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勝
(甘肅省臨夏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31100)
兩千多年前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萬畢術》中,就有將中草藥添加于飼料,用于防治生豬疫病并促進其生長的相關描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承,中獸醫理論體系日臻完善,其“治未病”理論充分體現了中草藥用于防治動物疫病的實施策略,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盛防危、新愈防復”,分別對應預防、治療及愈后護理等整個疫病發生發展過程。本文基于對中草藥的機理特性分析,簡述了其在豬病防治中的施用策略[1]。
中草藥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天然產物,成分較為復雜,尤其當多種中草藥同時組方施用時,多種有效成分同時發揮作用,產生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力、消炎解熱鎮痛等功效的同時,兼具低毒、低殘留、無耐藥性等特點。故而,其治療預防動物疫病的機理,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研究。
中草藥種類和有效成分極具多樣性,使得其實現抗菌作用的內在機理也不盡相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2]。
1.1.1 破壞細胞膜、細胞壁結構
這類中草藥因含有的活性成分有疏水結構,能夠結合到同樣疏水的細菌細胞膜對應位點上,從而引起細菌形態改變,膜、壁通透性發生變化。最終,因細菌內部酶、電解質等胞質內容物丟失,酸堿平衡等內環境穩態失衡,導致細菌死亡。黃連等中草藥就是通過此種原理發揮抑菌作用。
1.1.2 調節細菌遺傳物質轉錄表達及蛋白質合成
通過對細菌DNA轉錄為信使RNA,翻譯為蛋白質這一遺傳物質表達過程的不同節點進行調節,抑制細菌生長分裂等相關生理功能酶蛋白的合成,引起細胞解體死亡。苦參等中草藥抗菌機理屬于此類。
1.1.3 干擾細菌呼吸作用
細菌通過呼吸作用消耗糖、脂等營養物質生成ATP能量及各種參與代謝的次級產物,來維持胞體正常生命活動。苦丁等部分中草藥,可以通過抑制細菌呼吸作用,擾亂細菌新陳代謝,抑制其生長、分裂增殖。
中草藥抗病毒作用一般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作用是通過阻斷病毒吸附、侵入、復制等侵入危害機體的某個環節,而抑制病毒在體內復制釋放,黃芪、板藍根、青蒿等中草藥具備直接抗病毒作用。而間接作用是通過提高機體體液或者細胞免疫能力實現的。
中草藥的有效活性成分種類多,包括多糖、揮發油、甙類、有機酸、生物堿等,能夠通過提高T細胞、B細胞等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及轉化率,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促進淋巴細胞及淋巴器官增殖,來調節動物機體免疫功能。
治療豬病,尤其是傳染性疫病時,按照“既病防變、病盛防危”的策略,施用中草藥應注意:疾病初期,要準確診斷、及時治療,盡量防止病程加深;疾病中后期,要積極救治、對癥施藥,阻止已盛之邪毒繼續積勢,由量變引發質變從而使病程向急危重癥轉變發展。中草藥主要因其抗菌和抗病毒特性,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對危重病癥,也可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辨證施治,以彌補中草藥起效較慢的不足。
根據已有的報道,簡要梳理出幾種治療常見豬細菌性疫病的中草藥組方。仔豬黃痢白痢,可使用以大飛揚、鐵莧菜為主藥的方劑治療,分別對630頭患仔豬白痢及213頭患仔豬黃痢的病例施用后,治愈率分別達到98%及93%;豬水腫病,施用木香、茯苓、蒼術、田基黃、澤瀉、厚樸、生甘草、陳皮、板藍根、炙黃芪、豬苓等中草藥組方,并輔以西醫對癥治療,1586例病豬94.5%得到治愈;豬副傷寒,茯苓、黃連、黃芩、白芍、甘草水、木香金銀花、柴胡、大青葉等組方,以水煎服,療效顯著;以甘草、金銀花、當歸尾、紅藤、連翹組方,水煎服,45例中44例痊愈[3]。
對于常見的豬病毒性疫病,中草藥治療也具有良好的效果。豬流感,以板藍根、大青葉、雙花、荊芥、桂枝、防風等組方煎服,治療效果良好;流行性腹瀉,以中草藥方劑參苓白術散為主,并輔以西藥,治療50日齡發病豬群,98%病豬康復;豬藍耳病,以生甘草、生山桅、板藍根、黑玄參、生石膏、川大黃、金銀花、月巴知母、鮮竹葉組方,水煎后去渣服用,每日1次,3d一療程,482個病例中,治愈率71%;豬瘟,以人參、靈芝等中草藥提取物治療豬瘟病例289例,綜合治愈率為44.64%,早期(既病防變)及中期(病盛防危)治愈率分別為85.71%、39.66%,足見在疫病早期準確診斷、及時治療的重要性[4]。
在生豬養殖生產中,預防保健應遵照“未病先防、新愈防復”的策略,即疫病預防要增強機體的正氣、防御侵害的病邪;豬只保健要注重調理,促進機體陰陽平衡及正氣恢復。中草藥基于抗菌、抗病毒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特性,主要以飼料添加劑的方式,在豬的預防保健中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尤其是自2019年7月以后,農業農村部第194號公告的發布,禁止了部分抗生素等化學或者生物制劑作為飼料添加劑,在我國生產進口或經營使用,避免這些添加劑導致的藥殘、耐藥及對肉品質的影響等諸多問題進一步發展,標志著我國對于飼料添加劑的使用監管逐漸嚴格。與此同時,中草藥以其純天然、副作用小、成本低等特性,逐漸引起畜牧獸醫科研及臨床工作者的關注。
多年來,注射疫苗是豬病預防的首選方式,但由于部分豬只免疫失敗,往往導致整個豬群接種疫苗后的疫病預防效果大打折扣。而有研究顯示,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預防豬傳染病的效果并不亞于疫苗接種。以預防仔豬黃痢、白痢為例,用黃芪、益母草、地榆、蘆薈等中草藥組方作為飼料添加劑,與接種基因工程疫苗相較,在預防效果上顯現出較大優勢,同時,其還使仔豬日增重、斷奶成活率明顯增高,說明多種中草藥兼具預防保健功效。樊平和顏邦斌等[5]關于中草藥添加劑對患藍耳病豬影響的研究中指出,日糧添加中草藥添加劑,能夠明顯提高患病豬的生長性能、養分表觀消化率及飼料效率,有助于病豬的愈后健復。此外,中草藥添加劑可有效改善妊娠母豬的健康狀況,預防母豬垂直傳播疫病,增加其產仔總數和產健仔總數[6]。
中草藥在豬疾病防治方面具備獨特優勢,但當前缺乏統一標準。其施用量或者給藥方式,通常是由畜牧獸醫工作者憑借經驗判斷來決定,同時,對于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分析研究也需進一步加強。唯有明確其作用機理,并標準化生產使用,才能避免聯合組方或者與西藥聯用時,產生拮抗或者毒副作用,才更有助于中草藥在豬病防治中被更廣泛的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