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明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適應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需要,不斷加強政德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1],并指出,“要善于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結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來明是非、辨善惡、知廉恥,自覺做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2]149。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做到學習運用與批判繼承同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舉,以此滋養新時代政德建設,引導黨員干部以理想信念強基固本,以先進文化啟智潤心,以高尚道德砥礪品格,努力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
黨員干部明大德,就是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明大德”居于“政德”核心要義之首要地位,是黨員領導干部首先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要求。“精忠報國”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傳統。立足新時代,奮進新征程,要傳承“精忠報國”精神傳統,涵潤忠誠的政治品格,教育黨員干部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傳承建黨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為堅守理想信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鑄就的精神譜系。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3]1早在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孟即認為,“臨患不忘國,忠也”[4]461,提出了有節之士應該忠于國家的核心思想。孔子用“居之無倦,行之以忠”[5]265表達忠的思想內蘊,要求忠于職守、不知疲倦地履行崗位職責以報效國家。《禮記》講“茍利國家,不求富貴”[6]336,表達了只求報效于國家,而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的品行和操守。傳統“精忠報國”思想既表現出深厚的憂國憂民情懷,又彰顯出中華民族愛國如家、為報效家國忠于職守、殫精竭慮,甚至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犧牲奉獻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厚的忠于祖國、“精忠報國”的思想資源。古代各個時期都不乏為國盡忠的文化典故和英雄故事,岳飛等英雄人物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精神傳唱千百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既表現出深厚的憂國憂民情懷,又彰顯愛國如家的情感。從屈原的憂國憂民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7]19,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8]36,顧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9]69,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349,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1]421,都反映了中華兒女深沉的憂國憂民意識,彰顯出“烈士之愛國也如家”[12]287“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13]522的家國情懷。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國融為一體,精忠報國、以身許國,天下為公,國泰才能民安、國富才能民豐,這種家國情懷和崇尚群體的價值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歷來是中華民族崇尚的人間大道,成為新時代政德建設的深厚思想文化滋養。
愛國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們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驅動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壯麗旗幟!”[14]277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要不斷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積極推進傳統“精忠報國”思想創造性轉化,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行大道、明大德,鑄牢忠誠品格。
1.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成為對黨忠誠的表率。對黨忠誠是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應盡的“本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15]入黨誓詞中明確要求共產黨員必須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對黨忠誠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16]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黨員干部只有錘煉堅強黨性,堅定理想信念才不會“缺鈣”,不會得“軟骨病”,也才能“精忠報國”。修好對黨忠誠的大德,黨員干部立身做人、為官從政才會有準星,履職盡責、干事創業才會有動力,抵制歪風、保持干凈才會有底氣。加強新時代政德建設,推進“精忠報國”思想創造性轉化,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從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人民至上的高度純化對黨的忠誠,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立場堅定,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錘煉鮮明政治品格,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做“兩個確立”的堅定捍衛者和踐行者。
2.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成為報效祖國的表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17]6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積極的弘揚者和最堅定的踐行者。過去一百年,黨領導各族人民百折不撓、浴血奮戰,共同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愛國主義壯歌,向歷史交出了優異的答卷。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起點上續寫偉大愛國主義新篇章,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征程肩負新使命,面臨新的形勢、新的考驗,黨員干部必須以拳拳赤子之心大力弘揚“精忠報國”傳統,以深厚的愛國情懷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努力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做出更大的成績,為把偉大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終身。
