及,生產生活秩序也陷入非常態的停擺。一年過去了,我們在流調溯源、隔離管控、疫苗研制、篩查診治上有了更充足的經驗,但依舊無法完全擺脫疫情的影響,新一輪疫情不時卷土重來,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在港島的上空揮舞著。然而疫情的反復并沒有澆滅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希望,人類反借文學之火重新點亮生命之光。有關香港文學的圖書出版、學術論文、線上會議、評獎評優、文學跨界、藝術活動都有新的發展和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與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也在持續開展、深度進行。
香港文學經歷了2020年的“困頓”,在2021年迎來了蘇醒和復興。作家和學者們已能更從容地和自身、和疫情、和世界相處,并沉淀出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評論文章,多元觀照港島,不斷標注香港文學的新高度,呈現繁榮之姿。
小說是香港文學的重要文學類型之一。豐富綺麗的文學想象、不斷更新的文體實踐、多元融合的語言文字,賦予香港小說獨特的氣質。
香港資深小說家西西,已年逾八旬,雖然右手不便,但依舊保持著旺盛的寫作欲望,在查閱大量清初史料的基礎上,歷時5年,完成《欽天監》這一鴻篇巨制。《欽天監》立足于十七八世紀康熙朝的時代背景,暗合早期長篇小說《哨鹿》乾隆朝的故事,以宏闊的天文學、歷史學、幾何學、地理學、數學等知識,不斷用文字敘述蠡測欽天監這一神秘機構的可能。西西以周若閎與妻子容兒的書信為載體,用平和冷靜得近乎天真的筆調緩緩鋪開了近50年的中西碰撞之時代風云。《哨鹿》與《欽天監》雖有40年之隔,但一以貫之的,是西西作為小說家的悲天憫人。西西2021年還出版了散文集《牛眼和我》,源于1967—1968年《快報》的每日連載專欄“牛眼和我”,內容涉及時事、文學、藝術、潮流、生活瑣事及其看法感受,風格輕逸可親,筆調輕快清新。該書不僅完善了西西的創作譜系,也有助于我們了解西西早期的價值觀、創作觀、文學觀。其實,西西早期還有近十種專欄文字尚未結集出版,亟待出版社挖掘寶藏。
中生代作家董啟章創作小說等已逾26年。《命子》獲2021年第十三屆香港書獎后于內地再版。全書三個章節分敘“反映現實自我”的兒子董新果、“折射本我”的笛卡爾女兒弗朗仙、“象征超我”的虛構兒子花,也暗含對先父的追思,滲透對父子、爺孫、現實與虛構、自我與他者、個人與世界的哲性思考。《命子》中的弗朗仙和花延續《愛妻》中的“葉靈鳳機器”,董啟章大膽進行科幻小說實驗,擴容香港文學。《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是董啟章2021年的新作,分《活字降靈會》《浮生六記》《晨輝遺書》三部分來展現第一套以中文制作的鉛字——“香港字”這一“字靈”150多年來的起伏,抒寫了董啟章愛人、愛字、愛香港的眷眷深情。此小說與獲2021年“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組“最佳出版獎”的《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有著巧妙的互文對照,用最本原的文字串聯香港的前世今生。
中生代作家潘國靈近年碩果累累。2021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離》、散文集《回頭我就變成了一根浮木》、雜文集《事到如今》三部圖書。《離》以人生諸“離”(如離別、離島、離人、距離、離群索居等)為暗線,穿插作家的創作觀和香港這些年來的變化,啟人深思。當前內地只出版了潘國靈的《病忘書》和《失落園》,《回頭我就變成了一根浮木》是河南文藝出版社“小說家的散文”系列叢書收錄的第一部香港作家作品,從八個小輯回望人生、省思成長,情感素樸真摯,是繼《愛琉璃》《靈魂獨舞》后,潘國靈在詩性散文實踐上的又一次嘗試。《事到如今》中的文章大多來自潘國靈的專欄寫作,是立足疫情肆虐的當下,回顧“我城”過去20年的事件,建立歷史意識的對話,為變動、轉折而尋求創新的香港造像。潘國靈同時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擔任駐校作家并開設十三節小說課,對小說藝術和技巧進行新的思考。
新生代作家葛亮近年大作頗豐,精彩紛呈。2021年出版小說集《無岸之河》、中篇小說《書匠》《朱雀:十周年精裝紀念版》和“匠人系列”小說集《瓦貓》四部圖書,延續其《七聲》《小山河》《北鳶》《謎鴉》的一貫新古典主義抒情美學,以節制的語言體系深入中國文化肌理。2021年葛亮還有長篇小說《燕食記》在《收獲》雜志刊載,以茶樓興衰折射香港時代風云流變;中篇小說《側拱時期的蓮花》在《花城》雜志刊載,文化隨筆散敘家族史與中國藝術史的淵源。
