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暴芳芳 崔曉晨 周盛基 施仲香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占總人群的0.1%~3%。它通常表現在軀干、四肢、耳朵的伸側面,但是任何部位均可受累。銀屑病有多種變體,慢性斑塊狀銀屑病是最常見的。單克隆抗體療法(即生物制劑)的問世徹底改變了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的治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a)于2000年首次引入,目前皮膚的不良反應已經得到廣泛研究。然而,白介素17拮抗劑司庫奇尤單抗、依奇珠單抗、布羅達單抗2015年后逐漸應用于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的治療,關于該類單抗的皮膚不良反應尚沒有完全闡明。5%~20%的患者應用TNF-a拮抗劑會出現皮膚的濕疹樣改變,而應用抗IL-12/23或抗IL-17的單克隆抗體發生濕疹樣改變比較少見。我們報道1例臨床中應用司庫奇尤單抗后發生嚴重濕疹的患者,并進行相關的文獻復習。
臨床資料患者,女,60歲。全身鱗屑性斑塊、丘疹40余年,全身彌漫潮紅40天?;颊?0年前雙下肢出現鱗屑性斑塊、丘疹,當地診斷為“銀屑病”,病情呈冬重夏輕,反復發作,既往按照銀屑病治療有效。1年前無明顯誘因皮損加重,先后應用“中藥、阿維A膠囊、環孢素”等治療,病情改善欠佳。2021年2月5日開始應用司庫奇尤單抗治療,半月后皮膚出現紅斑,伴瘙癢,未予特殊處置。繼續應用司庫奇尤單抗治療。患者應用5次司庫奇尤單抗后,全身出現了全身潮紅,瘙癢劇烈,患者就診于我院門診,門診診斷為“紅皮病”收入院。皮膚科查體:全身皮膚潮紅、脫屑,頭皮、軀干散在鱗屑性斑片,散在抓痕、結痂(圖1)。皮損占體表面積的90%。手足甲板無明顯異常。既往體健,否認藥物、食物等過敏史。既往無濕疹、特應性皮炎病史。
常規實驗室檢查:血常規RBC 3.51×1012/L↓,HGB 106.00 g/L↓,紅細胞壓積34.7%↓;血小板360×109/L↑,嗜酸性粒細胞0.56×109/L↑;生化常規: ALT 11 IU/L,AST 11 IU/L,TP 69.9 g/L,白蛋白 31.1 g/L↓,乳酸脫氫酶552 U/L↑,BUN 4.65 mmol/L,Cr 53.5 μmol/L,C反應蛋白:8.3 mg/L。血沉:37 mm/h↑。尿常規、大便常規未見明顯異常。免疫球蛋白+補體:免疫球蛋白IgE 102 ku/L↑。ANA實驗、dsDNA陰性。D-二聚體:1.91 mg/L↑。組織病理(腹部):表皮輕度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增厚,輕度細胞間水腫,真皮淺層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少許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阿新藍染色:陰性。DIF:表皮細胞間、基底膜IgG、C3、IgM、IgA陰性 。呈亞急性濕疹樣皮炎改變(圖2)。
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和病理學檢查,診斷:濕疹導致的紅皮病。
治療:針對該患者皮損面積較大,給予積極對癥支持治療同時,給予甲氨蝶呤10 mg靜滴,每周1次;患者用藥2次后不能耐受,胃腸道反應明顯。之后給予環孢素100 mg日2次。手足水皰給予復方黃柏液、硼酸溶液濕敷,治療2周后皮損好轉,手足水皰干涸,軀干紅斑消退。2個月后隨訪患者,全身未見新發皮疹,病情持續好轉。隨訪5個月患者,軀干、四肢皮損基本恢復。
