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錄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南馬莊鄉人民政府 0743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牛肉、牛奶等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需求量顯著增大,推動了我國養牛產業的發展。在養牛過程中,要想保障牛群健康,就必須強化牛病防治工作,以保證養殖質量,減少養殖戶經濟損失。當前,牛病治療難是影響養牛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基于此,需深入分析牛病治療難的原因并探尋有效的改進措施,以提升牛病治療效果。
多病原混合感染是當前牛病流行的一個重要特點,較為常見的主要為細菌與細菌混合感染、細菌與病毒混合感染、病毒與病毒混合感染或者病毒與寄生蟲混合感染等。牛只一旦發病,多表現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發生會導致疾病診斷及防治難度等增加。同一種治療方法在治療單純感染及混合感染時其療效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原因在于不同病原體共存常造成抗生素活動受到干擾,導致治療難度的增加。
當前,獸藥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部分獸藥廠及經銷商為謀取利益,隨意生產并流通假冒獸藥;在獸藥內隨便添加抗病毒西藥等違禁藥物成分;藥物含量未達到標準要求,部分獸藥內甚至查不到藥物成分;藥物包裝上所標示藥物成分及實際藥物成分存在差異,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最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當前,多種病原混合感染是牛病最為主要的一種發病形式,導致牛只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不典型,上述非典型病例問題增加了牛病診斷的難度。基層獸醫主要通過流行病學診斷、臨床診斷以及病理學診斷等方法診斷牛只,部分獸醫不會開展病理剖檢。上述問題的出現,導致牛病診斷以及治療難度明顯增加。
免疫抑制主要是因免疫系統遭到損害,導致機體免疫應答能力明顯降低,機體對疾病敏感性明顯增強,處于一種免疫異常狀態。免疫抑制的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傳染性因子以及非傳染性因子兩大類。常見傳染性因子主要包括牛瘟病毒、牛圓環病毒等。常見非傳染性因子則包括營養不足、應激因素、藥物因素以及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因子的存在導致機體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其免疫應答處于紊亂狀態,對部分疾病的易感性明顯增加。基于此,在該病治療過程中,除采取對癥治療外,還需采取措施以提升機體免疫力。
在牛傳染性疾病防治過程中,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重于治、防治結合”這一基本原則。需注意,預防是牛病防治的根本,若前期預防效果不佳,后期則通過措施以補救。然而,當前相當一部分養殖戶對牛只各種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存在認識偏差,將預防以及治療間的相互關系徹底割裂并區別對待,將治療作為重點工作內容,而對各種生物安全措施、飼養管理措施有所忽略[1]。由此可見,防治觀念錯誤也是牛病治療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養牛產業發展迅速,在此過程中牛病也表現出了大量新型特點,導致牛病治療難度明顯增加。腸道病毒感染、牛圓環病毒感染等疾病,并不具備有效的商品化疫苗以預防,其控制難度較大;非典型癥狀以及亞臨床感染較多,導致治療難度加大。特別是近年來呼吸道綜合癥、高熱綜合癥等各種“綜合癥”疾病的出現,其發病原因極為發雜,治療難度明顯增加。
在日常養殖中,由于濫用各種抗生素,導致細菌抗藥性愈發普遍,其主要表現為多重耐藥性的產生。因出現耐藥菌株,導致人們在藥物選擇過程中極為茫然,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在牛病防治中,診斷是一項基礎工作,藥物是關鍵物品,而治療則是最終目的。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藥物是一項重要武器,若用藥不科學,不僅無法獲取良好治療效果,甚至會導致治療難度的增加。用藥不科學具體表現為:
1.8.1 給藥途徑不當
當前,針對一系列以“高熱”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患病牛只常食欲不佳甚至出現拒食現象,若此時采取拌料喂服方式,必然無法獲取預期治療效果[2]。若采取注射加飲水治療方式,其治療效果更佳。
1.8.2 療程不足
在牛病治療中,部分養殖戶發現病情有所好轉,便立即停止用藥,此行為導致牛只體內藥物有效濃度維持時間較短,常出現復發現象,與此同時也容易導致耐藥性的產生。
1.8.3 盲目聯合用藥
不同藥物間存在著一定的拮抗作用或者協同作用,若配合得當,必然會提高治療效果。若盲目聯合用藥,藥物配合不佳,極容易導致療效的降低。
1.8.4 耐藥菌株不斷產生
因各種耐藥菌株的相繼出現,導致牛病治療效果受到了嚴重影響,其治療難度明顯增加。
在日常養殖中,針對各種免疫抑制病,需做好其預防接種工作;嚴禁為牛群喂食發霉變質飼料,可將適量霉菌毒素吸附劑添加至飼料內。為牛群補充免疫增效劑以提升其機體免疫力,當前常見免疫增效劑主要包括香菇多糖、黃芪多糖等重要制劑,白細胞介素、干擾素以及植物血凝素等各種細胞因子制劑,另外還包括維生素類等,上述制劑可激活細胞免疫活性,調節牛體免疫功能,提升其機體免疫力[3]。另外,還需強化飼養管理,減少牛群應激因素,為牛群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目前,除傳統的診斷方法外,構建牛病實驗室診斷技術已成為后期牛病診斷的一個重要方向[4]。基于此,若條件允許,獸醫門診以及牛場可構建先進的牛病診斷實驗室以用于各種疾病的快速、科學檢測。
在養殖常內,需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并嚴格落實,對各種消毒藥劑科學選擇并使用。需結合當地疫病流行特點以及養殖場實際狀況,針對性的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不可對他人免疫程序盲目照搬。
在各種獸藥使用前,必須掌握藥物的特性、適應癥及作用機理,明確其使用方法、使用劑量、療程以及使用禁忌等,科學選擇使用的治療藥物,保證藥物質量合格,嚴格遵循用藥次數以及用藥療程合理用藥,同時對藥物配伍性加強重視,以提升牛病治療效果。若條件允許,在治療前需進行藥敏試驗,結合試驗結果合理選擇藥物,以降低治療難度,提升治療效果[5]。若條件不允許,可選擇養殖場使用頻率不高的藥物,同時注意對不同藥物交替使用,以避免耐藥性的產生。
在日常養殖中,養殖戶以及獸醫工作者應當選擇具備較高信譽、知名度良好的獸藥公司產品,在正規地點購買藥物。與此同時,相關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需對獸藥加強監督以及管理,嚴禁生產假冒偽劣獸藥,打擊其流通。只有在生產以及流通各個環節嚴格執法,才能遏制市場內假冒偽劣獸藥,進而保證牛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養牛過程中,因混合感染、獸藥治療不佳、診斷困難、免疫抑制病危害嚴重等多種因素的存在,導致牛病治療難度較大,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應合理防控免疫抑制病、掌握科學的牛病診斷方法、強化管理、科學用藥、確保獸藥質量,以確保牛病得到有效質量,幫助養殖戶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