“90后”作家周婉京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2021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新貴》,描繪從蘇北鄧樓村擠入北京紅城山莊的新型貴族李白這一群體,他們試圖改變宿命,卻不免墮落沉淪。知名作家許知遠為此書作序。
《香港文學》總編輯周潔茹2021年依舊左手編輯右手創作,發表了《吃時光》《回憶做一個練習生的時代》《小對話:女性》等小說與散文集,內核是扎實的現在時生活,從自身記憶深處發掘香港的中層和底層故事。
青年作家余莉的短篇小說《流到香江》,敘寫小人物秋芬、湯姆、華仔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起伏與糾葛。
香港科幻文學在2021年也有新發展。李佳蓬曾在香港學習、工作過多年,出版長篇科幻小說《青年世代》,借剛大學畢業的丹尼在歐洲聯邦議員權力中心的所見所聞來展現對人工智能、青年群體、泛娛樂化等問題的思考,頗具啟示和張力。林百成則對內地、香港機器人題材科幻電影的敘事結構、特效風格、人物形象進行了比較。
詩歌創作同樣異彩紛呈。2021年是《聲韻詩刊》創刊十周年,作為見證新世紀香港詩壇蓬勃發展的重要詩刊,經歷了從單純的立足香港本土到翻譯引介再到文、評結合最后到中英雙語出版的變遷,從港島出發一步步走向國際。《聲韻詩刊十年選》以作品詩藝為選取基準,文類風格豐富多彩:即事詩、都市詩、抒情詩、圖像詩、賦體敘事、懷人之作、自然寫作、本土寫作、粵語寫作、越界對話、生活化書寫、蒙太奇手法、超現實主義等,重現這十年間香港詩人對詩界的拓展和香港詩壇的洋洋大觀。《聲韻詩刊》還開設了“疫世讀詩”專欄,對疫情進行文學性即時觀照。曹疏影的詩歌集《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以新奇的想象、往復的對話和熨帖的文字為讀者帶來嶄新的閱讀體驗。香港知名詩人、翻譯家黃燦然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2021年發表的《黃燦然的詩》,繼續對哲學問題的終極拷問和人類存在的詩性思考。冰燕的《春天叢林的秘密眼睛(組詩)》,以輕靈熨帖的文字觀照生活和心靈。《工人文學》編輯鄭偉謙的《鵬》,想象雄奇,氣勢豪闊。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及散文獎、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及散文獎的莊元生的《詩三首》(《番薯頌》《固窮與自由》《拾木棉花的老人》),樸素天然,細致動人,《母親在公立醫院》以溫情筆觸消解了死亡帶來的可怖。《廣州文藝》2021年第6、12期都開設了“新詩眼——粵港澳大灣區詩人專輯”,輯錄優秀詩人詩作,努力將香港詩人放置在粵港澳大灣區詩人的整體性概念下,積極構建“嶺南文化共同體”。
散文創作也有新收成。蔡瀾最新散文集《人間好玩》,貫徹“活出人間好玩樣子”的生活美學,趣談人間“好物”“好吃”“好玩”與“有情”,真切動人。朱紅星個人作品集《隔岸的燈》,觀察人間百態,省思香港社會,全書五輯以小說、隨筆、評論、批評、詩歌等文體作為香港觀察手冊。香港文化評論人楊騏出版了《夢到內河》,收錄近5年發表于《大公報》《文匯報》《明報》《舞蹈手札》《青年電影手冊》的文化散論,既有香港本土的光怪陸離,也有游歷歐亞地區的聲色光影,從流行音樂到影視流光再到舞臺藝術,從文學作品到人物品評,以溫情的筆調全方位展現了香港文化的異彩紛呈。
2021年香港兒童文學領域風頭正盛的是高佩聰,其作品《等待》2013年獲第一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第一名,出版后獲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是香港第一部獲此獎項的作品,由此進入兒童文學創作成熟期。2021年9月,高佩聰憑《生日快樂》再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第七屆);同年10月,《生日快樂》又獲“2021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該作品采取上帝視角,以兩戶灣仔人家、三條線索交織來講述有關愛、家庭與成長的故事,文字清麗,圖畫精美,富有童趣與天然。黃芓程的《繪本日常》精選24部作品并附上閱讀體驗,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與家長分享親子共讀的經驗。張韻珊的《誰是魔法王》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為背景,講述珊珊第一次到外婆家過暑假,外公教會她和外婆游泳的故事,原畫入圍第五十五屆意大利波隆納世界插畫展,是香港兒童繪本的優秀之作。
