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媛 劉曉瑋
(濰坊口腔醫院正畸科 山東 濰坊 261021)
先天性缺牙是常見的口腔疾病類型,主要是指牙胚發育不充分而導致未能形成完整牙的情況,主要表現為牙齒未形成、牙齒缺損,甚至全口無牙。先天性缺牙不僅會對口腔牙列完整性造成不利影響,還會導致咀嚼、言語功能減退,牙列不齊、脫落等,甚至還會由于牙位缺失導致食物嵌塞,引起牙周病、齲齒、口臭等系列病變,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水平。多通過口腔修復、口腔正畸等為主,但單獨治療往往顧此失彼,療效均一般。在常規口腔修復基礎上加用口腔正畸治療能通過矯正裝置對抗畸形,有利于提升整體修復效果[1]。為此,本研究選擇2019年4月-2021年6月我院診治的84例先天性缺牙患者進行分析,結果內容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6月我院診治的84例先天性缺牙患者展開研究,對其以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參考組和實踐組各有42例,參考組中有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24-43歲,年齡平均值(35.42±3.37)歲;缺失部位:側切牙13例,中切牙15例,第二前磨牙14例。實踐組中有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24-43歲,年齡平均值(35.42±3.37)歲;缺失部位:側切牙13例,中切牙15例,第二前磨牙14例。對其一般資料展開對比,檢驗值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參考組給予常規口腔檢查修復治療:經X線檢查及醫師診斷等確診,掌握缺失牙數量,明確缺牙部位及牙周具體情況,制定具有診斷性的口腔修復方案,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進行調整,行口腔修復治療。同時結合患者意愿,了解患者治療需求,對其進行局部義齒、隱形義齒、金屬鑄造橋、烤瓷橋、烤瓷冠等治療。
實踐組則加用口腔正畸治療:在接受X線檢查、醫師診斷后,掌握患者缺牙數量,明確缺牙部位,掌握牙周具體情況,對患者實施口腔修復聯合口腔正畸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口腔修復聯合口腔正畸治療方案,與患者意愿及牙周相關情況相結合,對患者實施固定矯治器錯位牙列、扭轉牙列等治療,及時將阻生牙和殘余的留牙根清除,適當配備牙齒修復體,臨時建立冠橋,及時對牙間距和牙位進行有效調整,密切觀察牙冠邊緣密合狀況。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修復效果及對咀嚼功能和語言功能的影響。①修復效果的評價從修復顯效、修復有效、修復無效三方面進行評估,修復總有效率=修復顯效+修復有效。②對咀嚼功能及語言功能的影響情況采取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其中咀嚼功能主要評價患者咀嚼情況,包括穩定度、咀嚼自愿程度、咀嚼時有無異常、進食食物的類型、咀嚼情況、對食物的影響、對消化功能的影響等十項,得分區間在0-50分之間,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咀嚼功能和語言功能越好。針對語言功能則主要評估患者發音情況,共包括10項問題,各項問題均計分0-5分,分值高低與語言功能高低呈正比。
1.4統計學分析
將SPSS24.0統計學分析軟件作為數據處理工具,修復效果的評估用n %表示/χ2檢驗,咀嚼功能及語言功能的評估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述/t檢驗,差異形成對比價值則有:P>0.05。
2.1 修復效果的評估對比
實踐組修復顯效25例,修復有效15例,修復總有效率為95.24 %(40/42)。參考組修復顯效18例,修復有效14例,修復總有效率為76.19 %(32/42)。組間對比χ2=6.222,P=0.012,有統計學差異性特征。
2.2 咀嚼功能及語言功能的評估對比
治療前,實踐組咀嚼功能評分(25.12±5.46)分、語言功能評分(24.38±6.42)分,與參考組的(25.23±4.68)分、(25.02±5.87)分相比,t=0.099、0.476,P=0.921、0.634,無統計學差異性。
治療后,實踐組咀嚼功能評分(41.34±7.05)分、語言功能評分(42.32±5.41)分,與參考組的(34.43±6.47)分、(34.12±4.68)分相比,t=4.679、7.428,P=0.000、0.000,有統計學差異性。
先天性缺牙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患病率約為5%-10%,達爾文提出,在上下頜骨進化過程中會逐漸變小,使得人類牙齒體積明顯減小,牙齒體積變小并出現先天性缺失情況。先天性缺牙會對缺牙部位鄰近牙齒造成一定影響,導致鄰近牙齒無約束、無支持,而發生脫落、缺牙,甚至無牙等情況。且先天性缺牙患者面部發育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出現畸形化發育表現,牙齒美觀度也相對較低。且在。日常進食期間易出現嵌塞情況,導致出現系列口腔問題,造成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2]。
先天性缺牙患者最明顯的表現是牙齒的缺失和缺損,目前針對該病臨床尚無對癥治療方法。而采取口腔修復治療能根據患者牙體缺失原因、缺損情況等,進行針對性診治,通過設計并制作口腔牙齒修復體,以達改善并恢復患者口腔形態的目的,以保障患者機體和口腔健康。但單純采取口腔修復治療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食物嵌塞、咀嚼功能差、修復體破損、脫落或松動、炎癥反應、疼痛等,單獨應用在臨床中存在一定局限性[3]。口腔正畸能根據患者錯牙合畸形病因及發病機制等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和診斷結果實施對應的預防治療對策,以達到美觀牙齒的治療效果。口腔正畸治療使用不同的矯正裝置,以達到調整牙齒、骨骼、面部及頜面神經協調性的效果,以達到頜面部平衡。隨著現階段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患者為尋求美觀要求接受正畸治療。但正畸治療往往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整體效果而忽略局部,較難針對已經缺失或缺損的牙體進行治療,往往更難以解決牙周相關問題[4]。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及語言功能,結果顯示P>0.05,無統計學差異性;而治療后實踐組患者的咀嚼功能評分、語言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參考組,組間對比P<0.05,有統計學差異性。說明先天性缺牙患者實施口腔正畸與修復聯合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咀嚼功能和語言功能。對原因展開分析可知,正畸治療利用能糾正下頜關節紊亂情況,對牙周疾病實施針對性治療,依據人體生理特征,制作充分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人工修復體,將其應用于口腔畸形、面部矯正等治療中,以達矯正畸形、美化外觀的作用。同時針對兩組患者修復效果展開比較,結果顯示實踐組修復總有效率為95.24 %,明顯高于參考組的76.19 %,兩組比較P<0.05,具備統計分析意義。提示口腔正畸聯合修復治療能顯著提高先天性缺牙患者總體修復效果。分析原因可知,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能較好的調整牙間縫和牙列整齊度,提供更為舒適的口腔環境,對于義齒的種植較為有利,可避免因義齒種植而引起的系列不良口腔問題,促進矯正效果的顯著提升[5]。
綜上所述,針對先天性缺牙患者的臨床治療,實施口腔正畸聯合修復治療的效果顯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語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