討論各種細胞因子如TNF-α、IL-12、IL-23、IL-17等在銀屑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IL-17和IL-23/Th17軸在其發病機制中占有核心地位。Thl7細胞通過IL-17A起作用,IL-17A是一種內源性產生的細胞因子,已被證明在銀屑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升高。在銀屑病斑塊中也發現IL-17A水平升高。司庫奇尤單抗俗稱“蘇金單抗”,是一種特異性抑制IL-17A的全人源IgG1κ抗體,可選擇性結合IL-17A細胞因子并抑制其與IL-17受體的相互作用。IL-17A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細胞因子,參與正常的炎癥和免疫反應。分別于2015年和2019年才在歐洲和我國被批準用于成人斑塊型銀屑病。
關于銀屑病生物制劑治療發生濕疹樣改變的危險因素, Al-Janabi等[1]總結發現大約有46%銀屑病患者合并特應性病史(特應性皮炎、過敏性鼻炎、哮喘)是應用生物制劑治療發生濕疹樣皮損的常見危險因素。另一項研究指出,44%IBD患者使用TNF拮抗劑治療會引起濕疹,也有因為患者合并特應性病史[2]。Esmailzadeh等[3]發現,個人的特應性病史與應用英夫利昔單抗后濕疹的發生密切相關(OR3.6,95%置信區間1.0~12.8),同時發現應用英夫利昔單抗治療與是否發生濕疹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或劑量或持續時間無關。
有關司庫奇尤單抗應用后出現濕疹樣改變的文章報道并不少見。 Caldarola等[4]作者總結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間使用抗IL-17A的生物制劑患者,共468例(325例司庫奇尤單抗和143例依奇珠單抗),發生濕疹樣皮損的患者共27例,17例患者應用司庫奇尤單抗治療,10例患者是應用依奇珠單抗治療,2年的回顧性分析證實在抗IL-17生物制劑治療中,大約2.2%患者會出現濕疹樣皮疹,其中75%的患者需要終止治療。我院報道的該例患者既往不存在特應性病史,銀屑病病情平穩,1年前出現皮損加重,口服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改用司庫奇尤單抗治療5次,出現全身紅皮病狀態,伴有手足汗皰疹樣改變。手部皮損改變與既往文獻報道的2例患者類似[5],更加支持該患者的診斷。
銀屑病患者治療中出現濕疹樣皮損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銀屑病和濕疹是由T輔助(Th)1/Th2免疫反應失衡引起的疾病,其中Th1在銀屑病中更為突出,而Th2在濕疹中更為突出。人們認為Th1和Th2途徑密切相關,因為當Th1反應被阻斷或減少時,Th2平衡反過來會增加,反之亦然[6]??笽L-17藥物可阻斷Th1途徑,從而解釋了為什么在我們的患者中出現濕疹樣皮損的可能原因。此外,Stoffel等[7]報道說,TNF-a拮抗劑治療銀屑病誘導的濕疹樣皮炎,還顯示出高水平的IL-22。實際上,已經證明IL-22可促進表皮增生并抑制海綿狀病變中的表皮分化。但是,Mangan等[8]研究結果表明在咪喹莫特誘發的皮膚炎癥模型中,使用抗IL-17抗體不會降低IL-22血清濃度。因此,我們推測IL-22可能是抗IL-17藥物誘導濕疹樣皮炎發病機制的關鍵介質,這有待于后續收集類似病例,進一步實驗證實。
有學者認為,在使用司庫奇尤單抗或依奇珠單抗治療期間發生濕疹性不良事件,可能是IL-17同種型A選擇性阻斷的結果。實際上,阻斷IL-17A可能會誘導其他同種型(如IL-17C)的過表達。IL-17C的主要來源是上皮細胞,與主要由Th17細胞產生的IL-17A相比,這種同種型與銀屑病和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均有關[9]。實際上,IL-17C似乎觸發了對角質形成細胞的自分泌刺激,這與Th17和Th2驅動的炎癥性皮膚炎癥有關[9],初步證據表明IL-17C抗體可能成功用于特應性皮炎的治療[10]。根據該假設,布羅達單抗是唯一一種不僅能阻斷IL-17A和IL-17F,而且能阻斷IL-17C的抗IL-17的治療,均不應與這種副作用相關聯,并且對已發生濕疹等類似不良事件的患者以更好的選擇。但是,迄今為止,在文獻中沒有類似病例的報道,需要該藥物更廣泛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