文學批評作為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承擔著闡釋文學、價值判斷、確立經典、引導創作的責任。有關香港的文學批評和香港學者從事的文學批評從未止步,疫情帶來的時空失序讓更多學者在批評的園地尋求秩序、建造邦城。
在最能凝結學者思想的學術專著方面,趙稀方、霍艷主編的《轉折時代的漢語文學》,依托2017年召開的“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之交的漢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從轉折時代的漢語文學、左翼運動及其文學實踐、知識分子的道路選擇、不同地區的文學生產與文化運動這四個主題,條分縷析包括香港文學在內的漢語文學與歷史的復雜關系。香港知名學者陳國球教授的評論集《抒情·人物·地方》,以“抒情”為經,以“人物”為緯,立足“地方”香港進行爬梳評說,是賡續中國文學“抒情傳統”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2021年還出版了《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勾勒抒情傳統研究的來龍去脈,探究地緣詩學與華文文學研究,并以此作為重新思考、批判中國文學史的方法,哈佛大學王德威為其作序。顏敏教授的《華文文學的跨語境傳播研究》,對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文文學期刊的傳播策略及跨語境傳播進行比較研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的《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由看理想上的“20世紀中國小說”音頻節目脫胎而來,學術深度與學術趣味兼具,又有許子東個人魅力加持,一經發售,屢登各大文學圖書熱門榜單。該書始于1902年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終于2006年劉慈欣的《三體》,以百年編年為體例,以文本細讀為中心,以小說為方法,重繪20世紀中國文學地圖。朱文斌、劉紅英主編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13輯)》,收錄了2019年5月在法蘭克福召開的第一屆歐洲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和2019年11月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舉辦的第六屆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中的精選論文,從思潮、時代、社團等角度探究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理論問題,分析其發展現狀和趨勢。
學術專著之外,單篇論文也有凝練的學術閃光點。趙稀方教授的《香港:歷史、文學與認同》,從殖民統治與教化、現代性的悖論、反共政治與文化、香港本土意識和回歸前后的認同問題五個方面厘清香港的認同歷史根源。王文艷教授從葉靈鳳后期散文代表作《香港方物志》入手,探析其如何堅持“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在運用“西方話語”建構“中國立場”時不喪失自己的在地性、主體性和批判性立場。凌逾教授和張衡博士認為粵港澳的“沉船再生”敘事善于“以文化災”、由禍轉福,彰顯別樣的地域文化特色。馬峰博士認為香港歸僑作家董橋有深厚的印尼情懷,其南洋懷舊敘事雜糅“地理南洋”與“文化南洋”,分定格南洋、漫游南洋、離散南洋、超越南洋四種類型,構建自我身份認同。華南師范大學特聘研究員徐詩穎以哲性眼光提出董啟章沒有選擇香港作家慣常的“向后看”這一線性敘述模式,而是用球狀史觀回顧并反思歷史,實現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跨界打通,從而開辟出實然、或然和應然的多聲部交錯空間敘事。這樣一條錯綜復雜的敘述脈絡暗示著董啟章對香港過去的歷史和未來作重新想象和指認,不斷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賡續歷史、重返原鄉,并完成對百年香港史的新構。香港浸會大學唐睿教授從1970-1980年代香港作家之內地游記探討虛構與真實、文藝主張與文學實踐的關系。非虛構寫作中的寫實,也不必然等于客觀的敘述,作者在啟程之初,就已經懷著各自的文藝觀去“尋找”書寫的對象,“觀看”本身,就已充滿主觀性,而非客觀。李筱涵博士從生態文學批評視角分析《博物志》,探討董啟章如何借自然史書寫對香港的環境觀察與未來想象。
文學期刊積極打造批評的園地,在批評家、作者、讀者、編者的多元對話中,較完整地呈現香港文學批評空間。
