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慧
(黑龍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2020年版)》,其中明確了繼承和傳承中華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培育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素養目標,對如何落實職業學校語文課課程思政,強化語文育人功能,給了更明確的指示和引導。然而,要在課堂上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在職業教育階段,進行語文課課程思政,仍然是值得深入探索的[1]。
作為一名語文課教師,我覺得語文課上的課程思政還剛剛起步,完全沒有形成體系。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思政元素,即使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加了一些思政元素,也或多或少顯得有些牽強、生硬,達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總結其中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雖然學校反復強調專業課、基礎課都要增加思政的內容,要強化課程思政屬性。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專業課、基礎課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的內容,是思政老師的事,與我們這些老師無關。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知識,傳給學生技能,只要同學們掌握了知識和技能,我們的工作就完成了。即使有的老師懂得了課程思政的道理,認為專業課、基礎課應該加入一些思政的內容,但從重視程度上仍然存在僥幸的心理,有敷衍的傾向。
職業院校語文課不僅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為語文老師,似乎我們的課程重點還是更多地放在語文教學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及得不多。實際上,我們應該在語文課上多融入進一些思政的內容,以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我走訪了一些老師,包括其他院校的語文老師,發現,大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普遍的問題是沒有好的教育方法。有的生硬,有的粗暴,有的簡單,有的膚淺,就是在教育方法上顯得畏手畏腳不夠靈活。
目前,在我們職業教育的學校里一股不正之風悄然生起,那就是不重視語文,使語文教育邊緣化。這些人認為,從小學到初中畢業,我們已經學習了九年的語文,現在到了職業院校,應該以專業教育為主,把語文課的時間用在專業課的教學上會更有意義。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職業院校的語文課課時正在逐漸減少,甚至有歸零的傾向,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值得廣大職業院校的管理者進行深思。
高爾基說:“文學使思想充滿肉和血,它比哲學或科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確性和說明性。”職業院校語文課里收集的課文都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大師之作。我們在講解這些課文的時候,絕不能只講其中的語法、句子、修辭之類的,更應該講解文章的內涵和外延,揭示作品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進而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如沐春風、醍醐灌頂。“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蘇軾在評價韓愈時說:“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這充分說明了他做到了“文以載道文以化人”。
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精細加工的人物故事、文藝作品、文化傳承、道德演藝,具有實足的趣味性、故事性,具有鮮明的代入感。學生可以在聽、讀、演的過程中受到啟迪和引導,在不知不覺中凈化心靈、提高覺悟、升華思想。
任何一篇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組反復論證的、適合于教育教學理念的、具有深遠教育意義,并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好文章。但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一定不能脫離文章的當時環境,而單獨講解文章的表面意義。“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于淮北則為枳。”環境對于人的影響至關重要。而背景對于文章的意義就更為重要和不容忽視,我們在講課時絕對不能離開歷史背景。例如,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國歌的歌詞就會發現,只有這樣的歌詞才能讓我們不忘歷史,只有這樣的歌詞才能讓我們永遠緬懷先烈的遺志,只有這樣的歌詞才能讓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更有激情和活力。每當國歌響起的時候,我們總能熱血沸騰激情澎湃,驕傲自豪的感覺油然而生。
現如今的孩子,當他們第一次讀《狂人日記》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可笑。那個狂人以為世上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整天都在說胡話。當我們把當時的社會背景細細描述給孩子聽的時候,他們就會深深體會到人吃人的社會到底有多可怕,他們也就會真正懂得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多么現實、多少有意義。
以往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當今社會,最好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學生具有發展的眼光,具有創造的能力。而這樣的教育理念必須要在活躍的課堂上來完成。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老師必須要把學生帶動起來,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充分發揮他們無限的想象力。我們在講解詩歌的時候,會把詩歌逐字逐句地加以講解,讓學生深入理解詩詞的韻律和注解,然后就是讓學生把詩歌背下來。這樣的授課方式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作詩。我們在職業教學中,經常告訴學生必須要多練勤做,要加強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對于詩詞教學,教師不應只講解詩詞,而是要讓學生作詩、寫詩,甚至進行詩詞大賽。只有這樣搞活課堂氛圍,學生才會有真正意義的進步。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知識的重要場所,更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在所有的學科里,除了思想政治課專門進行思想教育之外,就屬語文課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作為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語文課大力宣揚中國文化,讓學生不斷增加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先進人物、民族英雄的光榮事跡教育學生勇于提當青史留名[2]。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字面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字功力,感受到中華詩詞的偉大。而進一步分析,當一座高山的輪廓逐漸在同學們眼前放大時,我們又怎能不升起對泰山的敬仰和敬畏。當我們學習《壺口瀑布》的時候,當我們感覺到雄偉壯觀波瀾壯闊之時,我們怎么不為黃河文化而深感震驚,深感自豪,一股強大的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
