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彬,黃慶紅
(1.廣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吉林大學國際仿生工程學會秘書處,吉林長春 130000)
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主要平臺。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1]134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狀況總體是好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在一些黨員、干部包括高級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堅定、對黨不忠誠、紀律松弛、獨斷專行,個人主義、分散主義、宗派主義、山頭主義不同程度存在。[2]2,3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黨內政治生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政黨文化是由政黨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政治心理、情感態度和倫理道德等內容所構成的精神思想體系。先進的政黨文化在塑造政黨及其成員行為等方面承載著“以文化成”等重要功能,能夠為營造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支撐。借助政黨文化的功能解決黨內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推進黨內政治生活健康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在吸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擬進一步探析先進的政黨文化對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的塑造,并指出如何培養黨內民主精神、法治理念和平等觀念,厚植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
正如不同的民族文化塑造著不同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政黨文化也塑造著不同的政黨特征。王滬寧曾經提出:“有什么樣的政黨文化,便會有什么樣的政黨現象和政黨活動。”[3]先進的政黨文化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能夠為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化、科學化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條件。作為一種新型的政治文化,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有其特殊性,其價值取向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民主精神、法治理念和平等觀念。這三種價值取向能夠指引黨內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法治化、平等化。
黨內民主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本質屬性。現代政黨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是按照民主的原則組織起來并開展活動的,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發展的基礎。恩格斯曾經指出:“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4]200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便把“民主”一詞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在民主精神的指引下,黨內政治生活依民主制度而進行,廣大黨員不斷增強自身主體意識,拋棄助長迷信權威的一切東西,積極參與、討論、決定和管理黨內事務,拒絕“家長制”“一言堂”現象在黨內存在,實現黨內決策的科學化、政治生活運行的有序化,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黨內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根本特征。黨內法治理念,融匯法律至上、保護權利、權力制約等價值取向。與黨內民主精神不同,如果說黨內民主精神注重的是權力的歸屬問題,那么黨內法治理念強調的則是權力的規范問題。《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的任何一級組織直至中央都無權剝奪黨員的權利;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于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等等。在法治理念的引導下,強調制度規則是黨內優良秩序的基礎,重視通過黨內法規制度規范黨的組織結構,協調黨組織和黨員的關系,將黨內政治活動限制于黨章、憲法和法律范圍之內,減少黨內政治活動的隨意性,實現黨內政治生活的常態化、法治化。
黨內平等觀念是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平等是政治生活的至上美德。共產黨優越于其他政黨,就在于它更加關切平等。馬克思明確提出:“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是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5]231共產黨組織內成員之間的關系是“所有盟員都一律平等”[6]419,全體共產黨員在人格上與政治上都一律平等。作為一種現代價值訴求,政黨學所說的平等主要包括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兩個方面內容。黨內平等觀念,首先意味著黨的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中都享有應當享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當履行的義務,黨員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在黨章、黨內法規面前一律平等,在黨內政治生活中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平等地參與、討論、決定和管理黨內事務。《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所有黨員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戰友,黨的領導干部要以平等的態度待人,不能以為自己講的話不管正確與否,別人都得服從,更不能擺官架子,動輒訓人、罵人。”[7]374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強調要營造黨內平等的同志關系。在平等觀念的支配下,黨內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的關系是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不允許有特殊黨員和家長式人物,不準搞人身依附關系,更不能把黨的干部當作私有財產。