《香港文學》作為香港歷史最久、影響力最大的純文學雜志,2021年依舊保持一貫的選文標準和辦刊質量,堅持“推動香港文學和溝通世界海外華文文學”宗旨,為香港文壇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每期開頭的“編者語”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從某種角度為讀者了解作品提供了諸多啟發,起到推介或導讀的功能。《香港文學》除了以小說、詩歌、散文、評論體例編排外,還開設“香港作家散文專輯”“九零后作家小說專輯”“香港短小說專輯”“陶然先生紀念與研究特輯”等專欄,對“香港性”進行提純、擴容和延伸。2021年第8期的評論欄目首次采用專論和筆談相結合的方式研討小說,在期刊編排和內容形式上作了新的探索。王艷芳的《在地感、年輕化與當下性——2021年〈香港文學〉綜述》進行了年終總結。《香港文學》立足“香港性”,也兼顧“次嶺南文化圈”,構筑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空間,在第三、七、八期推出“‘第四屆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說組獲獎作品特輯”“嶺南風小說專輯”“首屆大灣區文學獎小說特輯”,擴大香港文學的傳播與交流。
《華文文學》開設“文化自信與文學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峰會”特輯,刊載了張福貴、陳思和、蔣述卓、朱雙一、趙小琪、程桂婷和張菁的專題論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于2020年年末創刊,歷經一年多的發展漸趨成熟,設立“粵港澳文學瞻巡”“粵港澳經典重讀”等專欄,很有學科影響力和學術號召力。《粵海風》每期都設有“粵港澳大灣區文藝觀察”小輯,動態觀察、追蹤大灣區文學。《廣州文藝》2021年屢設《新詩眼——粵港澳大灣區詩人專輯》,關注詩人與詩作的動向。
跨界是時代大勢所趨,促使我們重新省思文學的范式和本質。香港擁有多元文化,受海洋文化浸潤、消費文化滲透、中西文化蕩滌,有混雜、多元、豐贍的異質性。多元碰撞已成為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香港文學與戲劇、戲曲、電影、地理、建筑、科技、非遺、網絡、音樂、舞蹈、美術、展演等門類跨界合作,多元碰撞,借傳統跟現代融合、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大眾文化跟精英文化的融合,呈現與內地文學迥異的文學樣態,實現從“破圈”到“跨圈”再到“融圈”的跨界傳播和再生產,彰顯著香港文學自身的深沉魅力與開拓精神。
創意寫作是高校中文系在當下的跨學科、跨媒介嘗試,也是純文學向大文學的跨界探險。香港創意寫作的發展早于內地,部分高校的發展已經邁入成熟階段,中西交融,并與文化產業結合,培養實踐型、復合型人才。香港城市大學的創意寫作強調學生跨媒介敘事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在攝影、電腦藝術、游戲、動畫、電影等方面的技能。香港浸會大學采用雙語教學模式,將創意理論與文化產業緊密結合,培養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香港公開大學創意媒體寫作結合電腦圖學、說故事以及跨媒體、多媒體和交叉媒體,課程設計包含小說與散文寫作、電影劇本創作、電影理論、短片拍攝與制作等,是香港第一個以全中文教授創意寫作碩士課程的高校,創意寫作文學碩士班在2020/2021學年第一次招生,2021年舉行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介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創意寫作的發展對內地漢語創意寫作多元化、專業化、國際化也有照鑒和啟示作用。
戲劇是綜合性的舞臺藝術。科技感與文學性融合造就了香港戲劇多元的風格與樣式。香港演藝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斯·梅特林克的象征派代表劇作《群盲》改編成粵語話劇,于2021年11月29日—12月4日上演。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香港話劇團,2021年也奉獻了《曖昧》《美麗團員大結局》《父親》《玩轉婚前身后事》《西奧》《往大馬士革之路》《霜遇》《余燼》《大狀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等精彩劇目,2021—2022劇季主題是“戲劇,回歸生活”,表達了希望疫情盡快過去,大家早日回到劇場的寄望。
文體跨界不僅是對文學題材的轉換遷移,也是作家思維的創造性再發展。除文體跨界外,各種藝術形式的嫁接和交流也引發各種形式的變革和創新。2021年10月19日,“水墨雙城——第十一屆深港都市水墨畫作品交流展”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美術館展出。不少畫作融合了文學性和視覺性,互相激活,呈現出“1+1>2”的審美效果。
