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晗 蔡大幸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皮膚科,山東濟南,250012
臨床資料患者,女,23歲,職員。1年前蚊蟲叮咬后右上臂出現兩處皮下結節伴疼痛。3個月前兩處皮損均增大為紅色囊性腫物。遂來就診。家族中無遺傳性疾病史及類似病史。既往體健。皮膚科體檢(圖1):右上臂外側近肩關節處紅色腫物,質軟,無破潰、滲液,其下可觸及直徑約1.5 cm結節,質硬,活動度良好(藍色箭頭);右上臂屈側近肘關節處可見紅色質軟腫物,其下可觸及直徑約2 cm質硬結節(黑色箭頭)。患者術前行體表腫物磁共振檢查結果(圖2);患者術中皮損臨床大體圖及組織病理(圖3、4)。
討論毛母質瘤又稱Malherbe鈣化上皮瘤,臨床可見巨型、多發型、增殖型、潰瘍穿孔型等多種形式。水皰型毛母質瘤臨床少見,約占0.99%[1,2],同時發生2處皮損者未見報道。外觀多表現為紅色球形或半球形的厚壁水皰或大皰,基底質硬。病理表現為腫瘤細胞巢周圍擴張的毛細淋巴管,其中可見淋巴液。目前關于水皰形成的原因有兩種假說[3],其一認為機械刺激致腫瘤生長阻塞淋巴管,進而導致淋巴液滲出;其二認為腫瘤細胞或浸潤的炎癥細胞可以產生彈性蛋白水解酶,導致淋巴管擴張、破壞,致淋巴液滲出聚集于真皮內。本例患者兩處皮損處均有蚊蟲叮咬史,考慮可能與之相關,但具體機制仍不明確。
目前超聲檢查被廣泛地運用于毛母質瘤的診斷。通常皮損處超聲提示存在強回聲影,或提示為有強回聲影的混合性皮下結節[4],但誤診的概率仍較高[5]。現今MRI顯微線圈能夠清晰掃描體表腫物的解剖位置、形態、大小、密度或信號、邊緣、周圍組織結構改變等,對于提高術前診斷的準確性、評估病變的可切除性和選擇手術切除的層次極有意義。但也有文獻認為[6],MRI對鈣化不敏感,只能協助初步判斷病灶是實性或囊性,無法詳細分辨細節;而高分辨力超聲探頭對小鈣化點更敏感,且沒有層厚層間隔阻礙,診斷符合率高于MRI。雖然MRI對鈣化不敏感,但其對診斷及指導后續治療毛母質瘤仍有優勢,可清楚探及腫塊浸潤層次、周邊血流信號等相關臨床信息,進而指導手術治療,減小手術損傷。本例患者術前行MRI檢查,提供了腫瘤位置、深度、大小、實性、血供信息,為確定手術方式、邊界提供了相關指導。本例采用手術切除腫物治療,術后恢復可,出院后隨訪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