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朋
(張北縣醫院 河北 張家口 076450)
肩關節脫位作為臨床中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多由于日常劇烈活動或發力不當等因素所導致,占據了全身關節脫位當中的5%左右[1]。肩關節脫位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多通過手法復位等方式輔助治療,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狀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較為常見的分別有手牽腳蹬法、牽引推拿法、懸垂復位法、牽引回旋法等各種方式,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其臨床適用性不高,因此也一直在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2]。鑒于此,本文就改良手法復位治療肩關節脫位的應用展開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初試時間為2020年1月,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抽取此段時間內到院接受肩關節脫位的患者,共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抓鬮法均分為兩組,其中50例采取改良手法復位治療,為觀察組,余下50例采取傳統的復位治療,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35:15,年齡區間保持在18到57歲,其均值為(39.56±5.77)歲,患者為單側關節脫位,前后脫位占比31:19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構成比例為29:21,年齡區間保持在19到57歲,其均值為(38.96±5.83)歲,患者為單側關節脫位,前后脫位占比30:20例,其中后脫位3例、鎖骨下脫位13例、喙突下脫位19例。從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可觀察到,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的自身一般病例信息具備較高的相似性(P>0.05),可進行對比。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患者自身已通過文字或語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內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予以批準。
納入標準:(1)本次所選研究對象共100例,均符合肩關節脫位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曾經有明顯的肩部或上肢外傷史;(3)經X線片診斷結果發現患者為肩關節脫位。
排除標準:(1)患者伴隨有心肝腎等重大臟器功能疾病的;(2)患者伴隨有精神性疾病,存在有認知觀念障礙無法配合調查分析的。
1.2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的復位治療,復位操作中首先觸及患者肱骨頭位置,助手在旁沿肩關節彈性固定上臂縱軸方向并持續牽引,再安排以為助手在患者的健側旁做對抗。逐漸外展上肢至極度外展位的同時做外旋動作,推頂脫位的肱骨頭以恢復脫位關節,在復位后傷肢保持后伸狀態15-20°,伸展過程中需注意患肢低于身體軸線10-15cm,同時配合內收或內旋動作進行固定操作,術后患肢固定于內收內旋的屈肘關節位置。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改良復位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首先患者保持仰臥位姿勢,安排助手在旁握住患者肢肘部并沿患肢彈性固定上臂縱軸方向持續牽引,并叮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肌肉放松狀態,視患者臨床狀況決定是否需要配合鎮靜藥物,同時外展傷肢至極度外展位合理選擇治療方式,如果為前脫位患者則需要配合內外旋治療,如果為后脫位患者只需配合內旋治療即可。同時再安排另外以為助手在旁輔助,自患者傷側腋下以布單繞經胸背部向健側位做對抗牽引,治療過程中觸摸肱骨頭位置并用兩手拇指推抵肱骨頭還納關節盂,同時配合兩手四指分別于肩關節前后及外側觸摸,確認無誤后完成操作。然后再按照患者關節脫位的方向內收、內旋患肢,如果為前脫位患者,還需要配合傷肢后保持15-20°角的伸展狀態,做內收及內旋動作進行固位操作;如果為后脫位患者還需要保持前屈姿勢做10-15°角的伸展狀態,做內收及內旋動作進行固位操作;如果為盂下脫位患者還需要在平行身體縱軸方向后,配合內收、內旋動作進行固位操作;所有患者在接受復位治療后統一接受X線片進行檢測,重復確認患者肩關節位置的恢復效果,確定治療過程中無意外骨折現象發生。
1.3觀察指標
(1)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的臨床療效,經治療后患者肩關節位置無腫痛現象,關節功能恢復標準水平,能夠手持重物或參加體力活動,X線片診斷結果正常并未出現反復發作現象為優;經治療后患者肩關節位置仍有輕微的疼痛感,關節功能相比治療前有所改善,不影響日常活動,X線片診斷結果正常為良;患者肩關節位置腫痛感明顯,關節功能等尚未恢復正常,無法手持重物,且X線片診斷結果提示脫位現象并未得到解決為差(總有效率=優+良)。
(2)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各癥狀改善差異,分別記錄兩組患者的復位操作時間、以及復位頻率,同時對患者復位過程中的疼痛(VAS)進行評估,分值越高則患者的疼痛感越加明顯。
