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榮
(蘭考縣畜牧獸醫執法大隊 475300)
作為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的一種,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生多以腹瀉、脫水、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為主。生豬養殖期間病發流行性腹瀉的幾率相對較大,且不同年齡段生豬發病后死亡率不同,其中哺乳豬仔的死亡率最高。不同于其他病種而言,流行性腹瀉疾病難以做到全面根除,其病菌不僅大量存在于豬舍中,直接、間接接觸均會出現病菌感染的癥狀。鑒于此,探討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對于促進養殖戶經濟增收有著重要作用。
豬流行性腹瀉存在較強傳染性,生豬養殖期間傳染源以帶毒豬、病豬為主,無論是經口途徑還是糞便排放,都能成為豬流行性腹瀉的感染途徑[1]。同時,病菌、病毒的傳播還包括生豬的直接接觸。若發病后養殖戶未做到及時診斷與治療,極易導致流行性腹瀉疾病的大范圍擴散。主要因素在于病豬感染后會持續進行病毒的攜帶,且在進食、排便過程中會對墻壁、墊料、飼料以及水槽造成污染,進而增大健康豬感染流行性腹瀉的概率。
流行性腹瀉疾病的傳播渠道相對廣泛,其中消化道、經口為傳播主要渠道,處于同一圈舍內的生豬若發生直接接觸,感染流行性腹瀉疾病的幾率較大[2]。同時,當病豬在飲食、排泄過程中若對飼料、生產工具、水槽、圈舍圍欄等進行間接接觸,均會增大生豬感染的概率。因該病傳染性、擴散性較強,若養殖戶防治措施實施不合理,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生豬感染流行性腹瀉的現象。
不同品種、年齡段生豬均存在較高的流行性腹瀉感染率,其中感染率最高的生豬群體為斷奶保育仔豬、哺乳仔豬以及育肥豬[3]。而成年母豬發病率相對較低,且哺乳仔豬在發病后若治療不及時,極易出現病死現象。
夏季、秋季發生流行性腹瀉的幾率相對較低,而冬季、春季則是流行性腹瀉疾病感染的高發季節,其中以當年12月至次年2月時段為流行性腹瀉的高發時段。
受到養殖地區差異、豬免疫力不同、發病日齡不同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豬流行性腹瀉的臨床癥狀存在不同程度差異[4]。通常情況下,該疾病臨床特征多表現為病豬全身脫水、糞便惡臭、嘔吐、糞便灰黃色等。其中哺乳仔豬患病極易在吮乳后出現嘔吐癥狀,以黃白色胃內物為主要嘔吐物,之后相繼出現腹瀉、全身脫水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易在脫水后死亡。斷奶保育仔豬發病后多存在嘔吐、水樣腹瀉等癥狀。
3.1.1 強化日常預防
為有效抑制流行性腹瀉的發生,養殖戶可結合以下幾點加強預防:①營養強化。禁止喂養過期、變質飼料,結合生豬發育情況進行高營養、高質量飼料的喂養。同時為提升生豬抵抗力、免疫力,可視情況添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②環境強化。定期開展圈舍清潔作業,采用10%漂白粉或20%生石灰進行圈舍消毒保健,避免病菌在圈舍內大量滋生。加強對豬舍溫濕度的合理控制,盡可能讓圈舍地面始終保持清潔、干燥的狀態[5]。冬季做好圈舍保溫工作,夏季視情況為生豬營造良好通風環境。③盡可能避免外進仔豬,若情況必要需先開展外購仔豬隔離工作,確保未攜帶病菌方可養殖。
3.1.2 疫苗接種
作為疾病預防的關鍵性手段,疫苗接種是抑制流行性腹瀉疾病感染的最佳途徑。目前生豬流行性腹瀉疾病預防中,以二聯滅活疫苗、三聯滅活疫苗為主,其中二聯疫苗主要作用在于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的預防,三聯疫苗則作用于對豬輪狀病毒、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的抑制。疫苗接種期間針對進針深度的控制需要參考生豬日齡,通常情況下,需將進針深度控制在0.4~4cm。且不同種類生豬疫苗接種時段不同,如妊娠母豬疫苗劑量需控制在4mL左右,需在生產前30d左右予以接種。仔豬需在斷奶后7d左右予以接種,視情況將疫苗注射劑量控制1mL左右[6]。成豬疫苗接種則需依據體重來確定具體的注射量,如體重高于50kg的成豬注射量控制在4mL左右;體重處于25~50kg成豬注射量控制在2mL左右;體重低于25kg成豬注射量控制在1mL左右。
不同年齡、種類病豬的治療手段不同,需依據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治療,具體體現為:
3.2.1 母豬治療。發病后進行乙酰甲喹、復方磺胺嘧啶藥物的肌肉注射,分別將注射劑量控制在20mL、30mL,或注射劑量為20mL左右的5%諾氟沙星藥物,控制注射頻次為每日2次,視情況為病豬注射500mL硫酸阿托品。若治療期間母豬出現食欲下降、全身脫水現象,需進行糖鹽水的耳靜脈注射,注射劑量控制在500mL左右,同時將口服補液鹽混入飲水中進行治療。
3.2.2 重癥仔豬。對病豬進行5%鹽糖水、維生素C、氨芐青霉素,分別將劑量控制在40mL、10mL、10萬IU。
3.2.3 輕癥病豬。視情況進行口服補液鹽10mL、慶大霉素200IU、磺胺脒片60mg/kg灌服,每日服用2次。經上述對癥治療后病豬病情等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與緩解。同時,養殖戶可將成分為石膏、黃連、牛磺酸乙酰氨基酚、地黃等藥物組成的“藍圓熱毒清”藥物混入飼料中,控制其配置比例保持在3:1000,同時在飼料里混入葡萄糖,控制劑量為1kg/100kg,進食4~5d后觀察病豬恢復情況。
3.2.4 藥物飲水。分別將黃芪多糖25g、食鹽225g、葡萄糖1.25kg混入到25kg飲水中,待病豬飲用3~5d后觀察其恢復情況。若病豬發展至全身脫水階段,或者是存在脫水嚴重情況的病豬,需結合嚴重程度、體重、發病時間等因素的分析注射適當劑量的林格爾氏液、葡萄糖溶液以及碳酸氫鈉溶液等,進而降低病豬死亡的概率。或者是在豬飲水中添加適量的0.9%氯化鈉、0.2%碳酸氫鈉、5%葡萄糖,充分攪拌后讓豬自由飲用。
綜上所述,生豬養殖過程中流行性腹瀉的發生不僅會導致養殖成本增大,甚至因病豬大量死亡而造成經濟損失。鑒于此,養殖戶需在正確認知豬流行性腹瀉流行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科學預防、治療措施的實施來促進生豬的健康發育,避免因感染豬流行性腹瀉而影響到經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