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倩
(聊城市茌平區肖家莊鎮衛生院 山東 聊城 252115)
慢性病主要是指慢性非遺傳性疾病,具有病情遷延難愈、病程長等特點[1]。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均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類型,會給患者帶來嚴重危害,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且治療費用的不斷增加還會明顯增加患者家庭負擔。加之老年患者大多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不足,易產生交流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患者后續治療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積極為患者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尤為必要。傳統護理模式雖能在院內為患者提供基本的照護,但出院后患者往往難以得到及時且專業的指導,易出現不遵醫用藥,甚至放棄治療等情況。連續護理模式是新型護理方法,可針對患者病情制定有效且針對的護理策略,有利于保證護理的有效性和連續性[2]。為此,本文選擇2019年4月-2021年5月我院診治的88例慢性病老年患者進行研究,結果內容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5月我院診治的88例慢性病老年患者展開分析,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常規組(44例)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最大87歲,最小61歲,均齡(75.42±3.58)歲;慢性病病程2-8年,均值(5.14±1.26)年。實踐組(44例)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最大86歲,最小61歲,均齡(75.51±3.62)歲;慢性病病程2-9年,均值(5.27±1.31)年。組間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常規組予以傳統護理: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指導患者自行閱讀,說明不同藥物的具體使用方法和劑量,叮囑患者定期回院復診。
實踐組予以連續護理模式:①對患者實施綜合性評估,建立健康信息檔案,詳細記錄患者家庭住址、聯系電話、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掌握患者心理負性情緒產生原因,積極與患者溝通,為患者說明連續護理模式的具體內容、開展目的等,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說明后續治療的具體內容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促進患者主動參與到護理中,提升其自我護理意識。②健康宣教活動:每月定期舉行一次健康教育講座,通過一對多的教育形式介紹慢性病防治知識,主要以睡眠習慣、運動計劃等教育為主,在掌握患者發病機制后,促進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同時針對患者疑問采取一對一的形式進行講解,及時幫助患者答疑解惑。③飲食指導:與患者建立網絡平臺溝通橋梁,定期推送健康飲食相關知識,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通過幫助患者養成健康規律的飲食,能有效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制定更加適合患者的飲食結構方案,在合理分配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保證患者合理進食,叮囑患者飲食以清淡食物為主。④生活指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運動計劃,以慢跑、太極拳、走步等運動為主,叮囑患者睡前洗漱,用溫水洗腳以促進血液循環。通過記錄患者的血脂、血壓等指標,積極預防系列并發癥的發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自我效能及滿意程度。①針對患者自我效能的評估,采取自我效能評估表進行評價,共包含26個條目,6個維度(涉及按時用藥、血糖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足部護理及血糖異常應對能力),總分0-130分,得分高低與患者自我效能感高低呈正比。②針對患者滿意程度的評價主要從十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方面進行評估,滿意度=十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24.0統計學工具處理相關數據,自我效能計量資料的對比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述,經t檢驗,滿意度計數資料的對比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經卡方檢驗,P<0.05說明統計學差異顯著。
2.1 對比組間自我效能
護理前,實踐組按時用藥(10.68±3.56)分、血糖監測(9.22±2.13)分、飲食控制(17.27±2.85)分、規律運動(9.43±1.47)分、足部護理(12.56±2.13)分及血糖異常應對能力(13.86±3.47)分等自我效能評分,與常規組的(10.28±3.47)分、(9.11±2.56)分、(17.68±3.14)分、(9.64±1.65)分、(13.47±3.56)分、(12.96±2.34)分相比,t=0.533、0.219、0.641、0.630、1.455、1.426,P=0.594、0.827、0.530、0.149、0.157,無統計學差異。
護理后,實踐組按時用藥(14.13±3.11)分、血糖監測(11.39±2.13)分、飲食控制(20.38±3.47)分、規律運動(11.67±1.84)分、足部護理(15.38±2.17)分及血糖異常應對能力(16.94±3.27)分等自我效能評分,與常規組的(12.45±3.56)分、(10.08±2.16)分、(18.26±3.22)分、(10.44±1.71)分、(13.26±3.11)分、(13.84±2.41)分相比,t=2.357、2.864、2.970、3.248、3.708、5.062,P=0.020、0.005、0.003、0.001、0.000、0.000,有統計學差異性。
2.2 對比組間滿意程度
實踐組十分滿意25例,基本滿意17例,滿意度為95.45 %(42/44),常規組十分滿意20例,基本滿意15例,滿意度為79.55 %(35/44),經檢驗χ2=5.090,P=0.024,有統計分析意義。
慢性病病因相對較為復雜,疾病的發生與遺傳、醫療條件、社會條件、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且60%以上的慢性病發病原因均與患者自身不規律的生活方式有關[3]。由于疾病病程相對較長,患者在治療期間易產生焦慮、厭煩等負面情緒,嚴重甚至會產生拒絕服藥或逃避治療等情況,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現階段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往往會選擇養老機構和社區等進行護理服務,由于其利用率較低,加之老年護理服務平臺等尚未完善,往往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連續護理模式是近些年來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是指在患者居家恢復,或從一個就診環境轉移到另一個就診環境后,期間需要患者家屬、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共同配合,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為實現最佳預后而制定的針對性護理模式[4]。在患者轉移就醫環境后,需要制定連續的護理服務計劃。針對慢性病老年患者自身特點和病情恢復情況等,針對性制定有效的護理服務計劃,不僅能有效縮短患者病情恢復時間,還能有效降低患者出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保障健康服務的有效性和連續性。針對慢性病老年患者實施連續護理模式,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治療更為有效[5]。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評分差別不明顯,P>0.05;護理干預后,實踐組按時用藥、血糖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足部護理及血糖異常應對能力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性;同時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實踐組高于常規組,P<0.05,具備統計學差異性。
綜上所述,在慢性病老年患者的護理中實施連續護理模式相比常規護理的應用優勢更加顯著,在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提升其滿意程度方面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