首檔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綜藝節目《國潮粵品》,于2020年12月27日和2021年1月3日、10日在廣東電視臺珠江頻道開播,將“產業+文創+電商”破壁結合,將粵港澳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理念、互聯網思維相融合,組建“明星+網紅+工美大師+文創設計團隊”的創意組合,結合宣傳預售、直播帶貨等新型網絡經營模式,最終形成工美設計、產品孵化、銷售變現的新型產業鏈條。
電影藝術方面,香港華語影壇一改2020年頹勢,迎來了疫情以來的一次升溫與爆發,大量影片扎堆上映,叫好又叫座。香港電影有著深厚的商業電影傳統和文藝電影基礎,逐步呈現二合一態勢,出現商業電影文藝化、文藝電影商業化的市場模式,豐富了港片的類型與風格,促進中國電影整體美學發展。音樂傳記片《梅艷芳》、警匪港片復興之作《怒火·重案》、經典文學作品影視改編之作《第一爐香》等都是香江影壇在2021年的新發展。2021年5月20日,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累計票房近2200萬,奪得中國影史戲曲電影票房冠軍。《白蛇傳·情》也受到香港戲迷的熱情追捧,收獲了不少關注度。我們既能從中看到它對“十七年”傳統戲曲電影的借鑒和突破,也能看到新世紀電影技法、電影呈現和電影剪輯的高水平把控和巧妙運用,同時成功將粵劇推向大眾,在新時代煥發魅力與生機。
2021“香港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廣東省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協辦的大型文化交流盛事,旨在以藝術節的形式推動香港與內地城市的文化交流。4月17日—5月30日,“香港周2021@廣州”系列藝術表演放映及文化展覽共15場,以線上演出(騰訊藝術平臺)+線下展覽(廣州)的方式舉行,活動涵蓋文學、戲劇、音樂、舞蹈、電影、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多重互動,跨界融通。從跨場景到跨媒介,從跨藝術到跨次元,“香港周2021@廣州”穿“粵”舞臺,玩轉跨界,打造出“1+1>2”的藝術效果,吸引了不少年輕群體,為大灣區“文學+”“藝術+”跨界實踐提供了新動能,也提升了大灣區文學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料學轉向”是近年的學術熱門話題和新的學術生長點。不同于以往以批評為主的學術研究,史料學將史料作為一種方法,注重對歷史現場的還原和史料邊界的拓展,有助于夯實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基礎,拓寬相關研究的學術版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趙稀方教授近年來在文藝報刊研究上很有建樹,注重歷史研究和本土意識。文藝報刊研究一方面是歷史材料的還原與歷史現場的重返,另一方面也是文學歷史的建構與文學生態的重塑過程。香港文藝報刊研究在重現香港文學歷史、形塑香港文藝風貌上有著重要的史料意義和參考價值。趙稀方教授的《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以重返歷史現場為旨歸,注重史料和史論、地方性和中國性的結合,史料的豐富性和新穎性堪稱一絕,是“香港文藝期刊史料長編”的重要成果。趙稀方教授的史論研究既沿襲傳統史學家的正統,又有著自己的創新與發展。其《重寫翻譯史》又從翻譯的接受影響研究以及對港臺翻譯研究上為香港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和史學實踐。
古遠清教授雖逾八十高齡,但學術生命力依舊旺盛。其作品《“世界華文文學”的分布及其走向(上、下)》,立足華文文學學科視野,以史學眼光對香港文學等世界華文文學做了高屋建瓴的總結。《2020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年鑒》是古遠清教授和胡德才教授主編的第八部“華文文學研究年鑒”,通過“年表”“爭鳴”“綜述”“資料”“對話”“現場”“悼念”“書評”“目錄”“機構”“小史”“會議”12個欄目,反映“世界華文文學”這門學科2020年的基本狀況和重要成果,是研究包括香港文學在內的華文文學的重要工具性圖書。《世界華文文學概論》是“世界華文文學”新學科的開山之作,更是古遠清教授多年來華文文學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也為開展新時代世界華文文學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基礎。