(3)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記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肩袖損傷、肱骨解剖頸骨折、以及腋神經損傷等各癥狀發生頻率。
1.4統計學方法
2.1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預后狀態為優患者46例、占比92.00%,預后狀態為良患者2例、占比4.00%,預后狀態為差1例、占比2.00%;對照組預后狀態為優患者31例、占比62.00%,預后狀態為良患者107例、占比20.00%,預后狀態為差9例、占比18.00%。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96.00%(48/50)和對照組82.00%(41/50),得出結果(x2=10.010,P=0.002),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各癥狀改善差異
觀察組患者復位操作時間為(3.58±0.72)min、復位頻率為(1.03±0.16)次、VAS評分為(2.63±0.58)分,得出結果(t=24.447,P=0.000);對照組患者復位操作時間為(7.44±2.15)min、復位頻率為(1.64±0.45)次、VAS評分為(6.49±1.73)分,得出結果(t=18.671,P=0.000)。可見觀察組患者的脫位關節的復位時間明顯更快,減少復位操作頻率而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比較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發生腋神經損傷概率為4.00%(2/50);對照組患者發生肩袖損傷概率為4.00%(2/50)、肱骨解剖頸骨折概率為4.00%(2/50)、腋神經損傷概率為8.00%(4/50),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總發生率分別為觀察組4.00%(2/50)和對照組12.00%(6/50),得出結果(x2=7.681,P=0.006),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肩關節作為人體結構中穩定性較差且運動范圍較廣的關節,日常生活中極易受到外傷所致的脫位現象發生[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肩關節生理和解剖結構的特征相關,如果關節如關節盂小且淺,而肱骨頭相對較大,在前下方的組織結構相對較弱的情況下,但凡是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或活動范圍過大都會導致肩關節脫位[4]。經臨床總結發現,發生肩關節脫位現象大多是在跌倒的時候,患肢保持在外展外旋狀態而發生猛烈撞擊所導致[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也在飛速的提升,在進一步對肩部解剖結構及創傷機制的認知下,臨床中關于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式也是越來越多[6]。在臨床操作中,如果是遇到前脫位患者,在采取復位操作后,患肢上臂保持內收內旋進行固定,于屈肘位置形成90-120°夾角,和胸前位置緊密貼合[7]。在接受關節脫位治療后叮囑患者進行患肢肘關節、腕關節、以及手指各關節位的活動狀況,視患者康復進度在治療后3個星期左右摘除固定裝置,然后以循序漸進的模式開展肩關節功能鍛煉[8]。如果是后脫位患者,則需要保持患肢上臂外展30-35°角進行固定,并后伸30°角輕微外旋,同樣視患者康復進度在治療后3個星期左右摘除固定裝置,循序漸進開展肩關節功能鍛煉[9]。患者為盂下脫位的時候,則需要保持上臂外展30-35°角做內旋位外展架進行固定,視患者康復進度在治療后3個星期左右摘除固定裝置,正確指導患者開展肩關節功能鍛煉[10]。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肩關節脫位會導致患者發生劇烈的疼痛感,患者在面對突發的未知現象后,難免會產生恐慌或緊張等心理狀態,所以在臨床治療中盡量以柔和而持續的牽引力為主,以免暴力牽引下導致患者出現病情加重等現象,改善患者的臨床感受。在本次數據分析中發現,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觀察組96.00%和對照組82.00%(P<0.05);患者在接受后治療后的肩關節位置無腫痛現象,關節功能恢復標準水平,能夠手持重物或參加體力活動,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響。且觀察組患者的脫位關節的復位時間明顯更快,減少復位操作頻率而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P<0.05);可見改良手法復位治療在臨床操作中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操作效率,減少復位操作所需時間及次數,在達到目標效果的同時,還能夠提升患者的臨床感受。同時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總發生率分別為觀察組4.00%和對照組12.00%(P<0.05);可見患者在接受改良復位治療后的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雙重保障。
綜上所述,改良手法復位治療肩關節脫位的臨床應用當中,患者的臨床療效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不但控制了不良事件的發生,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也得到較好的改善效果,整體關節恢復質量更佳,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