課程思政理念之下,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也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點,積極挖掘思政元素,活躍語文課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3]。
“課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并發揮各門課程自身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到教學中。”語文是真善美的載體。人化、文化、教化、審美化乃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作為教育者,應該抓住這個根本,實現語文教育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研習思政理念和廣泛學習思政課程,挖掘并激活語文課程中的思政要素,通過教學活動來串聯和滲透,起到熏陶和強化的作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要善于揣摩和把握,都能夠成為課程思政的融入點。教師要擁有積極融入的態度,就能夠找到源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點。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語文應積極探索和實踐,激活思政元素,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高職的語文課是高職院校的文化基礎課,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起重要作用。當前,在課時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如何找到一種合適的教學模式,能夠與課程思政的理念同向并行,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激活思政元素,搞好演講、吟誦教學
吟誦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積極向上的吟誦內容,抑揚頓挫的朗讀,都會帶給學生美的享受。演講能夠讓學生非常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二者在內容選取上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圍繞不同的主題,如愛國、鄉愁、孝悌、誠信、友情等進行選擇,也可是根據校園活動或時事熱點舉辦吟誦會或演講比賽等。這樣于潛移默化之中學生能感受文化的熏陶,氤氳美好的情感。
(2)實地參觀、感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愛祖國就是愛家鄉,親近家鄉的山水及風土人情,了解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及手工藝制作,帶領學生走近城市紀念館,聆聽城市的發展史,撫今追昔,感受城市不斷前進的脈搏。感受東北抗聯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地考察可以增進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生在校園之外感受到得非常生動的思政教育。
(3)親近傳統文化,走近文化名人
在語文課教學的同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元素,感受名人風采,或實地探訪名勝古跡,把實地探訪活動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例如,誦讀《論語》,感受夫子溫和親切的教導;參觀三孔,感受尊孔祭孔的莊嚴;登臨太白樓,感受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豪情;漫游古南池,感受詩圣杜甫的民生情懷。書聲瑯瑯中,我們仿佛看到一位位文化巨人飄然而來,千年之下,仍能感受到其偉大的人格魅力、文化光芒。相信有了這樣的心路歷程,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加可親可感,興味持久。
(4)開展豐富多彩的素養提升活動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教育者不但要注重課堂教學,更加全方位關注學生。課內外、校內外要做好教育銜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提升學生個人素養的重要場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活動或參加感興趣的社團活動,是非常好的方式。同時,對培養團隊意識、團隊精神都有很好的幫助。由此觀之,思政教育無處不在[4]。
(1)教師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示范作用:儀表儀態、語言語態
學高為師,身正示范。教師課堂教學,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影響。教師上課準備充分,講課生動活潑,耐心細致,學生會看到一種工作的狀態;儀表得體大方,儀態自然和諧,學生會覺得舒適;語言流暢、有親和力,學生自然能入耳入心;板書字體美觀,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模仿;批改作業,評語恰如其分,適時鼓勵,學生能到肯定和認同,信心倍增。所以,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是給學生樹立了言傳身教的榜樣,不可小覷。
(2)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細節:關注學生、關心學生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付出就沒有成效。教育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細節,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源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要及時融入“育人育德”理念,把學生的課堂表現、思想狀況、生活交友等方面全方位把握。通過細致觀察,耐心溝通,因勢利導,來塑造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新時代青年形象。
(3)融入學校全方位育人大環境:育德于教、寓教于樂
課程思政告訴我們:所有課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的責任,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陣地。作為教育者,應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打造以思政課為核心、中國系列課為骨干、綜合素養課程為拓展、專業課為輻射的育人同心圓。語文教學也要融入這個思政大熔爐,在“育德于教、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充分展現語文課生動活潑的風采[5]。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組成的,養小德才能成大德。”領導的諄諄教導告訴我們,學生的家國情懷、服務社會、奉獻他人等價值觀念需要有良好的大環境。從學校領導層面、部門層面、教師層面需要形成合力,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作為主力軍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積極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課程思政理念下語文的教學特點。這要求教師要沉下心來,精心設計,做好引導和總結調適工作,要有全局觀念,不要只求熱鬧而忽略一些較為內向的學生,要始終圍繞課程思政的初衷,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語文是職業院校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它不僅教學生如何寫、如何說,更是肩負著教學生如何做人的重大責任。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恰當融入思政元素顯得非常重要和尤為關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在教學的過程中擔起課程思政的重任,和思政課程一道完成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完善教育教學做出突出的貢獻。