3.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成為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表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黨領導人民開創的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是基于經濟社會條件、歷史文化傳統、世界發展趨勢、人類文明進程形成的一條具有顯著優勢和光明前景的現代化道路,是造福中華兒女的偉大事業,是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始終圍繞著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最終匯流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8]歷史昭示我們,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要把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和對偉大祖國的熱愛體現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具體實踐中,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立場堅定、是非分明,兢兢業業、砥礪奮進,克己奉公、腳踏實地履職盡責,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黨員干部守公德,就是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社會公德是維持良好社會秩序健康運轉的潤滑劑,體現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黨員干部守公德的核心是要做到心中有民,切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仁政愛民”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加強政德建設,推進黨員干部守公德、立政德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新時代政德建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積極成分,推進“仁政愛民”思想創造性轉化,滋養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19]11傳統儒家文化倡導“仁政愛民”,主張國家興亡在于民心向背和老百姓的利害得失,體現出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優秀思想結晶。“仁政愛民”思想主張“民”是國家的根本,對國家的興衰治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要求國家必須重視普通民眾的意見和意愿,所實施的政策必須愛民、利民。“仁政愛民”思想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萌芽出現。孔子是這一思想形成的奠基人。孔子“仁學”思想的根本任務是要實現待人以“仁”,從“孝悌”“親親”的小愛到“天下一家”的大愛,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5]18來描繪理想的仁政社會圖景。孟子對“仁”進一步豐富,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0]7的思想,將民的地位和作用排在首位,對“仁政”的實施影響深遠。荀子提出“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21]573,闡釋了社稷與民的關系問題。《管子》指出:“人主能安其民,則事其主如事其父母。”[22]209《春秋左傳》中也說:“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23]422當然,需要明確的是傳統儒家主張的“仁政愛民”,雖然要求統治者尊重民意與民利,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政治統治。《六韜》記載,周文王向姜太公請教治國之方。太公回答:“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諸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24]45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這句話來闡釋我們黨帶領人民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的初心和決心。傳統“仁政愛民”思想所蘊含的重視民眾意愿、保護民眾利益、發展民眾權益的思想內涵,對于今天加強政德建設,強化黨員干部宗旨意識,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執政為民、勤政擔當、無私奉獻既是傳統“仁政愛民”思想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也是新時代政德建設對黨員干部守公德的內在要求。新時代政德建設要充分挖掘傳統“仁政愛民”思想的積極成分,推進“仁政愛民”思想創新性發展,教育黨員干部執政為民、勤政擔當、無私奉獻,心中有民。
1.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樹立執政為民的權力觀。新時代的“仁政愛民”就是要站穩人民主體地位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樹牢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爭做勤政愛民好公仆,真正實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25]135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建立新中國、取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能夠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始終堅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是我們取得一切偉大成績的力量源泉,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我們始終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目標追求。偉大成就離不開偉大力量,偉大力量來源于偉大人民,人民群眾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從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果斷提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代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再到“不得罪腐敗分子,就必然會辜負黨、得罪人民”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傳統“仁政愛民”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和踐行。“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25]144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肺腑之言,詮釋了新時代共產黨人“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的堅定意志。黨員干部要常礪“無我”之境,常懷“愧民”之心,做到心中有民、肩上有責,胸懷為民之志、惠民之情,樹立為民服務的權力觀。
2.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敢于擔當盡責。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一直踐行的根本宗旨。“功崇唯志,業廣唯勤。”[26]105美好生活都是干出來的,黨員干部要有本領、能擔當、肯付出。新時代新征程,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積極汲取“仁政愛民”思想精華,練就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過硬本領,能夠帶領人民群眾深化改革、破解難題,朝著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努力前進。黨員干部要帶頭履職盡責,勤政務實,積極作為不妄為,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強化宗旨意識、敢于擔當盡責絕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求踐行于日常工作實踐,體現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要深刻認識新時代新征程對我們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深刻把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在我們工作崗位上的具體要求,切實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職業能力,提升為人民服務的實效性和滿意度。