先進的政黨文化對政黨成員的政治行為具有非常強大的規范力量。對于身處先進的政黨文化之中的黨員來講,即使有時他對黨的價值觀念、制度準則、政治活動未必發自內心地接受和認同,但是為了表明自己行為的正當性,他也會有意識地強制自己按照先進的政黨文化確立的基本原則來行動。正如拉斯韋爾所說:“一種意識形態一旦被人們接受之后便會以非凡的活力永久存在下去。在這個國家里出生的人們會把他們的一些愛投向支持這個制度的各種象征:共同的名稱、共同的英雄、共同的使命、共同的需要。”[8]155實際上,先進的政黨文化之于一個政黨的作用,亦類似于國家意識形態之于一個國家的作用。
營造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必須找準目前黨內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弄清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并開出良方根治這些問題,如此方能實現黨內政治生活的正常化、科學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政治生活氣象更新,但黨內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決策獨斷專行、制度執行不力和同志關系扭曲三個問題,我們必須下大氣力、下大功夫去解決。這三個問題嚴重破壞了黨的團結統一,嚴重損害了黨的政治生態,嚴重影響了黨的事業發展。
一是決策獨斷專行依然嚴重。依據黨的章程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文件的相關要求,黨內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的安排和大額度資金的使用等必須經集體討論做出決定,而不得由個人專斷。但一些地方和單位“一把手”在決策過程中沒有貫徹民主集中制,沒有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習慣大權獨攬和議事定調,不講民主只講集中,對班子成員意見置之不理,把班子集體討論當形式,以個人意志代替集體智慧,以個人拍板代替集體決策。這些“一把手”弱化組織原則,制度觀念淡薄,經常把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決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從目前已經處理的縣處級以上“一把手”案件不難看出,這些人都有決策獨斷專行的問題。
二是制度執行不力屢見不鮮。科學完備、有效執行的制度體系是實現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基礎。但當前黨內政治生活的許多制度準則尤其是民主集中制卻得不到有效執行,甚至被虛化。一些黨員干部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對制度準則搞變通執行、打折扣執行、選擇性執行。制度準則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執行不力,制度準則必然喪失其應有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問題,不是沒有政策規定,而是有政策規定卻不執行。有些政策規定是約束性的,有些明確是剛性要求,卻成了‘稻草人’,成了擺設。”[9]73以請示報告制度為例,領導干部在涉及重大問題、重要事項時應按照規定向組織請示報告,而有些領導干部對該請示報告的不請示報告,或不如實請示報告,或不及時請示報告。如此下去,最終必出問題。正因如此,《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特別強調:任何黨組織和任何黨員都不準合意的執行、不合意的不執行……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2]15
三是同志關系扭曲時有發生。在黨內,黨員與干部、上級與下級之間正常的關系,都應是平等的同志關系。《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在黨委會內,……書記和委員不是上下級關系,書記是黨的委員會中平等的一員。”[7]362“所有黨員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戰友,黨的領導干部要以平等的態度待人。”[7]374而今,在一些地方和黨組織有領導干部把黨員與干部、上級與下級之間的清清爽爽同志關系,搞成了舊社會那種君臣關系、父子關系、江湖關系、幫派關系、主仆關系或人身依附關系。上級對下級頤指氣使,下級對上級逢迎討好、無原則地服從甚至“盡忠”。上級不自重,下級不本分,同級不真誠。黨內關系不正常、不純潔、不健康,黨內政治生活庸俗化就難以避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有的案件一查處就是一串人,拔出蘿卜帶出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實上的人身依附關系。”[9]19
上述不正常、不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原因,就是不良政治文化于無聲無形中腐蝕了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具體地說,這些不良政治文化主要是官僚主義、人治思想和“圈子文化”。
官僚主義對健康黨內政治生活的腐蝕。官僚主義是危害黨組織的一個毒瘤。列寧明確提出:“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10]348毛澤東形象地把官僚主義者比喻為泥塑神像,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著重指出官僚主義的主要表現和危害。官僚主義的要害是膜拜權力、追逐官位,獨斷專行、壓制民主,強調等級觀念、推崇上尊下卑。官僚主義若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滋生蔓延,必然會促使一些黨員干部主觀臆斷、脫離實際,造成決策失誤;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惡化干群關系;追逐權力、貪圖享樂,導致信仰喪失;濫用職權、違規用人,破壞組織制度。當前黨內政治生活存在的許多不良現象都與官僚主義密不可分。