華南師范大學凌逾教授一直為香港文學立論做傳,從2013年起每年堅持為香港文學做年度盤點,動態追蹤香港文壇的發展。凌逾和陸嬋映的《一個截面:香港文學創作的豐沛與精彩》以2019年出版的香港文學作品專著和論文為基礎勾勒香港文學的年度畫像,《2019年香港文學研究綜述》全面掃描香港文學的年度發展狀況。凌逾和張紫嫣、謝慧玲的《2020香港文學研究綜述》聚焦香港在疫情籠罩之下文學獨特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凌逾的《香港文學五年縱覽》則考察自2016年至2021五年間的香港文學,它既是一篇對香港這五年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總結性思考,也為未來的香港文學發展提供了一個指向和標的。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約請專家學者重新書寫400多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以散點輻射的方式探索文學史的邊界,重寫文學史,完成了《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文學在其間占據了不小的分量。《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與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錢林森的《中外文學交流史》、劉登翰的《香港文學史》有著學術精神和寫作理念的借鑒與互動,構成了香港文學另類“交流史”。
王家琪的《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從后殖民、現代主義、都市文化、生活化新詩及抒情5個關鍵詞切入研究也斯對香港文學的貢獻,全面梳理分析其由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專欄短評到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學術評論與研究,結合其文學創作,呈現也斯敘述的香港故事,重探香港文學史的關鍵面向。
古大勇教授總結了港臺暨海外學者文學史著作中的郭沫若、茅盾書寫的特征,指出其“去中心化”、去意識形態、多元化解讀的評價模式對文學史的撰寫有鏡鑒和參照意義。
閆海田教授打開1949 年后中國文學格局“一體化”結構中的縫隙,把“十七年”文學主潮之外被隱蔽的香港文學的歷史細節考慮進來,找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內地的文學關系,為香港文學“入史”提供切口。
汪文頂教授評論黃萬華教授的《跨越1949:戰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轉型研究》,被認為是跨時代、跨區域的著作,有鮮明的文學史特點。
臺灣作家余光中46歲到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書,長達11年,遂形成以余光中為核心的沙田文學群落。吳敬玲延續博論《1974-1985年間香港沙田文學群落研究》,再次考察、還原沙田文友群落的日常,豐富了香港文學史。
香港文學館一直以來關注社區書寫/街道書寫,以文字封住記憶、對抗遺忘、守住街道、留存香港,設立“我街道·社區創作班”,將個體的精神抵御轉為群體的行動抗爭,呼吁更多的作家與民眾加入,積極構建相對穩固的本土品質。“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獲何鴻毅家族基金之“藝術·改寫香港本地文化藝術資助計劃”和2018年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推廣獎,征得包括不少青年學生在內的廣大市民投稿,得到民間和官方的廣泛支持及認可。香港文學館集合54位跨世代香港本地作家書寫香港街道,于2020年出版《我香港,我街道》,以街道為題折疊過去與現在,深入香港的表象與內里,用記憶與文化維系過去、現在以及下一代香港人的精神。2021年香港文學館趁熱推出續作《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引入外地視角,包括中間臺灣作家以及現居外地的香港作家,以海外維度補全本土概念,在更多的參差對照中想象港人“離散的共同體”,同時切入庶民視角,書寫平民生活,建構一個風貌繁復的香港。“我街道·社區創作班”以港九新界的具體實存街道為核心概念,讓學員整理自身與居住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斷為香港的消失考現學注入新生力量,形成良性循環,社區文學/街道文學得以持續轉化和深化,可以期待“我香港,我街道”系列在不久的未來將再出續作。
