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商河縣人民醫院中醫肛腸科 山東 濟南 251600)
混合痔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且多發疾病,此疾病具備發病率高的特點,據臨床不完全收集、統計資料證實,最近幾年因混合痔而在我院就診的病人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混合痔是指發生在同一方面的齒線上下,且發生靜脈曲張,并形成團塊,并沒有明顯的分界,且外面與內部向鏈接。混合痔疾病特殊,在治療中,容易發生直腸粘膜內脫垂情況[2-3]。直腸粘膜內脫垂是指發生于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端發生移位等情況,如果僅發生黏膜脫出,臨床則將其稱之為不完全脫垂,如果發生直腸全層脫出,臨床則將其稱之為完全脫垂[4]。直腸前壁黏膜如果發生長時間脫垂情況,將會誘發與導致病人陰部神經損傷,并因此而誘發與引起肛門失禁、直腸出血、潰瘍等情況。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情況后,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而我科室為了提高治療效果,給予病人最佳的治療,則采用分段懸吊結扎術治療方案。為了調研此治療方案實施效果以及優異性,于2019年度的1月至2020年度1月選擇因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疾病而就診于我科室的病人進行調研,具體實施情況、結果分析,見如下分析與闡述。
1.1一般資料
自2019年度的1月至2020年度1月選擇因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疾病而就診于我科室的病人進行調研,本次調研共納入病人數目為80例。參與本次調研病人中,性別為男者:41例、女者:39例,年齡跨度在35歲至76歲之間,中位年齡為55.21歲。混合痔分期如下:Ⅱ期者共計21例、Ⅳ期者為28例、Ⅲ期者為31例。病人與病人之間的一般資料上經軟件處理差異顯示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與本次調研病人均采用分段懸吊結扎術治療方案,具體如下:(1)術前處理干預:手術治療前,采取磷酸鈉鹽灌腸液對病人進行灌腸干預,同時進行腸道準備,并根據病人實際情況情況選擇局部麻醉方式,麻醉滿意后協助病人選擇左側臥位,對病人會陰位置實施常規消毒,在手術前的30分鐘進行抗生素預防感染干預。(2)手術方式:術中使用擴肛器擴充視野,在病人直腸前壁痔上動脈偏上的位置處,使用型號為2-0的可吸收型號線,貫穿病人肌層,并使用8字縫扎方式。在使用大彎止血鉗,按照病人直腸縱軸夾住內痔,再使用鉗夾經齒線上方的0.5厘米位置處開始,將內痔兩側黏膜位置,各留有0.5厘米左右于的黏膜。鉗夾內痔位置在大彎止血鉗下面,取電刀從病人痔位置齒線上方的0.5厘米位置處向上分離至2.5厘米左右,再用型號為3-0的可吸收線,基于保存基底組織上分兩段貫穿與懸吊。將距離齒線的0.7厘米位置處作為進針的第一針,每一次的出針、進針均在距電切距離的兩側邊緣各0.5厘米,深度約為0.5厘米位置處打結;將第一針上方的0.5厘米位置處作為第二針進針位置,貫穿寬度、深度于第一針相同;將第二針上方的0.5厘米位置處作為第二針進針位置,深度為1厘米,寬度為2厘米,第三針出針線和第一針所留線頭進行打結。第二段懸吊,在緊靠此結扎點開始重復第一段懸吊步驟,手術治療中,保存基底位置處的懸吊,實施肛墊重建,對痔中心動脈進行結扎,預防痔核脫落而誘發與引起出血的并發癥。再使用型號為7號的絲線在鉗下進行貫穿,并使用8字型進行結扎內痔位置,隨后使用大彎止血鉗貫穿結扎直腸前壁內脫垂黏膜。在取止血鉗夾持外痔位置的皮膚,并使用剪刀制作大小為1.5cm×0.5cm呈放射狀的切口,切口上端和齒線距離約為0.5厘米,將兩側皮緣牽拉開,將外痔組織剝離,同時切除。再進行皮緣修剪,保證病人肛門部分的皮膚平整。使用型號為3-0的可吸收線,在病人齒線下方的1厘米位置處,對準病人內括約肌下緣進行1針的貫穿縫扎,重建括約肌間溝,最后使用型號為1號的絲線,以間斷縫合方式縫合下方的切口。(3)術后處理干預:手術結束后,病人應臥床休息,待到病人麻醉恢復后,協助病人進行半流質飲食,在手術結束后的第一天,協助病人服用潤腸通便劑,同時足量、適當的以靜脈滴注抗生素的方式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從治療結果方面進行統計。