官僚主義是一種極其有害的落后文化。在黨的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沒有放松過與官僚主義作堅決的斗爭。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號召全黨“要把官僚主義方式這個極壞的家伙拋到糞缸里去”[11]124,“我們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們人人要有徹底的革命精神”[12]23。但官僚主義始終揮之不去,像夢魘一樣緊緊糾纏著共產黨人的頭腦。對此,列寧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他們趕出門外,他們又從窗口飛進來。”[10]219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先后開展的許多活動,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繼出臺的許多規定,都把矛頭直指官僚主義。但官僚主義根深蒂固,在黨內依然頑固地生存著。黨內官僚主義之所以難以消除,其根本原因在于黨內民主精神和法治觀念淡薄。鄧小平曾經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13]332除此之外,鄧小平還認為,“它同我國長期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管理制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有密切關系”[13]328。由此可見,作為長期存在的問題,醫治黨內官僚主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常抓不懈。
人治思想對健康黨內政治生活的侵害。人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本質屬性,伴隨禮治、德治而產生。人治思想強調政治主體應為圣君、賢人、智者,強調政治主體在政治生活中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即所謂為政在人。人治思想在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逐步走向極端,最終成為專制思想的代名詞,權大于法、以言代法,尊卑有別、貴賤分明是人治思想的典型特征。恰如鄧小平指出的:“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作‘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13]146人治思想主導的人治政治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也正因如此,許多人至今對人治政治仍然抱有幻想,導致人治思想在政治生活中還頑強地生存著。習近平總書記尖銳地指出:“現在,一些黨員、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14]184黨內如果任由人治思想繼續繁衍,必然會促使一些黨員干部迷戀權力、追逐權力,導致權力過分集中和權力濫用;助長長官意志、注重人際關系,導致輕視法規制度和操縱權力運作;突出個人權威、強調身份等級,導致家長制、一言堂滋長。
人治思想與現代政黨文明是沖突的、對立的。推進黨內政治生活的健康運行,必須徹底清除黨內人治思想。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多次反對過人治思想。他警醒全黨:“把一個國家、一個黨的穩定建立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問題。”[15]325然而,由于人治思想慣性的強大,目前人治思想仍殘留于一些黨員干部思想觀念之中,清除黨內人治思想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圈子文化”對健康黨內政治生活的破壞。“圈子文化”由來已久,它源自幫會文化、江湖文化,奉行利益至上,模糊政治倫理,行事憑潛規則,講究內外有別,具有鮮明的依附性、排他性、封閉性、非原則性等特征。“圈子文化”在黨內盛行,必然會促使一些黨員干部尋找靠山、相信“貴人”相助和圈子幫襯,依附和盡忠某個領導,忘記組織、無視組織關愛和培養,甚至背叛黨;辦事只看關系不講原則、只重人情不用制度,造成黨的制度準則形同虛設、運轉失靈、弱化空置;公權私化、宗派主義、相互庇護,導致黨內腐敗滋生蔓延。鄧小平明確提出:“黨內無論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里出來,錯誤就從這里犯起。”[15]300,301
“圈子文化”是一種消極的政治文化,是與現代政治文明根本對立的。堅決抵制和消除“圈子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公開抨擊黨內存在的“圈子文化”,他告誡全黨:“黨內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決不能搞門客、門宦、門附那一套,搞這種東西總有一天會出事!”[16]40“黨內上下關系、人際關系、工作氛圍都要突出團結和諧、純潔健康、弘揚正氣,不允許搞團團伙伙、幫幫派派,不允許搞利益集團、進行利益交換。”[17]消除“圈子文化”,選人用人是關鍵,是風向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防止和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養起來、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1]135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干部”標準,完善黨的選人用人制度,2019年中共中央修訂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所謂政黨文化治理,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厚植政黨文化和借助政黨文化功能解決黨內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推進黨內政治生活健康發展。錢穆曾經說過:“一切問題都從文化問題產生,也都該從文化問題來求解決。”[18]1既然黨內政治生活不健康是由不良政治文化侵蝕而造成的,那么要營造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就必須清除黨內不良的政治文化。要清除黨內不良的政治文化,就必須厚植先進的政黨文化。厚植先進的政黨文化,一是要培養黨內民主精神;二是要培養黨內法治理念;三是要培養黨內平等觀念。
黨內民主精神是先進政黨文化的基石,建設先進政黨文化要把培養黨內民主精神作為首要任務。培養黨內民主精神,重點應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完善黨內選舉制度。選舉是民主的標志,黨內選舉制度集中體現黨內民主精神。增強黨內民主精神,要不斷完善黨內選舉制度。通過改進黨內選舉制度,讓黨內政治生活能夠充分體現出全體黨員的意志,從而喚起黨員對黨內政治生活的關心,積極參與黨內政治生活,從根本上改變黨內各級干部選用、重大事項決定等被少數領導人主宰、操控的現象,實現黨內民主,提高黨員民主精神。正因如此,《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選舉要充分體現出選舉人的意志”。[7]370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完善黨內選舉制度,規范差額提名、差額選舉,形成充分體現選舉人意志的程序和環境。”[19]52當前,改進黨內選舉制度重點是完善候選人提名制度和差額選舉制度。
二是增強黨員主體意識。受封建政治文化的影響,黨內長期廣泛存在崇圣型、依附型、服從型、疏離型等政治心理,黨員缺乏參與黨內政治生活的動力來源,并且在政治生活中面對領導干部時往往唯唯諾諾、馬首是瞻,消極地接受黨內各種決議和政策安排,甚至對黨內政治生活敬而遠之,這嚴重制約了黨內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發展。英格爾斯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20]4現代政治心理映射民主政治精神,要求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確立主體意識。只有黨員確立了主體意識這種現代政治心理,黨才能規避“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