香港文學的史論研究和史料轉向是當前的學術熱門,涌現出不少優秀的研究成果。香港文學界借此去蔽祛魅,重新審視“我城”,但有與內地文學相比,重大影響力的史料理論探討及史著撰寫在數量上仍較少,這與香港文學史學研究起步較晚有關,同時這項工作也需要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較長的學術周期,我們期待香港文學的史料學研究在將來能有更多新的突破。
后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不時侵擾人類,一次次打斷正常生活節奏。但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媒體等機構依舊保有韌性和激情,2021年通過各類線上線下相結合、網絡直播同步進行的學術會議維持著文學與批評的聯系,令香港文壇活力不減,生機煥發。在各類觀點的碰撞與激蕩中,香港文學面貌也逐漸清晰明朗。時至今日,香港文學在內地常被歸置到嶺南文學、華文文學、華語文學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學科視野中進行整體觀照。
2021年1月16—17日,“文化自信與文學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峰會”在汕頭大學召開,就“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發生與建構”“海外華文文學的實踐與意義”“僑鄉文化與華僑文學的聯系與發展”3個核心議題展開精彩發言和熱烈討論,既有對粵港澳本土文學的理論觀照,也有對世界華文文學的宏觀探討,對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繁榮和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21年3月5—6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再論近代嶺南文化與世界:物質文化、精神領域及情感結構”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香港置于次嶺南文化的文化地理空間討論,包括對本土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的解讀,進一步深化了香港文學的學術研究。
2021年5月21—22日,香港公開大學舉辦第一屆“華文創意寫作與跨媒介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分設“華文創意寫作學科研究”“華文創意寫作教學在大學、中學和小學”“創意寫作學科建設與跨學科發展”“創意寫作與文化產業”“創意寫作與跨媒體創作”“創意寫作與中國古典文化新詮釋”6個話題展開討論。《香港文學》第十期也特辟“創意寫作專輯”,推出8組作家作品及其對應的導師推薦語,推動創意寫作的發展,“在水中學習成為水”[1]。
2021年6月25—27日,“相遇與融合:首屆華裔/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依托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劃項目“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20世紀海內外中文文學”重點學科在西北師范大學成功舉辦。這是外文系華裔學科和中文系華文文學兩個學科的跨界融合,為華文文學的研究帶來了學術新貌和理論新變。
2021年11月5—7日,“第二屆浙江大學-哈佛大學世界文學工作坊——災難文化與華語文學: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的新方向”在杭州舉行。工作坊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邀請了八十多位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知名學者共同思考疫情等重大災難在歷史的各個階段的呈現方式以及人類對災難的應對、理解與反思,在全球—亞洲的框架下為華文文學研究賦能。
2021年12月7—8日,《華文文學》編輯部舉辦“新時代華文文學研究的守正與創新:《華文文學》2021年編委會”。會議就新時代新形勢下華文文學研究的新態勢以及《華文文學》期刊編輯的堅守與開拓進行了熱烈討論。期刊與研究學者合力促進華文文學研究。
除了各類學術會議外,各種評獎評優、資助計劃、文學展覽、節慶典禮和文娛活動也在持續開展,多元的閱讀活動和創意展覽讓文學擁有更多的存在空間,從廟堂走向江湖,扎根大眾,貼近民眾,不斷為香港文壇注入別樣的生機。
2021年伊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年度文學平臺計劃資助《字花》《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方圓》《聲韻詩刊》《城市文藝》《工人文藝》等學術期刊,通過“青年共享空間計劃”,“民、商、官”協作,共同助力為青年拓展文化藝術空間。
