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有不少女性產后患上抑郁癥。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低落和愉快感喪失、精力疲乏,伴隨癥狀包括焦慮、睡眠障礙、性欲下降等。我們知道新媽媽產后受自身激素的影響,情緒會有波動,但家庭環境的影響卻不容小覷,甚至更加重要。本文從家庭環境的角度做幾點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新手的爸媽:
1.夫妻不分房共同帶寶寶 寶寶剛出生,夜里要吃奶、換尿布等,作息被打亂。有些新媽媽處于對新爸爸的考慮,比如爸爸白天工作,晚上需要好好休息;或者有些爸爸覺得家里有月嫂或長輩幫新媽媽一起照顧寶寶,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呼呼大睡了。這從情理上可以理解,但作為新媽媽,仍然是希望夜里照顧寶寶的時候爸爸能夠陪在身邊。
2.不剝奪媽媽帶睡的權利 如前所述,新出生的寶寶,吃奶、換尿布的頻次高,睡眠自然會被打斷。家人有時出于對新媽媽的愛護,晚上會把孩子抱走由其他人照顧。這樣做看似出于好意,但有時候對新媽媽來說也是一種剝奪。出于母親的本能,母親需要時刻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黑白顛倒的生活也只是一個階段,人的本能會調節自身以適應這種變化。
當然,如果新媽媽有自己的主張,孩子單獨放一個房間或有其他的安排,那這也是新媽媽自己主動的安排,而不是被動的。
3. 媽媽決定如何帶孩子 家中增加了新成員,婆婆媽媽過來幫忙,或者家里請了月嫂,孩子的一切事宜她們都包攬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新媽媽的感受是:自己生完孩子之后,感覺不到自己是一個母親了,帶孩子這件事不受自己控制,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按照“她們”說的做。一切都失控了,這種失控感會讓新媽媽產生無力感。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退縮。或者內心的憤怒無法表達。
所以說,這些小家庭外部的人,始終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協助者”的角色來幫助新媽媽度過這一階段,而不是”替代”新媽媽來育兒。
4.不執著于科學育兒 很多的新爸媽,在孩子沒出生之前就會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這當然是很好的,但也沒有必要過分執著于科學育兒,并不是說科學育兒不對,只是我們要認識到一點: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每個孩子也不一樣。
科學育兒的知識只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指導方向,具體還是結合到每一個孩子自身的特點。比如說孩子要按時按量的喂奶,但有的孩子可能食量大一點,消化得快一點,我們再按時按量,孩子可能就一直吃不飽,會一直哭鬧,如此媽媽就產生焦慮。所以在一些非醫學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根據自己的觀察以及自己的本能養育孩子。自己孩子哪不舒服,媽媽肯定是知道的。
5.降低期待,不做完美媽媽 有些女性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在給孩子準備用品的過程中就開始憧憬,寶寶來了以后,自己如何去照顧寶寶,自己會做一個怎樣的媽媽。可是,當寶寶真正降臨的時候,卻顯得那么的手足無措。這其實很正常!其實很多事預先無法預料;如果新手媽媽可以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應對每天發生的事情,接受各種不確定的發生,那么她的內心反而是踏實的、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