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廷杰, 鄭 金
(唐山市豐南區大新莊動物防疫站 063304)
畜牧養殖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生豬養殖模式的選擇則會對經濟效益產生直接的影響。就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養殖戶所采取的生豬養殖模式大多規模較小,同時生豬疫病的突發也會對養殖工作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養殖戶對生豬養殖模式的了解,加強對疫病防控的掌握。
當前育肥養殖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小規模養殖模式,養殖人員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的養殖環境確定生豬來源、養殖數量以及投資成本等內容。育肥養殖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表現出風險小、回報快等優勢,因此在小型養殖場內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相較于育肥養殖,母豬養殖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養殖模式,該模式運行的主要模式是養殖人員購買繁育力強的豬種進行配種與生產,再將生產的仔豬進行銷售,從而獲取經濟效益。母豬養殖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具有投入成本低、回報快等優勢,因此更加適用于家庭養殖以及小規模養殖場應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即對市場的依賴性較強同時抵御風險的能力較低,一旦市場的發展環境低迷,那么養殖活動也會受到直接影響,嚴重的時候還需要淘汰一部分生豬,從而造成養殖戶經濟損失。
自繁自養模式是在育肥養殖模式以及母豬養殖模式的基礎上產生的新模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二者的弊端進行了優化。自繁自養模式的實施可以有效避免市場環境給養殖行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即使是在市場發展形勢低迷的環境下也可以有效延長生豬養殖產業鏈,進而通過調整價格的方式平衡銷售工作。可以看出,自繁自養模式具有風險低、靈活性強等優勢,但對于生豬養殖環境、養殖戶經驗及投入資金提出較高的要求,只有滿足相關條件才能推動產業鏈的良好運作[1]。
產業化養殖最突出表現在于企業與養殖戶之間建立了相應的合作機制,企業在生豬養殖技術、養殖培訓工作以及相關咨詢等方面都會給養殖戶提供幫助,同時還會參與到養殖場建設、生豬飼養以及疫病檢疫等工作中,從而為養殖戶提供更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在生豬出欄以后,企業還會派遣專門的質量檢測人員對生豬體重、健康情況等進行檢查,在檢驗合格的情況下進行收購。產業化養殖可以有效降低養殖戶的風險,從而為提升經濟效益、推進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我國的生豬養殖模式雖然已經更加完善,但很多小規模養殖戶仍然采用傳統的養殖技術,養殖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較低。為節約成本,部分養殖戶還會采用農副產品甚至是泔水作為豬飼料,從而導致生豬進食量以及營養結構都難以達到應有標準,限制了經濟效益的提升。與此同時,由于生豬養殖技術的科學化程度較低,生豬的飼養環境會限制其生長速度,從而對生豬育肥工作開展帶來阻礙,同時降低其免疫力,造成疫病的發生。
現階段,仍然有很多小規模養殖戶直接在空地上搭建豬舍,這將會大大提升生豬飼養環境被污染的概率。與此同時,在開展養殖工作的過程中并沒有落實完善的防疫機制與防疫設施,對日常消毒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明顯不足。與此同時,受到多方面客觀因素的限制,很多生豬養殖環境難以得到應有的衛生合格標準,這不僅會降低豬肉品質,還提升了疫病的發生概率。
養殖戶在開展生豬養殖工作的過程中應提升對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視,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疫病防控工作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沒有按照科學流程進行疫苗接種、接種方法不正確以及疫苗質量不達標等情況都會直接影響疫病的防治效果。同時在治療患病生豬的時候,如果用藥出現誤差也不能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嚴重的時候還會擴大疫病的影響范圍。
養殖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是影響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時候養殖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畜牧養殖教育,同時也缺乏科學的疫病防控意識,進而難以在第一時間識別癥狀前兆,導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與此同時,疫病防控工作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養殖人員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養的影響,如果其沒有掌握系統的防控措施就很難開展科學的防控工作,限制了生豬疫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對相關人員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培訓,為生豬養殖的穩定推進提供保障。
養殖人員在生豬飼養過程中應切實做好養殖管理工作,同時做到從多方面入手對其中細節加以完善。首先,養殖人員應為生豬創建良好的生長環境,對光照、溫度、濕度等多種要素進行合理調控;其次,應定期進行消毒工作,并有效對糞便等污物加以清理;最后,養殖人員應對生豬養殖密度進行控制,密度過大則會提升生豬患病的概率。與此同時,還需要開展合理的飼料管理,避免因飼料變質、飲用水不衛生等因素限制生豬的健康生長。此外,還可以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蛋白質等物質,促進其免疫力的提升。
現階段,人們對豬肉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因此養殖場也應從根源上對疫病加以控制,嚴重落實相應的檢疫流程。養殖戶在開展生豬引進工作之前,需要對其來源進行全面了解,保證在通過相關部門檢疫之后才可以引入養殖場中。與此同時,養殖戶應在購買仔豬的時候應避開疫區,以免對現有生豬造成污染,帶來難以預計的經濟損失。在實際開展生豬養殖疫病防控的過程中,應充分加強對檢疫流程的把控,從而在根源上控制生豬疫病的發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戶的風險,促進其經濟效益的提升[2]。
為了更好地給生豬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切實提升養殖效果,養殖戶應不斷加強對疾病防控知識的了解,同時掌握更加科學的養殖技術。在這樣的情況下,養殖戶可以在出現疾病前兆的時候第一時間加以處理,避免疫病影響范圍的擴大。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應在生豬養殖管理中投入更多精力,定期邀請生豬養殖的專家開展相應的生豬養殖與疫病防控宣講培訓工作,提升養殖戶對生豬養殖技術以及疫病防控措施的掌握。除此以外,養殖戶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疫苗接種工作當中,一方面促進生豬抵抗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還需要認識到濫用抗性藥物的危害,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生豬養殖出現疫病的概率,為提升養殖戶經濟效益、促進養殖行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生豬養殖模式與疫病防控工作的推進將會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養殖戶應充分結合區域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養殖模式。與此同時,養殖戶還應提升對生豬疫病防控工作的關注,在了解引發疫病主要因素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為生豬養殖行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