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彩艷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0)
近幾年,數字虛擬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新聞傳播也不例外。與此同時,媒體競爭日趨激烈。較之網絡媒體來說,傳統新聞節目傳播技術處于滯后狀態,無法給予受眾良好的互動體驗,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將數字虛擬技術應用到新聞傳播中,可以改變傳統新聞傳播形式,提升新聞傳播受眾的觀看體驗。因此,探究數字虛擬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數字虛擬技術是以數字影像為基礎的虛擬在線技術,具備超越三維模型的真實再現能力,能夠對環境、物體對象無限逼真,進而在FLASH(存儲芯片的一種,可經特定程序修改內部數據)的支持下,高速流暢地播放文件。在文件播放的同時,可借助鍵盤(或鼠標)控制畫面,切換視角,給予觀看者身臨其境的感受[1]。
數字虛擬技術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自第一臺數字虛擬設備“Sensorama”問世,數字虛擬技術就在軍事、游戲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優勢,特別是虛擬游戲,可以給予玩家逼真的體驗。近幾年,數字虛擬技術開始覆蓋工程制造、城市規劃、新聞傳播、醫療保健等諸多行業領域,常見的有虛擬人播報、虛擬手術系統等。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數字虛擬技術可以打造高清、超真實的虛擬影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利用數字虛擬技術,可以高清晰地呈現新聞定位、特色內容,增強傳播效果。特別是在自媒體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應用數字虛擬技術,可以真實再現新聞素材,提升新聞節目的視覺效果,增強新聞受眾的新鮮感、親近感,吸引更多受眾觀看,進而幫助新聞節目抵御自媒體的沖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持續發展[2]。
在傳統新聞影像內,報道者僅需要關注新聞事件范圍內的細節,新聞傳播內容僅可涵蓋受眾全部視域觀察角度。而數字虛擬技術的視域較為廣闊,需要報道者對周邊全部場景相關細節(觸感、光線、聲音、人物表情控制、事物真實呈現等)進行觀察、分析,預先設計方案,為新聞細節的全面把控提供支持,確保受眾產生參與感,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數字虛擬技術具有極強的交互操作性、導覽性。在FLASH的支持下,可以借助鼠標控制環視方向,根據需要點擊某一方向,實現從一個新聞現場到另外一個新聞現場的漫步,同時為觀眾360°呈現新聞現場。部分情況下,還可以根據觀眾需求,添加語音、視頻、動畫、音樂等多媒體內容,滿足觀眾閱覽、參與的體驗需求[3],并根據受眾反饋調整新聞內容,為新聞傳播內容的深度、全面性以及傳播速度的增強提供依據。
沉浸式新聞是數字虛擬技術在新聞傳播中應用的主要表現之一,強調在新聞生產中幫助受眾從新聞場景中獲取第一人稱視角體驗,重塑用戶體驗。即受眾進入新聞虛擬傳播環境中,以第一視角獲取沉浸感,基于數字三維形象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場,產生對新聞事件細節的認識。數字虛擬技術在新聞傳播中應用,可保證虛擬世界出現的新聞事件在現實世界仍然合理,非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受眾可在虛擬世界產生強烈在場感。較之傳統的文字、圖片、視頻結合的新聞傳播模式而言,融入數字虛擬技術的新型新聞內容生產強調第一人稱的場景體驗與360°全景影像再現,確保受眾獲得新聞現場的場景代入感、沉浸感。
由數字虛擬技術打造的不同類型新聞之間,沉浸度具有較大差異。根據沉浸度的深淺差異,可以將數字虛擬技術打造的新聞劃分為半沉浸式新聞、全沉浸式新聞。前者主要借助360°全景影像打造虛擬場景,滿足多人協作體驗要求;后者則需要借助網絡瀏覽器建立數字虛擬場景,從視覺、聽覺等多維度刺激受眾感官,再造現實,滿足受眾深度沉浸要求。
3.1.1 拍攝360°全景影像
根據沉浸式新聞的要求,新聞傳播者應摒棄傳統聚焦于新聞某點描述的方式,而借助360°全景相機(允許用戶拍攝高動態范圍的全景照片并反映光線變化的相機),在整個空間的中心視點放置機位,順利完成空間敘事。在空間敘事中,允許受眾在觀看期間自由選擇新聞事件現場的觀察方向,自由感知新聞事件承載的信息。
