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敏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農業農村局劉田莊獸醫站 066403)
豬傳染性腸胃炎是由冠狀病毒TGEV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病。它具有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的特征。豬傳染性腸胃炎可通過接觸發生感染,一旦有病豬感染,便較短的時間內造成大群感染。由于仔豬的腸胃功能尚未完全發育,腸道系統功能越弱,病豬死亡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仔豬的發病率、死亡率均高于架子豬、成豬。其中10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最高。隨著豬日齡的增加,死亡率降低。除死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外,豬傳染性腸胃炎對于育成豬、架子豬等年齡段的豬生長發育有嚴重的阻礙,其間接經濟損失具有長期性的特征。因其高接觸傳染性的特征,豬傳染性腸胃炎在養豬密集區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示較高,其潛在的危害和經濟損失在養豬密集區自然不言而喻。研究豬傳染性腸胃炎的中醫治療對綜合防治該病和降低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有著重要的意義。
河北秦皇島盧龍縣某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員前來問診:剛出生4d的仔豬出現嘔吐、水樣腹瀉,拉黃色稀糞,嘔吐物中含有未消化的乳塊。已有仔豬出現死亡,有嚴重的脫水性癥狀。記錄死亡時間在發病2~4d。哺乳母豬也有腹瀉、減食,伴隨著體重減輕、泌乳減少等癥。部分哺乳母豬發生停止泌乳的問題。前去就診,觀察臨床癥狀,并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剖檢見病死豬胃內充滿乳塊,有黏膜充血,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內充滿綠色、灰白色、黃色液狀物,且含有未消化的小乳塊和泡沫。見小腸腸壁菲薄,呈幾乎透明狀,腸黏膜嚴重水腫,有明顯的腸胃肉眼病變。取小腸病變標本放至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絨毛變短[1]。
根據對養殖場飼養員詢問情況,對本次豬傳染性腸胃炎的病因分析如下:一是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表現為濕熱型癥狀。典型癥狀為嘔吐、腹瀉,伴有腹痛。二是外邪侵襲,脾胃損傷,表現為寒濕阻滯癥狀。典型癥狀為惡心、嘔吐,水樣排泄物中有未消化的乳塊。三是情志不暢,肝失疏泄,肝脾不和,脾腎陽虛,表現為食滯腸胃型。典型癥狀為嘔吐、厭食、食欲不振或食量減少。
豬傳染性腸胃炎的潛伏期一般為1d左右,多表現為2周齡以內的仔豬突然發病。臨床表現出先嘔吐,再水樣下痢。腹瀉排出黃濁、污綠、灰白色稀糞,呈水樣,帶有惡臭。病豬煩渴,飲水增加,采食減少。突發性死亡伴有嚴重的脫水。6周齡以上的自主臨床主要表現出腹瀉、嘔吐、厭食,一般腹瀉時間為1d,可不用藥自愈。母豬表現出體溫升高、泌乳減少或停乳、嘔吐、厭食、腹瀉等癥。臨床主要病變表現在腸胃、小腸。盧龍縣某規模化養殖場仔豬的臨床癥狀豬傳染性腸胃炎仔豬、母豬的臨床癥狀吻合,病變位置一致[2]。
根據病因及臨床癥狀,綜合診斷為豬傳染性腸胃炎。
2.4.1 濕熱型癥狀用藥
①黃連30g、板藍根30g、烏梅30g、甘草30g、熟艾15g、六神曲12g、訶子10g、土茯苓10g。煎湯灌服,每日2次,連續給藥4~6d。②白頭翁15g、黃連6g、木香6g、黃柏10g、秦皮10g、赤芍10g、地榆10g、車前子10g、枳殼10g、蒲公英12g。煎湯灌服,每日2次,連續給藥4~6d。以上兩個處方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涼血、澀腸止瀉的功效,對癥濕熱癥狀,同時還具有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
