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楊尼瑪
(青海省稱多縣歇武鎮農牧業技術服務站 815102)
我國是牦牛集中地,現階段在青海、新疆等區域養殖較多。這些地區高寒草原面積廣闊,可以使牦牛良好的生活。高海拔區域存在牦牛生存的氧氣、植物飼料等。牦牛養殖逐漸開始從傳統的放養模式轉變為規模化、先進化養殖模式,然而在牦牛養殖中,部分問題仍舊存在,新問題也層出不窮,使牦牛養殖受到極大的影響,而且也阻礙了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制定相關的發展對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牦牛主要生活在高寒地區,屬于食草性牲畜。能夠在高寒環境中良好生存,耐勞耐粗飼,可以在陡坡上面行走。牦牛的品種不同,外貌、生活習性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差別。牦牛肉、乳和皮毛等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牦牛肉被市場和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牦牛乳在乳品中的地位比較高,皮毛制品的市場銷售量同樣也得到不斷地上漲。牦牛肉有著較低的脂肪量,可以加工為肉干,方便進行存儲,肉質高且蛋白質含量高,營養成分十分豐富。牦牛身上的原料研制為各種各樣的產品,如奶粉、牛肉干等。牦牛絨的質地非常高,能夠制成高檔毛紡,受到廣泛的喜愛[1]。
大部分的牦牛養殖地區,由于被高寒氣候所影響,地區植被的繁殖速度正在慢慢降低,土壤構成成分無法良好恢復,草場變得越來越脆弱,容易遭到破壞。在牦牛養殖區,大部分的草地都是荒漠狀態,退化草地的范圍非常廣闊。比如在西藏,現階段的草場承載畜牧業水平和牲畜要求不相符,同時部分地區環境非常惡劣,草場的產能不斷降低。而且,牧區的人民在收入方面受到限制,不能承受飼料費用,尤其是冬季來臨的時候,飼草的嚴重匱乏會導致牦牛持續掉膘,從而餓死。
部分地區由于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使用的牦牛管理手段比較傳統,就會使部分老弱病殘牦牛的比例增加。這樣會導致牛群繁殖水平不斷降低,從而使牦牛的出欄率下降。即使是持續選擇優質牦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推廣,再加上沒有健全推廣體系,從而使良種牦牛的數量少,優質牦牛覆蓋率進一步降低。
在進行牦牛養殖的時候,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非常大。寄生蟲的出現不僅會不斷消耗草原生態,影響牦牛的健康發育,同時還會使牧民的經濟效益直線下降。牧民在進行寄生蟲防治的時候,使用的手段和措施相對來說都非常落后,而且也不會向基層獸醫尋求幫助,在養殖的過程中對于用藥情況缺乏具體的認知,往往使用基層發放的藥物。除此之外,部分地區出現人畜共患流行性寄生蟲,也會導致農牧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從而出現安全隱患。
要想推動牦牛養殖長久發展,就要和地區具體情況結合進行統籌規劃,達到規模化經營,使牦牛產業向現代化發展。按照地區具體情況,根據因地制宜的前提,合理控制牦牛養殖的比例。牦牛養殖有半農和半牧區以及純牧區兩種形式,在牦牛育肥的過程中,同樣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比如,從地區具體情況出發,進行錯季育肥,主要是4~9月。冬季牦牛育肥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時經濟效益也不高,所以要使牦牛順利過冬,最大程度上減少死亡率以及盡可能不掉膘。在4~9月,尤其半農半牧區域有項目支持,或是有足夠飼草的區域加快短時間育肥,推動牦牛肉在9月的時候上市,從而使牦牛肉的價值得到顯著提升。在純牧區域中,可以通過合作社的手段,在草場全天牦牛放牧育肥,同時按照具體情況補充草料缺少的微量元素,保證牦牛營養需求得到滿足。
由于部分牦牛養殖區域有著較長時間的冬季,所以牧草的生長時間比較短,牧草總量不能滿足牦牛的需求,同時也會導致農牧民的經濟效益受到一定的影響。天然草地慢慢退化會導致飼草供應情況愈加嚴重,草畜之間沖突不斷。為了使畜牧業能健康發展,并且盡可能保護環境,可以讓農區草和牧區牦牛相結合,再加入企業以及畜牧單位等,實現農民和牧民的良好對接。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降低牧區草場載畜量,使環境和草原的生態得到保障。對現階段退化情況嚴重的草場來說,以戶為單位進行分區封育,同時通過補播牧草的措施使草原上的植被得到良好的恢復[2]。
綜上所述,牦牛帶來的價值讓其在畜牧業有著重要地位,同時也增加了牧民的收入。然而現階段的牦牛養殖還是比較落后,有各種問題亟待解決,所以,這就需要做好牦牛的育肥工作,加大管理,維護好種植和養殖之間的狀態,推動養殖業健康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