2021年2月8日,由香港各大高校學生會聯合主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第47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征文比賽結果公布。同年12月底,第48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征文比賽獲獎名單分組陸續公布,分為新詩、散文、小說、小小說、文學評論、翻譯、兒童文學七大項,評選優秀作家與作品,并印制《青年文學獎征文比賽文集》,為香港文壇包括華語文壇挖掘、扶掖并輸送文學新人。
2021年5月8日,由香港詩歌節基金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鳳凰網等協辦的“第七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IPNHK)系列”第一階段于線上開啟,至8月結束時,總播放量超過330萬。第二階段于2021年11月20日推出,延續到2022年年初,并增添“向詩人致敬”的紀念環節。2021年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以“突圍:朗誦與對話”為主題,借交流研討、詩歌朗誦和創意展覽拓寬疫情時代人類精神生活的空間,傳達出詩歌和藝術有著抵抗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突圍意義。
2021年6月17日,由香港出版學會主辦的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更注重香港特色,挖掘立足香港本土的大批優秀書籍。經過20位來自華文地區的專業評審,評出87個“出版獎”、9個“最佳出版獎”、4個特別獎。其中,“書籍設計獎”為2021年新增獎項,可見疫情雖造成香港圖書出版數量減少,卻沒有影響到圖書出版質量,出版社愈加精益求精,在文字編排、封面設計上花了諸多工夫,也契合了視覺時代讀者對圖書裝幀的美學追求。
2021年7月7日,由羊城晚報社、香港文學雜志社、澳門基金會、澳門日報社、澳門筆會等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征文大賽”各大獎項揭曉,18篇獲獎作品從五千多份來稿中脫穎而出。此征文以“灣區生活”為主題,以文學為媒介,聚焦灣區,面向全球,為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的形成貢獻力量。
第三屆“香港圖書館節”于2021年10月9日至11月28日由香港公共圖書館主辦,圍繞“喜閱有你 攜手同行”主題,通過AR互動體驗、故事劇場等超百場線上線下節目,探索閱讀的種種可能性。其中,《See字進入》多媒體視藝展覽頗具匠心,召集多位跨界創作者創造出上下左右4組視覺空間,用流動的影像和舞蹈為文字賦予靈魂,帶領讀者重新體味20世紀60至90年代香港知名作家的文學魅力,大獲好評。
文學孕育是過程性的,在延綿不斷的文學基因承繼與文化要素交融中展開,故而一年有一年之文學樣態、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景況。據2021年12月11日誠品書店發布的“2021年度閱讀報告”和謝雋曄的《淺談香港疫后閱讀風氣及圖書出版近況》顯示,文學、心理和勵志書籍在香港市場都占有不少銷售份額。2021年的香港文壇總體上呈現創痛與希望同在、溯歸與展望共生、本土性和世界性齊備的文化圖景。無論是有關作家作品的微觀研究和文學史的宏觀把握,還是從思維模式到理論范式的新變,亦或從思想資源到學術背景的融合,香港文學整體上表現出與中國內地文學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美美與共的美學樣態。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港島與灣區的聯系日益緊密,各種組織、機構、研究中心、實踐基地相繼成立,學者往來、民間交流前所未有地頻繁,數據、資源、資金、人才共享共有,人文灣區命運共同體正在逐步形成。也許受疫情反復的影響,2021年香港文學界與往年相比仍不免寂寥,偶有喟嘆,但文學意義就在于面對災難時仍能給予讀者堅強生活的信心、向往美好的勇氣和對精神文化的不懈追求。在大灣區的建設下,在香港和內地的戮力同心下,香港文學總會面暖而立,向陽而生,迎來新的文藝大繁榮。我們也期待著香港文壇能在疫情之后乘著大灣區建設的時代之風迎來黃金時代。
注釋:
[1]徐晨亮:《在水中學習成為水——〈香港文學〉創意寫作專輯綜述》,《香港文學》,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