1.4 評價標準:(1)治療有效率:采用顯著、顯效方式表述,顯著:說明病人與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疾病有關癥狀顯著改善,顯效:說明病人與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疾病有關癥狀改善。(2)總結住院時間。(3)術后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將本文采取的數據均納入SPSS25.0軟件中進行處理,對于技術資料以(n,%)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有效率
80例參與調研病人,治療結果為顯著者:61例、治療結果為顯效者:19例,顯著率為61/80(76.25%),顯效率為19/80(23.75%)。
2.2住院時間
80例參與調研病人,統計病人住院時間,結果為3天至4天,平均住院時間為3.51天。
2.3術后情況
2.3.1肛門疼痛情況
80例參與調研病人,術后結束后,有3例病人出現中度肛門疼痛感,發生率為3/80(3.75%),我科室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選擇40mg的特耐針以靜脈推注方式給予病人后有效緩解,剩余77例病人服用西樂葆進行治療,每天服用1次,每次服用1片,病人并未發生肛門疼痛感。
2.3.2排便情況
80例參與調研病人,在手術結束后的1天至3天內,均排便,并未發生排便困難等情況,并未發生肛門功能障礙情況。
2.3.3肛緣水腫情況
80例參與調研病人,共有9例病人發生肛緣水腫,發生率為9/80(11.25%),經服用7天消痔散后肛緣水腫消退,無任何病人發生急性大出血、遲發性大出血情況。
2.3.4術后隨訪情況
80例參與調研病人,均進行為期12個月的隨訪,其中發生外痔復發者共計2例、發生率為2/80(2.5%),其中發生內痔復發者共計1例、發生率為1/80(1.25%),80例病人并無任何病人發生肛門失禁、肛門墜脹、肛門狹窄、黏膜外翻等情況,經門診復診結果證實,肛門外觀平整,病人肛門收縮力均處于正常范圍,并未發生肛管束帶。
混合痔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且多發疾病,此疾病具備發病率高的特點。混合痔以發生于肛門同一方位齒線上下,靜脈曲張形成團塊,內外相連、無明顯分界為主要表現的痔病類疾病[5]。臨床主要表現為便血、肛門部腫物,同時可伴有肛門墜脹、異物感、疼痛,部分病人還伴有局部分泌物、瘙癢。混合痔疾病特殊,會進展性疾病,隨著疾病的進展,部分病人發生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情況[6-7]。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主要發生人群為經產婦,重度混合痔會導致上方直腸黏膜發生松弛、下垂情況,最初發生在人體直腸前壁[8]。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發生早期,如果得到早期治療,可防止直腸黏膜環狀下垂的發生。在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治療中,分段懸吊結扎術為常用治療方案。分段懸吊結扎術治療中,會使用型號為3-0的可吸收線,進行Parks韌帶、Treitz肌縫扎與固定,可實現支持肛墊的目的,進而達到重建肛墊目的。在手術治療中,并未切除肛墊組織,而是采用固定肛墊組織,而且術中將病理性痔核切除,有利用所保留的內痔基底部,進行肛墊重建,并進行外痔切口縫合,最大程度的降低與改善因切除痔而誘發與導致的后遺癥與疼痛感。手術治療期間,將外痔組織切除后,經重建括約肌間溝,使病人術后肛周皮下的組織黏膜能夠附和在縱肌位置,促使病人肛門部分的張力恢復,能夠有效降低的痔瘡復發。
分段懸吊結扎術治療中,我們做出的分析,首先在進行痔上動脈區縫扎過程中,肛門部分病變位置會發生黏膜堆積情況,擋住操作者的視野,到時手術難以繼續,在此步驟操作者則使用組織鉗夾住松弛、成堆的黏膜,再將肛門鏡退出到肛門外,再使用型號為7號線進行黏膜結扎,并將其送回至直腸,將長線留在病人肛門以外,再進行后續操作時,可輕輕拉拽線頭,可利于查看、確定病人痔上面的動脈部分。對女性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病人,再進行痔上動脈區縫扎時,操作醫生可使用右手食指將其插入至陰道進行探查,確定能夠貫穿深度。
經本次研究結果證實:(1)80例參與調研病人,治療結果為顯著者:61例、治療結果為顯效者:19例,顯著率為61/80(76.25%),顯效率為19/80(23.75%),說明分段懸吊結扎術可有效的治療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疾病。(2)80例病人并無任何病人發生肛門失禁、肛門墜脹、肛門狹窄、黏膜外翻等情況,經門診復診結果證實,肛門外觀平整,病人肛門收縮力均處于正常范圍,并未發生肛管束帶,說明分段懸吊結扎術實施效果優異。
綜上所述,在混合痔并發直腸前壁黏膜內脫垂疾病治療中,分段懸吊結扎術治療方案實施效果優異,此方案治療效果優異,且安全性高,此方案值得臨床應用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