360°全景相機是基于數字虛擬技術的沉浸式新聞空間敘事的重要載體,可以打造具有強烈體驗感、現場感的新聞內容,促使受眾在了解新聞事件的同時產生新鮮感。比如,廣州日報利用360°全景拍攝方法拍攝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立意緊扣建黨100周年主題,全景展示紀念館。數字虛擬技術支撐下的新聞現場(中共一大紀念館)以受眾為全景影像的中心視角,由新聞媒體合理設置新聞熱點,通過熱點切換引導受眾實現空間轉移。在空間轉移過程中,受眾可在虛擬空間內感知現場,實現受眾在未實際進入現場的情況下,立體化、沉浸式地參觀現場,同時呼應特定時期的新聞熱點話題,有效拓展受眾的認知空間,彌補現實新聞傳播的不足。
3.1.2 建立數字虛擬場景
在基于數字虛擬技術的沉浸式新聞傳播過程中,建立數字虛擬場景非常重要。數字虛擬場景需要在無法復制的場景內傳播新聞信息,保證新聞傳播質量。根據受眾感官體驗需求,數字虛擬場景的建造需要借助可視化設計方法[4],即借助基于網絡瀏覽器的三維建模語言,以預先寫好的新聞腳本為敘事主線,在網絡環境中疊加人物場景,利用渲染的方式重新打造虛擬場景,將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物還原到腳本的敘事狀態,真實描述三維物體、物體行為,確保虛擬人物的面部表情豐滿,且肢體動作協調度與真人差異較小。在虛擬場景打造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貫徹“所見即所得”的原則,利用三維建模節點,配合網絡接收數據,實時渲染場景,便于受眾在新聞場景內無限自由瀏覽方向,隨機啟動新聞事件,滿足數字虛擬新聞傳播場景對象主動交互與被動交互需求。
打造數字虛擬場景,新聞媒體可以依據線性敘事思路,圍繞時間軸展開新聞事件,局部疊加文字、配音旁白,促使受眾沉浸在人為設置的虛擬場景內了解新聞事件[5]。比如,湖北電視臺系列報道《“荊”彩圖薦》,通過數字虛擬技術融合了微縮場景(現實世界已存在,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并向受眾展示的場景)、真實述評,打造了無限真實的新聞現場。虛擬場景布置中的微縮模型高度真實細膩,獨特的微距攝影方式精彩美觀。同時在數字虛擬技術的支持下,新聞主持人可與真實模型、虛擬元素展開互動,以全新的可視化效果闡釋主題。
在虛擬人智能化、場景化全面推動的數字化時代,新聞傳播可以虛擬人為載體,實現講述新聞事件的物理空間、新聞事件講述的語境融合,匯聚受眾視覺、聽覺等多重身體感官,塑造傳統電視新聞無法達到的遠程在場[6]。比如,央視網在2022年全國兩會報道中運用了數字虛擬技術,推出虛擬現實全景式報道H5互動作品與H5全觀感策劃產品。在相應新聞傳播作品中,全景照片攝制技術與數字虛擬技術進行了有機融合,受眾可以在移動智能終端上打開鏈接,瞬間置身于人民大會堂內部進行多方位場景體驗,并根據自身需求切換拉近或推遠、俯仰視角。同時在《C+偵探》特別節目中數字虛擬主播小C與專家學者、代表委員互動過程中了解兩會熱點,或者跟隨央視頻《“冠”查兩會》中超自然語音與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與真人主播互動步伐,快速轉換新聞場景,與多個地區的嘉賓進行連線互動,對兩會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
數字虛擬技術應用于新聞傳播時,網絡環境、數字虛擬設備續航的不確定性給新聞傳播效果造成了負面影響,也阻礙了數字虛擬技術在直播新聞、突發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僅可應用于已發生視覺奇觀類新聞的還原性傳播中。因此,后續新聞從業者應根據新聞傳播的固有特性,發掘眾多新聞源作用,優化新聞傳播環境,并引入更加穩定的數字虛擬設備,確保新聞傳播效果,給予受眾良好的新聞體驗,為數字虛擬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可持續應用提供依據[7]。比如,借助數字虛擬技術,打造新聞事件全景巡游場景,允許受眾選擇新聞事件當事人、群眾、記者等身份,立足不同視角感受新聞事件,并根據虛擬新聞環境內活動的真實反饋與新聞事件中出現的人物進行互動。特別是社會公共價值較為突出的記錄性、災難性新聞事件,借助基于數字虛擬技術的新聞現場還原,變更傳播者、受眾互動對象地位,能夠引發受眾共情,使其自行探索、感受,加深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
數字虛擬技術是一種兼具高清、超現實、強大交互功能等優勢的技術,可以增強新聞傳播效果,增強新聞傳播過程的交互性。因此,在新聞傳播中,制作人員可以恰當應用數字虛擬技術打造沉浸式新聞,利用虛擬人報道,積極創新新聞傳播的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新聞傳播體系,贏得受眾的認可,提高新聞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