2.4.2 脾胃損傷、寒濕阻滯用藥
①黨參15g、山藥15g、薏仁15g、茯苓15g、白術10g、白扁豆10g、陳皮10g、谷芽12g、砂仁6g。煎湯灌服,每日2次,連續給藥4~6d。該處方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的功效。②人參20g、白術(麩炒)25g、茯苓25g、甘草9g、陳皮20g、肉豆蔻12g、白芍25g、罌粟殼40g、訶子肉15g。煎湯灌服,每日兩次,連續給藥3~5d。該處該處方也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的功效,但止瀉作用較①更好。仔豬瀉痢不止時、水樣排血物中有大量乳塊時可用該處方。
2.4.3 食滯腸胃型用藥
煎附子10g、肉豆蔻10g、白術10g、赤石脂30g、禹余糧30g、五味子6g、黃芪10g、升麻10g。煎湯灌服,每日2次,連續給藥3~6d。該處方具有溫腎補脾、固澀止瀉的作用,可對癥脾腎陽虛的癥候。病癥嚴重時,可增加黨參或人參12g、茯苓12g。
眾所周知,豬傳染性腸胃炎的感染與豬腸道功能及免疫力有著緊密的關系。豬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及菌群的平衡影響著豬腸道的功能。豬傳染性腸胃炎的發生受多種復雜因素影響表現出機體陰陽、正邪失衡,免疫功能減弱,進而影響著豬的身體健康。豬傳染性腸胃炎的中醫醫治主要以調節脾胃為主,根據脾胃對應的癥候針對性用藥,在治療嘔吐、腹瀉的同時起到調理脾胃、促進豬機體健康的作用。
仔豬的腸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腸道系統功能越弱,且易受微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和影響。有害菌的侵入打破了豬胃腸道菌群平衡,導致腸道生物多樣性一直在發生著變化。當有害菌數量大于有益菌,就會引發腸胃道感染。這也就是仔豬傳染性腸胃炎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根據根本病因,中醫治療豬傳染性腸胃炎的關鍵在于調和、改善病豬的腸胃功能,調節機體正邪、陰陽、虛實的平衡,使病豬的機體及五臟六腑功能逐漸協調平衡,脾胃虛弱癥狀得到改善,豬傳染性腸胃炎臨床癥狀也會得到控制。同時,由于中醫醫治豬傳染性腸胃炎解決了病因問題,有利于豬腸道免疫功能的重建和機體健康的恢復。這也是中醫治療傳染性腸胃炎可以達到標本兼治效果的根本所在。通過對盧龍縣某專業養豬場豬傳染性腸胃炎的中醫治療研究,筆者認為現代化養殖場在豬傳染性腸胃病的飼養管理和綜合防治中就應該重視中藥材在改善豬腸道免疫功能和增強機體健康的作用,在飼養管理中定期添加黨參、黃芪、當歸、豬苓、山楂、神曲、麥芽等中藥材,以增強豬的體制和改善腸胃功能,調節豬機體健康,預防豬傳染性腸胃炎及其他常見腸胃病的發生[3]。
綜上所述,仔豬、體制較弱的豬傳染性腸胃炎的易感性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倡導免疫功能較弱,腸胃道及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作用較弱。本文研究的中醫治療傳染性腸胃炎的關鍵在于平衡腸胃功能,改善腸胃道,增加腸胃道微生物多樣性,從而起到增強預防和抵抗豬傳染性腸胃炎病原菌的作用。在治療豬傳染性腸胃炎時,通過觀察和分析病因,確定病豬的主要癥狀,并采取辨證論治的方法,針對豬傳染性腸胃炎嘔吐、腹瀉、脫水中毒、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綜合分析病豬的脾失健運、外邪侵襲、情志不暢等癥,再行辨證脾腎陽虛、氣血凝滯、肝脾不合、脾胃失調等,進而辨證用藥,以提高用藥治療的精準性,促進病豬機體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