三是拓寬政治參與渠道。黨內民主精神的形成和發揚,來自黨內民主政治生活的實踐。培養黨內民主精神,必須積極搭建黨員參與黨內政治生活的各種平臺。不同平臺能夠讓黨員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了解和參與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在黨內政治生活實踐中運用民主理論,強化民主認知,激發民主情感,提高民主信心。這是培養黨內民主精神的一條有效路徑。《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暢通黨員參與討論黨內事務的途徑,拓寬黨員表達意見渠道,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的政治氛圍。”[2]26,27
黨內法治理念是先進政黨文化的核心,建設先進政黨文化要把培養黨內法治理念作為關鍵所在。培養黨內法治理念,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切入。
一是健全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是黨內法治理念的載體。沒有完善的法規體系,不可能有成熟的法治理念。黨內法規體系的完善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制定法規文本、設計程序機制;另一方面是建立相應組織機構監督黨內法規的實施、糾正法規執行的偏差。目前,中國共產黨黨內尚未設置相應組織機構處理法規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和偏差,救濟黨員權利。新形勢下為適應黨內政治生活的新要求,借鑒世界政黨文明成果,中國共產黨應及時成立黨內仲裁組織機構。
二是普及黨內法規教育。法治理念、法治思維能否成為黨員的日常心理模式和思維模式,很大程度依賴于黨員對黨內法規的認知和了解。黨員干部沒有一定的法規知識儲備,法規沒有成為普遍常識,黨內法規就難以成為解決黨內政治生活矛盾問題的根本依據,法治途徑就難以成為解決黨內政治生活矛盾問題的主要方式。儲備法規知識,使法規成為常識,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大力推進普及黨內法規教育。
三是嚴懲黨內違規行為。嚴守黨內法規,是黨員、干部法治精神的集中體現。對于違反黨內法規的,無論其地位高低、權力大小,都必須受到相應的處罰。通過對違規人員懲處和警示,增強黨內法規的嚴肅性和威懾力,讓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的各項法規有敬畏之心,從而樹立法治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明確指出:“從嚴治黨,懲治這一手決不能放松。”[2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通過嚴懲黨內違法亂紀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促使黨員、干部法治理念日益提高。
四是改進干部考評機制。把法治素養、依法履職情況納入黨員干部選拔任用評價指標體系,優先錄用和提拔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干部。通過用人導向和標準,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培養法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22]343他還強調:“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依據。”[14]185《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適應時代進步和事業發展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思維。[2]8
黨內平等觀念是先進政黨文化的本質,建設先進政黨文化要把培養黨內平等觀念作為重中之重。培養黨內平等觀念,關鍵是從以下兩個方面突破。
其一,消除黨內特權現象。黨內存在的特權現象,是與黨內平等原則完全相悖的。黨內如果允許特權現象廣泛存在,勢必強化黨內等級基礎和不平等意識,造成黨內政治生活中“家長制”作風盛行,一些領導干部聽不得意見、容不下批評,喜歡別人都對他百依百順、唯命是從,甚至個別高級領導干部還會在黨內搞封建人身依附那一套,希望別人都“盡忠”于他,把黨的干部變成自己的家臣。特權思想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毒瘤,是導致黨內關系異化的溫床。黨內特權現象對黨內健康政治生活最具有殺傷力,必須消除黨內特權現象。《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各級領導干部是人民公仆,沒有搞特殊化的權利。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作斗爭,禁止違反規定提高干部待遇標準。[2]41
其二,推進黨內票決制度。票決制,是一種能夠體現黨內平等關系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所謂票決制,簡而言之,就是黨委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由全體黨委成員以“一人一票、票值相等”方式通過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規范了書記與委員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平等的同志關系,限制了書記集權專斷,保證了委員意見表達,調整了黨內決定權重配置,改變了書記與委員的關系,阻止了黨內奴性文化的滋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票決制不斷完善和推進,黨內不同意見平等討論的氛圍和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系的氛圍越來越濃。
政黨文化是政黨的魂靈,具有“以文化成”的重要功能。它既影響黨員的觀念和行為,也影響黨內的政治生態。因此,一個政黨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先進的政黨文化,是黨生存和發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擁有自己獨特和強大的政黨文化力量。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大力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新時代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務必要感悟先進政黨文化浸潤的力量,增強先進政黨文化建設的自覺,把握先進政黨文化發展的規律,賡續好黨的精神血脈,構筑起黨的精神譜系,堅守住黨的精神家園,為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提供先進的政黨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