3.永葆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情懷,弘揚無私奉獻精神。“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26]59“公”與“私”是驗證黨性強弱的試金石和照妖鏡,能看出一個領導干部的政德高下,折射其黨性修養水平高低。黨員干部要準確把握好公與私、情與理的尺度,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擺在第一位,做一個公私分明的人,在工作中行得端、走得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是黨員干部的本分,而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更讓人由衷信服、心生敬佩。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27]4淡泊名利,面對誘惑方寸不亂,是無私;把責任扛在肩上,敢于較真碰硬,勇于直面困難,是無私;把人民放在心上,舍小家為大家,解決民生難題,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更是無私。心底無私才能做到為人剛毅正直,處事公正有度。黨員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中堅、為人民服務的公仆,要堅持用正確的世界觀立身,以正確的事業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要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8]的執政理念,弘揚無私奉獻精神,追求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聽民聲、體民情、察民意,擼起袖子、挑起擔子、干在實處,以實際行動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交出讓人民滿意的“時代答卷”。
所有黨員干部要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人民,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防止“枕邊風”成為貪腐的導火索,防止子女打著自己的旗號非法牟利,防止身邊人把自己“拉下水”。立政德就要嚴私德,嚴私德要求黨員干部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嚴私德的核心是戒貪止欲、清正廉潔。清正廉潔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堅持和弘揚的優秀文化思想結晶。新時代政德建設要充分挖掘傳統清正廉潔文化資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做到嚴于修身律己、樂于接受監督、嚴格家教家風,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心懷敬畏,自覺把個人追求和人生價值體現在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之中。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26]61誠意正心、修齊治平、內圣外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體系,關乎民心向背。“吏不廉平,則治道衰。”[19]195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修身律己、清正廉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29]210是一種清醒的人生態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0]41是一種清朗的生活方式,“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31]404是一種清廉的高尚品德,“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32]44是一種清正的人格魅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33]209是一種清爽脫俗的人生境界。清正廉潔在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中,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主張,更是一種政治實踐。這種政治實踐既體現在“懸魚太守”“以廉為金”等廉潔典故中,更體現在如包拯、海瑞、于成龍等清官廉吏的政治踐履中。中國歷史上涌現出大量的清官廉吏,這些清官廉吏雖性格迥異、經歷不同,但都一身正氣,剛正不阿,敢于為民請命,為了維護民眾利益不惜丟官罷職,甚至犧牲個人生命。這些清官廉吏的偉岸身影,是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中永遠值得敬仰的豐碑,他們的崇高人格和豐功偉績,閃爍著克己利他的人性光芒,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清正高潔的道德品質和仁政愛民的優良作風。他們又像是中國歷史不同時期豎立的一面面銅鏡,矗立起的一座座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道德標桿,激勵著人們崇德修身、見賢思齊的高尚追求。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品格、他們的作風,為世人稱頌、借鑒和效法,直到今天仍為黨員干部提供道德滋養。
清正廉潔是黨員干部的做人之本和從政之基,是從政之德的基本要求。黨員干部要傳承中華文化崇尚修身律己的傳統,從中擷取精華、汲取營養,做清正廉潔的表率,自覺把個人追求和人生價值體現在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之中;自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嚴格把黨章黨規黨紀的約束轉化為自己的操守和行為。要在正確立身處世和規范用權的同時,很好引領社會道德風尚,營造清廉向上的家教家風。
1.崇尚氣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19]235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績觀,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用人民賦予的權力造福人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19]207還要加強君子人格的教育,“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26]97,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6]241,堅守清正廉潔原則底線。新時代新征程,黨員干部面臨更多考驗和誘惑,包括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腐朽思想的侵蝕。越是浮云遮眼、亂云飛渡,越要堅守底線、站穩立場。黨員干部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與謹慎,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筑牢思想防線,慎權慎行、慎獨慎微,防微杜漸、守正篤行,始終把黨紀國法裝在心中,做到辦事公道、光明磊落、心懷坦蕩、廉潔自律。
2.律己修身,練就共產黨人的“金剛不壞之身”。牢固樹立廉潔自律意識,守住拒腐防變防線,堅決抵御腐朽沒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物必先腐,而后蟲生。”[26]217欲立事、先立心,心中有戒才能嚴私德,黨員干部只有始終保持對道德法紀的敬畏之心,堅定立德固本,堅守原則立場,才能懷德自重,廉潔自守。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26]213來提醒黨員干部,勤儉節約、約束自己,則百事興旺,奢侈浪費、放縱自己,則惡事發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26]219儉則興,奢則敗。崇儉戒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黨員干部絕不是無關緊要的個人生活問題,而是關系到黨性修養和政德建設的大問題。黨員干部要從自身做起,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要注重修身養德,自覺陶冶道德情操,把“做官”與“做人”統一起來,把“立言”與“立行”統一起來;要做修身律己、清廉自守的表率。
3.廉潔齊家,筑牢反腐倡廉的堅固堡壘。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黨員干部成長建功的大后方,后方安定才能工作安心,必須注意言傳身教,管理好家庭、開展好家教,營造好家風,正確引導和嚴格監督配偶子女,防止“枕邊風”“打冒支”。在我國不同時代的家規家訓中,有很多內容都在教誡子女及家人要清正廉潔、勿貪勿奢,如《遂寧張氏族譜》中的《家規輯要》有“凡我子孫,務須屏除惡習,力于勤儉,然后家道可興”[34]28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35]要從小教育子女,從點滴生活細節做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36]570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要求黨員干部“帶頭讀書學習,修身養志,增長才干”[37]。引導家庭成員讀書修身,無疑是值得提倡的富有成效的涵養家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