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學全
(四川省會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15200)
羊的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感染引發的,其發病時會導致各類炎癥的發生,同時還會造成流產現象,最重要的是其還會造成人類的感染,因此影響范圍相對較廣。鑒于此,養殖戶一定要了解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病原因和臨床癥狀,爭取提前預防、提前識別、盡早控制,以免影響養殖環境,造成養殖戶的損失。
羊布魯氏菌病多是通過動物精液以及乳汁等進行傳播,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相當大,后期人類感染后也可出現人傳人的現象。通過對臨床癥狀進行監測可知,羊布魯氏菌病根據病狀被劃分為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等幾類。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患病后出現乏力和食欲下降等癥狀,嚴重時還會造成肝脾腫大,母羊的陰道內有黃色黏液出現,并容易流產。與此同時,該病還會在家畜范圍內擴散,從而引發大規模的發病。值得注意的是,羊布魯氏菌病很難痊愈,并在久病不愈之下造成死亡,因此要準確識別、提前預防[1]。
為有效應對羊布魯氏菌病,應強化羊以及牛等各類家畜的血清檢測化驗工作,通過定期入戶檢查和抽查等形式做好日常的動態監管,將預防措施落實好。在具體的工作中,應將成年動物作為主要監測對象,對5月齡的豬、羊等動物進行統一排查,個別的大型家畜如牛等,則需要8個月后展開監測。此外,正處于懷孕階段的家畜一般在產后的半個月左右實施全面監管。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外地引進物種,一定要同步做好隔離觀察和檢疫工作,提高監管過程的嚴謹性,以防出現突發疫病。各地區要制定并實施有效的監測、檢疫制度,做好準入手續的發放,防止出現管理真空地帶[2]。
目前,我國治療羊布魯氏菌病的主要疫苗有三種,分別是RB51、Rev.1以及S19等,其中從接種防治效果來看,牛RB51的效果相對更好,也更穩定。而S19疫苗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羊的保護,但對于控制傳染人的環節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還會引發懷孕動物出現流產問題。而對于Rev.1疫苗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降低病原毒性,同樣也能對羊進行保護,但要注意的是,該疫苗的獨立性較強,在一定的條件下,之前所減弱的毒性很可能出現復發。從地區實際來看,我縣不是布病流行區域,只能采取凈化控制,未開展免疫接種。
首先,將羊的養殖場所與生活區域隔離開來,并且在羊的養殖范圍內不能再飼養其他動物,實現空間上的隔離管控,防止病菌傳染、擴散。其次,做好羊養殖場的消毒工作。主要的消毒場所有羊場的入口處,最好設置一個消毒池,并在其中放入來蘇溶液或者石灰乳溶液,以起到消毒劑的作用。要注意控制濃度,以防對羊造成新的傷害。再次,每隔2個星期左右對羊舍內的各類用具進行消毒,特別是分娩場所一定要嚴格管理,保證產前和產后的衛生達標,并且每3年要對養殖場進行全面殺菌。最后,一旦發現有個體感染或疑似感染后,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做好病羊的檢測和排查,并根據發病情況,進行持續性的消殺。常見的消殺方法有蒸熏、藥劑噴灑等。同時,還要做好日常清理。
首先,增加對羊的監測和檢測頻率,在做好凈化處理的同時還要對染病羊群實施集中監管,對病羊進行捕殺。其次,針對疑似病例要做好復檢,直至病原檢測顯示為陰性。最后,做好健康羊群的培育。羔羊出生后要交由專人看管,并對分娩工具進行統一消毒。消毒劑可使用濃度為5%的來蘇兒溶液,并定期更換消毒劑種類,以免產生抗藥性。然后盡可能的采用健康羊的乳汁進行喂養,待培育3個月后入群管理。與此同時,還要建立信息互動網絡,及時與疾控部門互通人和羊感染患病信息,協調做好整體性的防治工作。還應以基層畜牧獸醫部門為核心,做好養殖戶養殖數量和種類、規模的登記,提高凈化管理的針對性,逐步實現布病穩定控制。
對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治工作進行分析研究,首先要了解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然后從臨床癥狀出發,提高治療方案。目前來看,隨著養殖戶科學意識的提升以及基礎養殖環境的優化,該類疾病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一定要提高警惕,發揮技術創新和推廣的優勢作用,做好綜合性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